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網傳,奶粉即將迎來集采(集中采購)。對此,網友戲稱:集采時代來臨,萬物皆可集采。
這是自2018年11月15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文件》后,集采進入公眾視線的第三年。這三年來,每一次涉及集采的新聞都牽動大眾的視線:這次集采什么?能降價多少?下一個集采對象又會是誰?
集采,也就是國家“團購”。一開始是為了將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藥品納入采購范圍,引導藥品價格回歸合理水平,以量換價。
因為藥品用量最大,占用醫保資金數額最多,藥品集采成為集采隊伍的排頭兵。從2019年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和使用試點開始,藥價一降再降,群眾藥費負擔大大減輕。
如今,集采逐步覆蓋各類藥品。生物類似藥、中成藥等專項集采也即將開啟。
沿用藥品集采的邏輯,集采的范圍擴大到了醫療器械和耗材。繼冠脈支架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后,第二個高值醫用耗材國家帶量采購品種—人工關節將于9月14日在天津啟動國家集中帶量采購。同時,集采也在一些“不可能”的領域進行嘗試。比如安徽省醫藥集中采購服務中心最近發布公告,集采開始進入體外診斷(IVD)領域。
隨著國家“應采盡采”的腳步不斷推進。究竟是不是萬物皆可集采?原則上,只要需求量較大,又有政府作為最大支付方,那么萬物皆可集采。
除了大眾熟知的藥品、醫療器械和耗材的集采,醫保集采也在各地市遍地開花。
如北京的普惠健康保、上海的滬惠保、福建廈門的惠民保等。只需100多元,保額上百萬,還不限既往病史。由地方政府主導的“保險集采”,通過“低保費、低門檻、高保障”特性,附加多維度的健康管理服務,打造了居民健康管理網絡,分層次解決醫療民生難題,有效緩解了人民醫療費用壓力、滿足了群眾醫療需求,從根本上保障了人民健康安全。
從藥品到醫療器械,再到醫療耗材,再到醫療保險……群眾享受到了集采的實惠,那么將集采范圍擴大到更多民生領域,就變成了不少人的期待。
除了集采的范圍,集采的持續時間也成為大眾心中的疑惑:5年后或者10年后,集采是否還會存在?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搞明白集采是為了什么。集采,是手段不是目的,它是通過政府和市場的手段進行資源的再分配。
集采,始于醫改。“三醫聯動”改革的脈絡主要圍繞“公益性”展開,所以,集采最終會回歸本質—服從于基本的醫療保障,服務于健康中國行動,為了保障全民健康。
不論是醫改,還是其他改革,始終是以“公平可及和群眾受益為目標”。集采在醫改中積累的經驗,必定會為其他領域的集采提供經驗,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采方式。
或許在不久后的將來,“萬物皆可集采”不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