姚占山


春節臨近,冬日的暖陽普照著河湟大地,湟源縣申中鄉前溝村的廣大群眾沉浸在歡樂祥和的節前氣氛中,村頭巷尾時不時走過置辦年貨的村民。
“馬上要過年了,我抽空一點一點慢慢準備啊!”老嚴也提著從集市上買的豬肉和蔬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個老嚴名叫嚴國倉,今年60歲,青海省申中鄉前溝村六社農戶。十年前,他家除了種植小麥、油菜等農作物之外,還在農閑時外出務工掙錢,日子過得不算富裕但很知足。天有不測風云,在2012年老伴查出患有嚴重心臟病,次年光手術費就花了6萬元。2014年,老伴病情加重,去北京做心臟搭橋手術又花了7萬元,老嚴東拼西湊才湊出醫藥費。手術完了,月月還要抓藥,然而兩個女兒遠嫁他鄉,家中只有老兩口,對老嚴來說真的是不堪重負。通過村兩委班子精準識別,2015年11月,他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貧窮不可恥,一個人難免有點病頭災難,但自己不努力就真的要遭人笑話哩!”回憶起當時的脫貧經歷,老嚴堅定地說。
老嚴不僅說得好,而且干得也好!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老嚴和村里的青山綠水緊緊地綁在了一起。2016年,老嚴成了村里的生態公益管護員,主要負責巡山防火,清理垃圾等工作,每年有1萬元工資;同年,他從合作社分到4畝地,駐村工作隊免費提供云杉苗,自己只需種植管護,3年后掙了2萬元;2017年,參加互助苗圃分紅和務工收入超過萬元;他還抽出時間,在村里的樹莓產業園務工,每年收入超千元;2017年,在自家的6畝地上改種沙柳,2年后純收入1.5萬元;最后利用平時學到的養護技術承擔村里100多畝苗木的田間管護,每年收入有1.2萬元。這樣,老嚴一家通過綠色扶貧產業年收入近4萬元。2017年11月,老嚴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駐村工作隊的盡心幫助光榮脫貧。
如今,老嚴家外債越來越少,家里也有了較大的起色。走進屋子里,干凈明亮的PVC吊頂下,彩電、冰箱、電視柜應有盡有。
“馬上過年了,我稍微收拾一下,姑娘女婿們來了好好坐兩天,我們的心里也就爽快了。”忙碌的老嚴嘴角泛起笑容。
前溝村兩委班子緊緊圍繞群眾脫貧致富,結合本村實際和地域優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通過開展苗木種植、樹莓種植、生物多樣性保護、藥材種植、蕨麻種植、鄉村旅游等具體的產業扶貧項目和幫扶措施,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壯大村域經濟,多渠道帶動村集體和群眾增收。
“前溝村自2015年10月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圍繞脫貧目標已初步形成了苗木種植、藥材種植、牛羊養殖和鄉村體驗式旅游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同時群眾達到了增收致富的目的,真正實現了習總書記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前溝村駐村第一書記趙雪彬說。
前溝村屬半淺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老嚴家背靠荒山,免不了受害。老嚴回憶,以前,一遇到暴雨,山上的泥土就沖到家里,整個院子被厚厚的一層黃泥覆蓋,連大門也推不開。
為營造優美的村域環境,奠定綠色發展的基礎,2016年至2017年以相關部門幫扶和村自籌的方式累計投入13萬余元,共補植補栽行道樹27000余株,種植草花2000余平方米。同時,為改造村莊周邊自然環境,2017年在村內的宜林荒山實施了920畝高標準造林。
“現在,一到夏天房后的山上綠茵茵的,不僅風景好,而且再沒有黃泥沖到家里來……”老嚴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據了解,脫貧攻堅工作完成后,前溝村將按照“加強班子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樹莓、苗木產業與中藏藥材并舉,美化村莊環境,發展鄉村旅游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措施,開展林業工程建設,綠化美化村莊環境,帶動鄉村旅游和發展林下經濟,打造出前溝村鄉村旅游品牌,最終達到鄉村振興目的。
談及今后的生活,老嚴說“我老兩口都老了,也沒處去打工,好在我是村里的生態管護員,一年有一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去樹莓基地務工掙錢,日常的花銷還是沒問題的!既然我吃上了‘生態飯,那我一定干好‘生態事!這幾年,我也悟出來了,我們莊稼人的好日子,就在身邊的青山綠水里!”
冬日里,老嚴家屋后的山上,一排排松柏整裝待發,它們即將步入一個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