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軍
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是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黨中央推動廣大黨員干部“學史力行”作出的重要部署。
“作為一所歷經116年的風雨洗禮、深深扎根于大別山紅色沃土的地方高校,黃岡師范學院充分發揮高校科技、智力、人才優勢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組織黨員干部和師生廣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積極投身大別山區鄉村振興工作,力爭把學習黨史同解決鄉村振興發展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著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
談到“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黃岡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王立兵說:“大別山滋養了黃岡師范學院,學校師生不忘大別山人民養育之恩,用心、用力、用情為群眾辦實事,助力大別山鄉村振興,這是黃師的使命與擔當。”
來到海拔400多米的麻城市龜山鎮東垸村,映入眼簾的是整飭一新的鄂東傳統民居群,傲然挺立的村口古樹,整潔干凈的石板路,波光粼粼的池塘,村道邊石榴、棗花、蜀葵、格桑花……競相開放,一幅美麗的山村田園畫卷就展開在這群山之間。
2015年8月以來,黃岡師范學院派出工作隊正式進駐東垸村開展幫扶工作,切實推進為山村群眾辦實事,通過發揮學校自身的科技、智力、人才和資源優勢,曾經的貧困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薪火課堂
“東垸村是麻城市的重點貧困村,曾經是一窮二白,自從黃岡師范學院派工作隊來了以后,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車不能上,一到下雨天,人就被困在山上,工作隊來了,修橋鋪路,現在交通解決了,不管落雨、下雪,去麻城、去鎮上都不是問題。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的專家幫我們種油茶、種菊花,帶我們搞養殖,給村里帶來了收益,我們都覺得生活有奔頭。”說起黃岡師范學院的幫扶,東垸村黨支部書記袁功富難掩內心的感激。
袁功富的話,代表著大多數村民的心聲,也是黃師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見證。
駐村伊始,黃岡師范學院就把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等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修建柳林河大橋、斗畈大橋兩座通村橋梁;修建10.7公里的通村公路,對4公里入村路面進行刷黑;關閉旱廁百余座,新建改建標準化公廁5座;整治7口池塘石岸;設置大型垃圾轉運箱10個、生態垃圾箱50余個。
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讓昔日貧困、落后的山村面貌發生了巨變。
發展扶貧產業,才能斬斷窮根。學校深入調研,投入人力、技術、資金,幫村民實現脫貧增收。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教授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對東垸村200畝荒廢油茶林實施技術改造,建立50畝菊花種植基地。村集體加入100萬光伏發電產業參與分紅。在專家的引導、支持下,黨員村民金修珍帶頭養雞、養豬、養羊,率先實現養殖年收入超15萬元。
通過幫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2015年0元增長至年收入7萬元以上;2016年、2017年整村實現村出列、戶脫貧;目前村民年收入由2015年3200元增長至14000余元。
山村環境變化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
堅持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黃岡師范學院積極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個方面對東垸村進行對口幫扶,建設新農村、樹立新風尚。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無論校內校外,黃師人“師”心如故。得益于此,東垸村文明鄉風樹立了,村民素質提升了,村集體凝聚力空前增強了,鄉親們也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
還是在湖北麻城市,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鄭永良教授帶領博士團隊教村民種菌菇,書寫著大別山版“山海情”。
“剛來這里時,就是幾堵破爛的承重墻。”回想起2019年9月,看到的麻城市木子店鎮黃泥坳村廢棄多年的養豬場,再看著眼前矗立的一座循環農業產業園和16個現代化設施大棚,鄭永良干勁十足。
兩年前,響應學校“立足黃岡、融入黃岡、服務黃岡”的要求和黃岡市“能人返鄉”“教授回鄉”的號召,土生土長的鄭永良帶著情懷和全部積蓄,改造豬舍,整治環境,成立湖北金頂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同時,在黃岡師范學院支持下,在此建立駐村博士工作站,圍繞大別山區適生性食藥用菌如栗蘑、羊肚菌等進行種質選育與品種改良,在湖北中科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孵化培育下,成立大別山食藥用菌研發中心,開展科技攻關。
返鄉不久,村干部一次無意間提及當地滿山遍野的芭茅草,容易引發山火,每年要組織人手上山割雜草,費時費力。鄭永良立馬想到能否就地取材,用芭茅草作為基料,培養食用菌。
說干就干,鄭永良帶著團隊進行實驗,對比發現,芭茅草較傳統農作物秸稈,栽培赤松茸產量更高。同時,他們充分利用當地極為豐富的板栗廢棄樹枝、花生殼等制作菌棒,用來培養栗蘑、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出菇效果好,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生產中廢棄的菌棒經二次發酵漚肥后,還可用作有機肥料直接還田,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你見過稻田里種蘑菇嗎?在木子店鎮上馬石村100畝“稻菌連作”高效循環農業產業基地里,看著正不斷冒頭的赤松茸,上馬石村黨支部書記李喜東難掩喜色,“教授教我們種菇子時,我們還不信,沒想到真的出菇了!”
據悉,除了在上馬石村、向明村等建有10個標準出菇基地,在馬牙山村,還創新性建設高山反季節食用菌研發栽培基地。
鄭永良返鄉后一直和村民同吃同住,一有空就圍著這些生產基地,盯著自己的蘑菇寶貝們,就像一個老農人守護莊稼,“不管是做科研,還是種菇子,就應該扎扎實實的,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