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30年前,一張《大眼睛》照片,讓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的希望工程,引發全民關注。
蘇明娟,出生于安徽貧困山區金寨縣張灣村。她那張“大眼睛”照片,呈現了貧困孩子“想上學”的渴盼。這個女孩的命運,也因此改變。
希望工程是一項資助貧困孩童上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公益活動。蘇明娟在希望工程資助下,讀完小學、初中,還上了高中,考入安徽大學。
在義務教育及希望工程的支持下,蘇明娟的幸運,在中國大地,被不斷復制。九年制義務教育,讓億萬普通人家特別是貧困人家的孩子,至少讀完了初中,從整體上,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教育水平。
1999年,一部感動無數觀眾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熱映。影片講了一個山區失學孩子上學的故事:在貧困山區水泉小學,每個新學期,都會有孩子輟學,幾年間,學校僅剩28個學生。上級要求新來的代課老師必須將這28個學生留住。
彼時,因貧困,很多地方及家庭,沒有能力履行義務教育法。這部電影以藝術的手法,反映了普及義務教育的困境。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與改革開放同步啟程。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權利和義務”,“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普及義務教育”載為公民的憲法權力。
1983年,鄧小平復信北京景山學校,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我國教育改革樹立了航標,也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要“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義務教育成為全體國民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從那時至今,義務教育已經走過35個春秋。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把“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20世紀90年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開啟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正式將“兩基”作為新的奮斗目標。
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確定“兩基”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分別以1996年、1998年、2000年為時間節點,立下了軍令狀。
2001年1月1日,中國政府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2000年底,全國“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由此,我國翻開了由基本實現“兩基”到完全實現“兩基”的篇章。
2005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提出,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義務教育的免費原則,并對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予以確立。
到2007年,西部地區“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至此,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終成現實。
至2020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1.08萬所,招生3440.19萬人,在校生1.56億人,專任教師1029.49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其中,全國共有普通小學15.80萬所,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9.96%。全國共有初中5.28萬所(含職業初中10所),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2.5%。
在希望工程教育資助下,義務教育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億萬“大眼睛”孩子有能力上完初中。這些接受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貧困家庭孩子,不少人上了高中、大學,乃至成為國家棟梁。即使僅僅上完初中的孩子,一些也成了山村里的“秀才”。在家鄉或東南沿海的工廠,完成九年制業務教育的孩子,一度是主要勞動力。一些人,在打工幾年后回鄉創業,又成了脫貧致富帶頭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方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作為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貴州省委副主委、貴州師范學院副校長余維祥,一直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扶貧工作。他認為,教育事關千家萬戶,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也能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甚至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才能鞏固脫貧成果,并為鄉村全面振興儲備合格勞動力及人才。
大歹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寨,也是貴州從江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坡陡,土地稀少,村民大多不懂普通話,與外界交流十分困難。苗族少女潘污簡是家里的老大,有弟妹6人。受重男輕女觀念影響,當地人普遍不讓女孩讀書,加之老師用苗語講課,與漢語課本對不上,她小學沒念完就輟學了。
2019年,有關機構出資3000萬元建成的大歹小學開學了。
標準化的運動場、多功能教室、學生宿舍、音樂舞蹈教室,一應俱全。貴陽市為學校配備了優秀教師。
“我還要上學!”潘污簡又回到了課堂。她是全校400多個孩子之一。她和苗寨的小伙伴們,正在瑯瑯書聲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