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摘要: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歷法中廿四個特定節令,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重要表現元素之一,活態傳承我國優秀的非物質遺產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高校作為文化的重要傳授者和發揚者,將傳統民俗文化與新媒介結合融入到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實踐中,推進專業課堂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育,成為當今高校文化設計發展思考的核心。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另外也符合我國高校視覺傳達專業新課改的要求。探索傳統節氣繼承與發展的新視覺形式,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獲得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實現現代社會對視覺傳達人才能力的需求。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傳承新媒介視覺設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21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9-0079-03
Abstract: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re the 24 specific seas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long history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lively inherit my country's excellent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 As important instructors and promoters of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new media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e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and strengthen practical education,which have become the cor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cul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thinking. This aspect is conducive to the better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also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major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xplore the new visual form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olar terms,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and enable them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to realize the modern society's demand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Keywords: Twenty-four solar termsInheritanceNew mediaVisual designCurriculum reform
引言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從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時間指針,是我國獨特的歷法[1-2],亦是沿襲至今并長期融入我國人民生活的重要傳統文化元素之一。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名錄。可見其蘊含的重要社會學、人類學、美學和歷史學價值已被世人普遍所接受,這為發展傳統文化元素,并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現代文化、經濟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然而,作為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效載體,如節氣習俗、節氣歌、諺語等喪失了固有的傳承空間與主體,其活態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3]。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服務于現代社會,既是學術性課題,更是當今人們精神文化、甚至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這為我國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及方案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著力于設計類教學實踐改革,創新性地將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結合現代新媒介技術,融入現代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教學,不僅是高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課題,更是對視覺傳達專業進行新課改、全面提升其實踐價值的必然要求。如何將傳統文化一以二十四節氣為例,全面融入視覺傳達相關專業教學實踐中,需結合當今新媒體環境下視覺轉型的語言形式進一步討論和分析。
一、新媒體環境下視覺文化轉型的視覺語言形式
數字化時代下的新媒體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沉浸式體驗藝術或交互媒體藝術,是藝術與科技領域相互交融的結果,觀眾能夠通過視、聽、觸、嗅等感覺,與數字化藝術作品實現即時交互,并由此達到全身心地融入、體驗、沉浸和情感交流的新藝術形式[4]。而“傳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流動的實踐進程,不是靜態的結果,因此它的存在本身表明了它具有不斷適應和吸收新藝術元素的能力和進程[5]。
新媒體環境下融合了科技和視覺藝術的沉浸式設計屢見不鮮,其多感官的體驗特點使觀者身臨其境,拉近了作品和觀者的距離感。例如,巴黎光影博物館多次展出藝術作品視覺沉浸式展覽,梵高的《星夜》《向日葵》《咖啡館露臺上》《杏仁花》等2000多幅作品舞動起來,以及法國光影采石場沉浸式展覽《達利:無盡之謎》與《高迪:建筑的想象》螺旋狀的線條、巨大而高聳的建筑物、高迪經典瓷磚、馬賽克和玻璃被聲光影重現,所有藝術經典超現實地靈動起來,仿佛進入了動態的梵高、高迪、達利經典藝術世界。另外一幅收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的經典作品《Angel Playing The Lute》,是藝術家Rosso Fiorentino在1521年完成的油畫,獨特的視覺語言表達形式使油畫中的小天使靈動地彈著跟自己身體大小相當的魯特琴,緩慢奏出古老“Tchaikovsky Album for the young”樂曲,更加傳遞出一絲憂郁柔和的畫面,印象深刻。這就是新媒體環境下大量經典平面作品通過聲光影的結合,以一種嶄新的媒介形式再次使人們通過多感官更深層次的感受藝術經典,詮釋著一場新穎深刻的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在我國,被收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和法國吉美博物館的三百年前的畫卷《康熙南巡圖》第三卷和第四卷數字首次實現數字化“相逢”,沉浸式走進近30米古畫體驗,啟發我們對文化深度剖析的興趣。同時英國博物館也用3D技術還原中國的山水畫《清明上河圖》,如身臨其境般地夢回大宋,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演繹著宋城的驕傲,如今如昨。同樣還有中國四川綿陽的方特中演繹的《白蛇傳》《梁山伯》《哪吒鬧海》《富春山居圖》等沉浸式體驗作品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證明了多感官視覺語言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與轉型的趨勢。
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視覺設計教育課程與傳統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
隨著大數據、智能化、網絡信息化和以數字媒體為主的工業迅速發展,我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對傳統文化融入的改革,但仍然較為古板且千篇一律,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一)形而上層面:文化主體意識低。與國外高校相較,哈佛大學的課程結構中人文社科所占比重較高,核心課程分為外國文化、文學藝術、歷史研究、道德推理、科學等學科。而國內各高校缺乏針對性的文化課程設置,藝術專業人文社科類所占比重較少,使得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忽視文化,側重設計視覺形象效果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學生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深刻哲學思想的理解淺顯,缺乏人文關懷。
(二)形而下層面:傳統文化在新媒介視覺傳播中應用價值較低。視覺傳達設計課程設置沒有很好地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視覺轉化能力,使得學生缺少將新視覺媒介載體轉化為社會所接受視覺文化形式的思維訓練,不具備較強的民族文化的視覺轉譯專業技能。
(二)教學模式單一。在我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育中,多數高校傾向于運用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PPT與板書展示傳統文化視覺與文本信息的教學,忽視了對其他設計靈動性和氛圍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過度側重課堂理論知識傳授型。針對民族元素、視覺元素設計靈感獲取、以及參與民族文化設計的相關實踐活動有限。這樣單一的教學模式既降低教師的課堂效率,也較難培養學生對民族視覺文化形式創造的創新意識與思維,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揮。
(三)考核形式單一。“考試”與“考查”是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檢驗學生專業能力的方法。目前各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結課考查形式單一,學生多在規定好的統一作業標準形式框架內去完成,缺乏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多元化的考查尤其視覺傳達設計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多學科交叉專業,更應該突顯考查形式的豐富與多元,激發學生靈感。
三、“二十四節氣”融入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建設設計的實施路徑
(一)加強基于數字媒介的專業核心課程設計,融入傳統時令文化內容
1.加強基于數字媒介的專業核心課程設計
視覺課程教學設計,是視覺傳達專業教學效果和質量的保障。在新媒體時期,高校視覺專業教育改革要立足于中國文化謀劃制度和模式創新[5],并非是單純增融傳統文化內容,更需要以嶄新的“視覺文化”轉型視角重構課程構架。因此首先需要增設數字媒介課程,使學生具備創作多感官視覺文化的媒介技術。根據國外高校同類院系數字媒介課程內容設置,如帕金斯設計學院的《數字編排》《交互設計》,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的特色課程《時間、運動和聲音》,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通訊設計與傳播技術》《多媒體出版等課程架構》[6],表明我國高校視覺課程設計應在現有的圖形創意、標志設計、機構形象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等課程基礎上,加強AE、Premiere 動畫設計等數字媒介技術等核心課程的設置。另外,從學生層面,目前多數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學生較為抵觸對這類課程的選課,甚至選課人數不足導致停開。應在增開課程的同時,引導啟發學生,使其增加對新數字媒體課程的興趣。
2.融入傳統文化內容
語言、文字與圖像作為人類共通的感知世界的敘事方式,三者對激發觀者的認知潛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文字信息的基礎上,提出對其進行圖像信息的表達具有理論的可行性[7]。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傳統時令文化中的視覺經驗和文字信息的視覺形式進行打破和重組,進而把存儲在記憶系統中不同記憶類別的文化信息進行提取、重建或組合,通過創造性思維將文化敘事信息編碼輸出。如圖1所示的《二十四節氣》課堂視覺與文化重組作業設計,將中國傳統時令文化信息與視覺表現形式融合,選擇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節氣:立春、大暑、秋分、及大雪等,結合每個節氣所呈現出來的特點,例如清明斷雪雨紛紛、大暑高溫濕熱、立春氣溫回升、萬物復蘇的氣候特點,并與江南、甘肅較有代表性的時令地域,以及結合時令詩文內容融入插畫設計中,形成一幅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視覺圖像,圖像言簡意賅,視覺直觀性強,文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易于觀者直觀地了解不同節氣的特點以及蘊含的文化信息,作者最大化地實踐視覺權利,吸引更多的觀者觀看圖像,并對每個觀者產生最大文化影響力[8],作品最終獲得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信息與交互設計專業委員會(IIDC)主辦的首屆“犀牛獎”設計大賽決賽優秀獎。
在課程后期安排中,進一步引導學生將平面設計部分運用AE&Premiere等軟件制作融合動畫效果、數字音頻、影像剪輯等內容,通過AR、VR、全息投影等多種媒介載體,創作出多感官的視覺文化體驗形式,進而從文化形態角度實現中國傳統視覺文化的現代化呈現。如圖2視頻制作截圖展示,制作了共四組視頻,以大暑視頻制作為例進行展示分析,選擇大暑酷熱氣候的代表性元素進行動態設計,如駱駝迎著烈日緩慢行走在干旱的沙漠、火焰山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上下不停擺動仿佛給人酷暑難耐的體驗感,以及敦煌蓮花圖案一張一開的動態軌跡的制作意在傳達給觀者步步生蓮的佛教寓意。在原本扁平插畫設計的基礎上,每一步的動態設計都給原本靜止的物體帶來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增加了觀者的視覺體驗感。此外,加入動畫元素,空間的縱深感與無限循環給觀者所帶來的哲思意味一覽無余,更巧妙地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增加workshop教學實踐模式
包豪斯現代教育主張“藝術和技術的統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有靈魂的練習”、“有目的的訓練”[9]。如圖3,在加強數字媒介專業核心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利用Workshop教學模式更好地融合節氣文化。與傳統模式相比,Workshop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單方向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古板模式,開放式互動討論的教學氛圍,以及絲網印刷、數字媒體等高校開放性工作室,更為靈動的教學環境,使其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實現藝術與技術的統一,教學與實踐的結合。Workshop教學可設三至四階段,設置32課時,分別為1-10課時:通過設立小組教學,每組學生可選擇一個時令節氣,了解節氣特點、背景、民俗,并調研現有關該節氣的文獻、著作及創作作品進行整理歸納分析。11-22課時:結合有效的Workshop付諸實踐,可設多個小作業,通過小作業使學生掌握不同Workshop技術實現的效果。22-30課時:通過以上課時積累的節氣時令語言以及技術呈現表達方式完成小組最終目標作品。30-32課時:學生之間相互協同對節氣的視覺語言和規律進行總結,并對每次實現的視覺形式進行批判的信息討論,在學習過程中接受、認同節氣文化的同時,又能自主的對節氣文化進行反省與超越,在新媒體語境中自覺形成學生個人的文化反應。課程全程指導教師實時給予指導意見,能夠高效地實現學生對文化意識的培養以及視覺語言的綜合表達能力的課程目標。
(三)開發視聽作品,創新布展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分享優秀的視聽作品,鼓勵學生在創作節氣文化的同時,盡可能多地觀看當下尤其新興數字化博物館中的沉浸式展覽,以及趣味性較高,多感官感受極強的代表作品,發散學生思維。例如,日光博物館分享的在巴黎光之工坊展出的“莫奈、雷諾阿、夏加爾的地中海之旅”沉浸式展覽作品,融合了光影之美和色彩之美,使觀者如夢幻般沐浴在地中海美好的陽光下。由此可借鑒作品中聲音與影像的表達形式,給學生在創作不同的二十四節氣的過程以啟發,例如可通過小訓練,使學生分別完成“視覺”和“聽覺”的感受作業,閉上眼睛,選擇聽一段龔琳娜的《二十四節氣歌》,根據聽音,將內心感受用視覺形式完成創作表現;或者看一段節氣詩文、諺語,選擇一首表達個人內心感受的音樂或者一個符合的樂器去進行配樂,形成專門性的高度集中的感受訓練,從而更好地完成集視覺、聽覺、觸覺及交互為一體的系列效果。另外,更要創新視覺傳達專業作品布展形式,打破原有的海報上墻,書籍打印展覽等傳統紙媒形式,融合交互式、多媒體式的布展形式,實現視覺文化的靈動性轉型表現,同時也更能展現出視覺傳達專業教育創造性的特點。
(四)將各類節氣文化競賽融入到教學過程
在固定的課程內容之外,設計競賽也是輔助教學的較為有效的途徑。各類設計競賽應與高校師生學習內容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能動性作用。通過各類設計比賽提出的賽事內容、標準及要求,以及賽事的競爭過程促進教學內容的提高,既可以調動學生參賽,完成作品的積極性,又可以通過競賽結果檢驗教學成果。例如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天時”主題犀牛大賽等都可結合節氣文化,根據大賽提出的要求,結合課程所學的內容,調整作品的空間構圖、色彩運用、視覺要素,融合民族美學思想完成作品。其次參加各類競賽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控制內,完成一個項目。從思維發散到選擇主題,從節氣文化提取到視覺形式選定,從草圖繪制到豐富視覺作品,整個過程既有比賽時間及主題的約束,又給學生留足夠的空間展現其藝術素養與能力。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的得到專業能力的提高,同時競賽取得的結果又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創作的能力。
(五)增加校企合作,面對社會考核
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要求高校要進一步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項目”[10]。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作為一門向市場提供大量設計人才的綜合性學科,應通過產學研的形式為專業教學活動提供指導,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首先將節氣文化向創意產業延展,通過找尋對具備民族文化設計需求的項目進行合作。通過市場對民族文化作品的反饋與企業對商業作品真實的設計需求,學生能夠不斷地在民族文化創意與商業用途之間進行反復考究,得到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且各高校更應積極建立與地方特色文化相應的課程設計,實現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多樣化,知識系統化,理論實踐化等特色教學模式,推動民族文化融合對接地方科研和產學研合作。實現科研轉換成果的有效產出。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乃至整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應做到實時與市場需求緊密聯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增設特色課程,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專業設計動態。培養具備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市場應變能力出色的優秀人才。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媒體時代的發展,視覺文化正呈現出多元化轉型的趨勢,新視覺媒介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視覺體驗。人們在接受多感官沉浸式視覺體驗的同時,也更要融入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結合,并進一步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交流甚至與其有效融合已然是時代的大勢所趨。因此,通過將“二十四節氣”時令文化融入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建設的設計中,能夠將文化傳播的效力予以進一步體現,能夠讓傳統藝術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大眾面前,在充分地彰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夠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優勢,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傳承意識及民族自豪感。
總之,《新媒體視閾下中國傳統時令在現代視覺設計教育實踐中的融合研究》一方面希望通過二十四節氣文化與高校視覺設計教育的融合更好的完成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改使命;另一方面希望通過二十四節氣通過高校教育的融合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永盛不衰。
參考文獻
[1]隋斌,張建軍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價值及傳承發展[J].中國農史.2020,39 (06):111-117.
[2]黃藝,方田紅,張亞楠.二十四節氣在上海植物園互動展示中的應用設計[J].設計2018,10:128-130.
[3]季中揚.從節氣歌謠、諺語看二十四節氣的活態傳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54-59.
[4]葛鑫.一種新媒體藝術體驗展的沉浸式設計模式——從teamLab作品探究[J].設計2020,33(15):42-44.
[6]邵士德.傳統美術類非遺融入高校美術類專業教育的互動路徑研究.大眾文藝2020,22:192-194.
[7]陳磊.發展變革中的視覺傳達設計系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裝飾2019,09:31-35.
[8]王研霞.中國傳統節氣文化的圖像敘事[J].包裝工程藝術版.2021,42(10):236-243.
[9]羅天然.以圖像獲取權力[J].美術學報.2015,5:75-81.
[10]智英斌,孫琪.山西美術類非遺與高校教學融合研究——以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構成設計》為例[J].設計2018,23:101 -102.
[11]汪俏黎.基于協同育人的“Workshop”教學實踐——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J].大眾文藝2019,16: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