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祥 黎靜萍 張宏陽


摘要:為提升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效果,促進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才的培養。分析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構建“藝匠兼修”的教學內容、“協同型”的教學方式以及“校企共育”的教學平臺的交互式教學模式,并介紹了該模式的教學實施及其評價機制。交互式教學模式促使課程教學的參與者成為竹編手工技藝傳承的共同體,優化了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提升了東陽竹編手工藝人才培養質量。為高校設計教育改革和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東陽竹編手工藝人才培養設計教育產品設計課程交互式教掌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8-011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duct design course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non genetic handicraftinheritance tal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integrating Dongyang bamboo weaving handicraft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ductdesig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s forward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mode of 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craftsman concurrently', theteaching mode of "collaborative' and the teaching platfor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of this mode.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promot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ourseteaching to become a community for the inheritance of bamboo handicrafts,optimizes the teaching of product desig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improves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bamboo handicrafts talents in Dongyang.lt provides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desig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the cultivation of non genetic handicraft inheritance talents.
Keywords: Dongyang bamboo handicraft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 educationProduct design course
Reciprocal teaching
引言
非遺傳統手工藝,蘊含著民族傳統的造物智慧、審美意識、技術能力、倫理觀念[1],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變革,非遺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失傳、斷代的歷史危機[2]。習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過去師徒傳承式的傳統手工藝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育體系下,高校正逐漸成為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將傳統手工藝融入課程教學,不斷增強傳統手工藝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和前瞻性,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需要關注的問題。文章圍繞東陽竹編手工藝,通過分析其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教學模式,促進非遺傳統手工藝傳承人才的培養。
一、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東陽竹編手工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陽木雕并稱為浙江東陽地方傳統工藝美術的兩朵奇葩。然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加上竹編手工技藝本身較為復雜[3],東陽竹編手工藝同樣也面臨著人才培養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高校設計課程是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延續的重要途徑[4]。現階段,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已有初步嘗試,鼓勵學生將東陽竹編手工技藝融入產品包裝設計實踐中[5]。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說對非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教學中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
(一)課程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第一,課程教師的“雙師”素質不高[6]。實踐是手工技藝習得的關鍵,竹編手工藝的教學要求任課教師具備教學與技藝傳承融為一體的雙師型素質與能力。許多任課教師缺乏竹編制作的相關經驗,即使經過一定的培訓,但由于培訓周期短且技術難度大,難以真正把握竹編手工藝技巧,也就無法真正融入竹編手工藝的傳承教學中。
第二,竹編手工藝傳承人的教學適應能力不強。邀請竹編手工藝傳承人進課堂是目前課程教學與手工藝傳承有機結合的普遍做法,但由于課堂訓練與手工藝生產制作的現實環境明顯不同,傳承人的技藝展示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同時,受制于傳承人老齡化嚴重、普通話交流難、文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導致學生對竹編手工藝的學習像是在看一場表演[7];再加上,傳承人對竹編產品的制作偏于保守,面對現代生活孕育下的學習者,難以滿足教學要求。
(二)學生的傳承觀念受到沖擊
第一,竹編手工藝品的排斥。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極大沖擊了傳統的生產生活觀念[8]。過去日常生活普遍的竹編用器大多被現代塑料制品代替,變成了“老土”、“過時”的代名詞。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大幅減少,外部文化的沖擊,破壞了竹編手工藝傳承的文化土壤。
第二,竹編手工技藝傳承的排斥。很多學生僅僅看重經濟利益,認為竹編技藝學習時間長且回報低,學了也沒用。畢業后基本不愿意從事相關的工作,更別說是傳承東陽竹編手工藝,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東陽竹編手工藝的傳承發展。
(三)課程教學的傳承內容探索不足
第一,竹編技藝精華的丟失。傳統手工藝的學習需要凝合人的智慧、身體和工具的使用。為了增大了教學輻射面,適應課程教學安排與教學管理而實施標準化教學,難免會選擇性刪除部分頗具東陽特色但不適于課堂教學的竹編技法。主觀忽視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殊性[9],造成東陽竹編手工技藝精華的丟失。
第二,東陽竹編手工藝的研究資料不足。相關歷史資料得考證非常少,為數不多的介紹東陽竹編的材料有關技藝技巧的描述也十分簡單,多是普及性的知識。以至于教學內容上往往偏理論而輕實踐[10],“學與用”的脫節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手工藝是源自手工勞作的技藝屬性,就更談不上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創新。
可以看出,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中各環節彼此孤立缺乏系統性引領。難以培育適應新時代的竹編手工藝人才,阻礙了傳統竹編技藝與現代設計思維的創新融合。
二、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構建
2018年,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Il]。基于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依據人才培養規律和企業需求改革課程的教學模式。“交互”指的是活動參與者可以相互交流、互動。交互式教學模式結合竹編企業的人才需求,讓竹編企業參與到產品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增進高校、企業、學生的互相交流與協作,營造協同互動的教學生態,推動東陽竹編手工藝傳承人才的培養。
(一)構建“藝匠兼修”的教學內容,強調“理實一體”的課程設計
《辭海》中關于“匠”的解釋,指某方面有特殊造詣的人,通常指稱技術工人。“篾匠”即是對那些熟練掌握竹編技術技巧的匠人們的稱呼。而“藝”的解釋,古意為種植,種植草木是一門技術,引申為才能、技藝。當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將會成為藝術性、精神性的享受。可以看出,“藝”與“匠”的內涵自古以來就有著一致性,“藝”與“匠”本來就是彼此互融的一個整體。重“藝”輕“匠”,缺乏實踐操作的體會;重“匠”輕“藝”,忽視了藝術性與文化性的培育。
通過構建“藝匠兼修”的教學內容,不僅可以重組“藝”、“匠”教學資源,實現教學過程優化,更是增強學生的傳統手工藝傳承意識,提升竹編手工藝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課程設計強調“理實一體”,主要包括“藝”的認知部分和“匠”的實踐部分。“藝”的認知部分,教學注重竹編手工藝產品的設計定位研究、設計論證研究、工藝論證研究。根據東陽竹編手工藝的文化源流、制作的基本流程,竹編產品的設計規律與美學特點等方面豐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手段,形成竹編手工藝產品的創意設計方案。從設計方案的討論到定型,學生需要從各個要素而非單一的技藝要素進行知識遷移,避免了傳統“學徒”和“師傅”之間的缺乏設計思考的學習過程,這契合了學習的多維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特征,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對東陽竹編手工藝的認知和延展能力。“匠”的實踐部分,圍繞教學項目融入竹編企業生產流程的實操訓練。傳統手工技藝的學習重在經驗知識的獲取,實踐是技藝習得的關鍵。從項目的篩選到產品設計圖的繪制,再到真實產品的制作與展示,學生在企業生產任務的驅動下必然會主動探索并掌握相關技術要領,明確企業生產所需的個人能力和素質。“藝匠兼修”的竹編手工藝產品制作過程能夠體現設計知識模塊與竹編技藝模塊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竹編手工藝的設計創新方法與生產實踐。
(二)構建“協同型”的教學方式,打造“技藝共享”的教學團隊
傳統手工藝具有手工勞作的特殊屬性,這就要求課程教學要更具有開放性。首要的開放就應是師資的開放[12]。“協同型”教學方式就是指由兩位或兩位以上的教學人員,高度合作共同面對學生進行實質性教學的組織形式,主要包括高校設計專業教師、竹編手工藝工匠等。設計專業教師有助于學生對設計方法、技藝制作等理論的學習;竹編手工藝工匠多是企業推薦的技術骨干,他們精湛的技藝、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有助于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培養。“協同”是課程教學的關鍵,一是共同探討合作教學的方向。基于對東陽竹編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共同愿景,協同教學中所有的參與者將成為團隊中的一員,由于每個人的風格與熟悉的領域有所不同,往往能夠在合作交流中產生對竹編手工藝教學的正向刺激,形成獨一無二的教學特色。二是合作教學角色的轉換。對于設計專業教師來說不再是設計知識的單向輸出,課程教學中更要兼具“教育者”、“學習者”、“推動者”、“引領者”的多重身份。要主動向竹編手工藝工匠學習工藝材質與制作技巧,善于傾聽不同意見與建議,將新觀念、新技術融入產品設計教學。并且鼓勵其他參與者,具備組織引導學生學習,推進協同教學深化,引領項目教學發展方向的能力。竹編手工藝工匠要積極配合設計專業教師,具備耐心細致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將企業生產與教學過程相結合,提升教學能力。“技術的傳授”與“藝術的設計”攜手并進,打造“技藝共享”的教學團隊。
(三)構建“校企共育”的教學平臺,提升“產教融合”的教學效能
場景化的手工藝體驗環境和工作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對手工技藝學習的熱情,校企合作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魏劭農認為,以學校為主導的校企合作大多對企業的真正需求了解不足,而以企業為主導的合作又會削弱教學的研究性,讓學校變成企業的設計部。更為有效的做法應是將企業實踐與教學課程相結合[13]。這就要求竹編手工藝產品設計課程與當地竹編企業結合,實現校企合作平臺的共建共育,提升“產教融合”的教學效能。一是仿真教學平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將竹編企業項目適當引入課程教學,把設計任務分解、模塊化重構,從而使真實的項目任務演化成若干個服務課程知識體系的仿真性教學項目,達到教學效果。同時,實現了將竹編企業的實習培訓提前嵌入教學,為學生了解竹編企業和崗位職能打下良好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崗位適應能力。二是社會服務平臺。課程教學可以對接創新創業的項目實踐,學生運用所學的竹編手工技藝與設計創新方法為義烏和東陽等地企業或社區提供相關設計服務,無疑是擴大了課程教學的社會影響力。
三、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實施與成效
教學實施一般會從校企合作項目中挑選適于教學的項目內容,以東陽竹編手工技藝傳承為核心,強調協同教學的重要作用,圍繞教學參與者即教師、竹編手工藝工匠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流程開展教學活動。教學實施過程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創意感知階段,虛擬設計階段,實踐制作階段,展示推廣階段。
(一)創意感知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師生進行交流探討,由企業推薦的竹編手工藝工匠對企業項目進行解說,設計專業教師明確項目教學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頭腦創意風暴,形成初步的竹編手工藝產品設計構想。教師、工匠與學生共同探討竹編工藝技法在設計創意中如何呈現?有什么特色?進一步提出設計建議。通過深入的交流彼此間對項目教學達成共識,形成初步的竹編手工藝產品設計框架。
(二)虛擬設計階段
首先,學生將設計框架轉化為具體設計方案,教師與竹編手工藝工匠對方案進行細節上的討論評估,確定適合的設計方案。其次,學生著手進行設計深化,運用設計軟件從材料、結構、三視圖等方面展開草圖制作,形成設計效果圖,必要時根據方案制作紙質小模型以探討設計作品實現的可能性。最后,從設計方案的討論確定到設計效果圖的完成,呈現作品的虛擬設計效果。
(三)實踐制作階段
此階段是將設計方案實體化,依據企業生產流程進行真實產品的制作。竹編手工藝產品的特點不僅僅是材料,還有工藝技巧及其工藝文化。竹編手工藝工匠會在具體制作上引導學生,講解相關制作技巧或者直接操作演示。教師對工藝和材料的理解上雖然不如手工藝工匠精通,但可以提前準備為教學實施提供詳細的信息與建議,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竹編手工藝產品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①制作木模具②破竹篾(劈、抽、刮)③編織裝配④染色⑤上漆⑥打蠟。除了設計理念外,在每一個流程要更多地考慮工藝的實現。在制作中往往會暴露出先前討論中未預見的問題,教師、工匠和學生對問題進行反復研究、調整細節,甚至推倒重來,最后共同完成作品的制作。這樣反復求索、精益求精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手工藝寶貴的工匠精神傳承給學生。實踐制作階段,如圖l。
(四)展示推廣階段
作品完成后,教師和竹編手工藝工匠對作品進行最后的確認,并結合企業專家的評價推選出適合推廣的作品。一方面是將實物圖片進行后期處理和排版,展現從設計構思到成品制作完成的基本過程,投稿相關設計教育教學比賽;另一方面,教學團隊與合作企業對接進一步優化作品細節,組織作品展覽、工藝推廣活動,擴大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最大限度地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展示推廣階段,如圖2。
教學實施的四個階段是團隊智慧的展現,教學過程中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實施開放式的引導,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方法,深刻領會地方傳統手工藝文化特色。整體教學來看,學生成為了竹編手工藝傳承的一份子,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實踐、開發,甚至是經營者的角色,全程參與、全情投入。從思維上發生質的轉變,激發了東陽傳統竹編手工藝傳承創新的內驅動力。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普遍較高,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學習體驗,感受到深厚的傳統手工藝文化。許多學生的畢業設計就選擇了東陽竹編手工藝相關內容,借助校企共育平臺,部分學生的課程作品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并申請了專利,還有一些學生的設計作品被企業采納并投入生產。
四、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機制決定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直接關系到竹編手工藝人才的社會競爭力,市場認可度和可持續發展潛力[14]。交互式教學模式引入了柯氏四級評估模型[15],形成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機制,宏觀把握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體驗、知識建構與遷移運用,并且更加注重學生過程性體驗和任務完成度。動態評估教學過程和教學項目成果,將反饋結果作為教學內容迭代開發的重要參考,依據此進行課程教學的設計優化。
第一層評價屬于反映層。學生在課程的階段性教學項目結束后,對參與教學的教師、竹編手工藝工匠以及校企合作項目進行滿意度評價,包括教學設計、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第二層評價屬于學習層。教學人員對學生進行階段性學習評價,主要包括竹編手工藝產品設計的理論知識、竹編技藝學習應用以及職業態度等。采用任務總結匯報的考查形式,綜合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第三層評價屬于行為層。二級學院及相關合作企業對參與課程項目教學的教師、竹編手工藝工匠的教學行為、學生的項目工作行為進行考查。評價項目理念與課程教學實踐的融合程度以及學生竹編技藝成熟度。第四層評價屬于成果層。高校通過學生學習成績、職業素養、產品市場推廣、社會服務能力等考查學生項目成果和交互式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成果。通過四層次的評價結果,構建教學質量的評價反饋機制,優化高校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提升竹編手工藝人才培養質量。
結語
東陽竹編手工藝融入高校產品設計課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調動了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提升了設計教學的社會服務能力,縮短了學生的職業適應期。更重要的是,讓教師、竹編手工藝工匠和學生成為一個平等的、相互學習并共享技藝的“知識共同體”[16]。目前,傳統手工藝人才的高校培養還處在發展階段,如何更好地推動傳統手工藝活態化傳承,助力地方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17],還需要更深層次的實踐探索。。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傳統手工藝融入高校設計課程的交互式教學運轉機制研究一東陽竹編為例”(2020SCG177);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科研項目教學化改造專項課題:“藝匠兼修:竹木產品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2021 JXHG2004)。
參考文獻
[1]潘魯生鄉村振興與手工藝價值回歸[J]美術觀察,2020(05):5-7
[2]徐珍珍,章甜甜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現狀、契機與路徑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9 (01):15-20
[3]李演,王菁菁傳統與現代的共生——基于傳統嵊州竹編工藝的現代日用品設計研究[J].設計.2014,4(05):189-191
[4]李雅日.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D]廣兩師范大學,2011
[5]顧莉莉東陽竹編文化元素在高職院校包裝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9 (24):102-103
[6]左彥鵬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7]張紅梅手工藝非遺融入高校旅游紀念品設計類專業教學的再探討[J].設計,2017,4 (01):76-77
[8]張娜后工業時代手工藝文化的審美重構及其實踐路徑[J]江蘇社會科學,2020 (05) :159-168+239
[9]孫風敏,孫紅艷傳統手丁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承——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視角[J]職業技術教育,2017. 38 (13):39-43
[l0]童鏵彬高職工藝類專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包裝設計專業嵊州竹編教學體系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 (8):26-28
[1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而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黨建,2018 (10):4-6
[12]陳飛,項林英實施“教、學、研”三結合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高教學刊,2021,7 (16):34-37
[13]李江,黃德苓服務人群,貢獻社會:一所設計學院的人文設計教育理念與實踐[J]裝飾,2021 (04):74-79
[14]孫環國內外現代學徒制評價體系綜述[J]汽車實用技術,2019 (06):195-197
[15]賈建鋒,姚旭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設計——基于消費者導向評價模式理論的視角[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l (01):82-88+95
[16]張朵朵,季鐵協司設計“觸動”傳統社區復興——以“新通道花瑤花”項目的非遺研究與創新實踐為例[J]裝飾,2016(12):26-29
[17]唐恬,石潔基于湘西竹編工藝的家居產品設[J].設計,2020,33(1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