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誠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我國不斷加大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在這一背景下,作為歷史文明重要載體的博物館,獲得長足發展。然而其在運營管理中沒有注意人才資源匱乏、管理體系缺乏信息化建設、管理體制落后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博物館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同時也影響文物的研究價值。因此,文章以華僑博物院為例,對當前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展開研究,并提出一種基于信息化工作理念的先進管理模式,希望能夠有效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效率。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信息技術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傳承歷史中,遺留眾多文物。這些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但由于各種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且長期缺乏管理、保護,損壞嚴重。因此,人們要運用專業的技術與手段對其進行修復與保管,確保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1 現階段我國文物管理工作的相關問題
1.1 人才資源匱乏
博物館內的文物管理工作極為嚴謹,對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要求較高。目前,國家雖然對博物館管理建設工作投入了足夠的支持,然而其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們認為與文物管理相關的工作屬于冷門職業,很少有人專門學習此專業內容,相關的從業人員較少,博物館很難招收到專業的管理人才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博物館內工作任務繁重,人們不僅需要針對文物進行煩瑣的編檔管理工作,而且需要針對不同的文物進行分類維護保養。
例如,華僑博物院陳嘉庚珍藏文物展中有陳嘉庚先生耗費畢生心血從全國各地收集的文物,在經過漫長歲月侵蝕后較為脆弱。因此,這些文物對于存放環境有著特殊要求,在進行日常保養工作時要極其謹慎,稍有不慎便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在此工作環境下,不僅工作任務繁重,同時收入值也無法滿足工作人員的預期值,許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都不愿意到博物館參加工作,進而導致博物館人才資源匱乏。
1.2 文物管理制度落后
現階段博物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主要依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6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條令來作為日常工作的執行標準。而這些法規確立的主要目的大多在于確保文物在展覽過程中避免受到損壞,以及防止我國寶貴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這些法規雖然對文物形成了完善的保護作用,卻沒有考慮到文物作為重要的歷史研究資料所攜帶的文化屬性,導致當前部分博物館在開展文物管理工作過程中,還是沿用“重保管輕展示”的管理工作模式。
例如,華僑博物院為了呈現出華僑先輩們拓荒開發的偉大歷程,不光收集了當時人們的一些開采工具以及生活用品,更是參照歷史記錄仿制出“鐵皮屋”等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建筑物。為了避免其中的珍貴文物遭到損壞,展廳內一般都使用仿制品為人們進行展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們無法更加真切地了解這部分歷史文明,沒有將文物的應有價值體現出來②。
1.3 文物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夠高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雖然促進博物館信息化管理的發展,然而就當前的工作成果而言,依舊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目前博物館的數據系統缺少獨立的分析管理功能,并且對于數據的采集處理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還依賴人工操作,無法實現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這樣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博物館信息化建設,博物館對于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仍然是以人力作為主導。僅僅實現從手寫編檔轉變為鍵盤輸入,對于人力的解放并不明顯,依舊是單純對文物信息進行記錄,沒能實際提高博物館的工作效率與管理水平。
此外,文物的日常管理、展示等工作數據也需要通過人工統計來進行整理,使文物循環展示的籌劃工作不夠合理。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博物館展示的藏品種類單一,或是在進行文物征集工作時收入重復藏品①。
2 博物館文物管理的優化對策
2.1 加強博物館工作人員隊伍建設
首先,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優秀的思想素質,不單單是要加強對文物方面的知識學習,同時還需要了解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發展路線,如此才能夠在接觸文物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物的人文內涵,進而更好地將其社會效益開發出來。以華僑博物院為例,在為參觀者介紹某樣館藏文物時,管理層要求工作人員不僅能夠詳細地介紹該文物的歷史背景,更要為參觀者說明該文物蘊含的人文價值與歷史價值,并在工作過程中堅持“雙語講解制度”。同時華僑博物院建立了“華僑博物院之友”服務平臺,每年招收一部分志愿者團隊協助博物館開展管理服務工作。
其次,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應注重不斷地自我提升與充實,通過了解館藏文物的歷史價值,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了解各種類型文物的保養與修復知識,培養具有修復技能以及保護設計的雙技能型人才,同時完善當前博物館修復設備,為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提供硬件支持。
再次,工作人員需要具備一定的發展觀念,積極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僑務論述提出的核心內涵,確保博物館的管理工作圍繞“根、夢、魂”三項概念全面展開。并將工作的目光投向如何向人們闡釋華人華僑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上,特別是強調干部群體,需要在此過程中堅定信仰以及認識,體現出新時期勇于擔當的全新干部形象。
最后,博物館需要重視對現有工作人員的培養,定期為員工組織培訓活動。特別是針對基層管理工作人員,博物館要為其提供豐富的培訓和輪崗機會,引導其了解各種類型的專業技能,并最終根據員工的發展狀態來幫助其進行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提升,從而促使自身管理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②。
2.2 完善相關資產管理制度
博物館在進行文物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從藏品的購置成本方面進行考慮以外,同時還應當從文物自身的文化價值與傳承價值方面進行思考。就這兩方面的價值而言,文物代表著一個特定時期的精神文明,其價值遠遠不是簡單地征集成本所能衡量的。因此博物館需要對其單獨建檔,將博物館藏品與具體文物區別開來,避免與館內其他資產并列,造成管理模式的混亂。
首先,博物館需要根據自身的功能定位,科學合理地規劃每年文物收藏計劃,不但要保證文物藏品的數量逐年增長,同時還要保證文物收藏質量也隨之獲得提升,并不斷擴充館藏體系,向人們展示更豐富的文物類型。
其次,博物館還應當遵循國家對于文物保護性研究的具體制度,合理地安排文物展出時間,確保能夠體現文物的人文價值。例如,當地政府部門可以針對博物館制定一套成熟的績效考評制度,根據博物館日常工作中珍貴文物的展出時長與頻次來對博物館進行績效打分,以此來量化評判博物館在社會文化建設方面發揮出的具體作用,并將此作為下一年文物征集經費的標準。在此基礎上,開辦學術委員會以及學術講座等科研性組織活動。如華僑博物院為提升自身管理工作水平,堅持每個季度舉辦一次有關文物修復、館學研討、華人華僑、藏品研究等方面的學術座談會,以此提高自身在文物管理以及學術研究方面的專業性。
再次,在針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專項調撥資金方面,博物館也應當堅持透明化管理模式,并合理規劃每一筆資金的使用,堅持用最小的投入成本,來換取文化保護工作最大的回報,在促進社會精神文化發展的同時,提高博物館自身在文物管理工作方面的實效性③。
最后,隨著博物館館藏種類的不斷增加,還應逐漸地增加原有館址面積,以此確保博物館能夠妥善地對各類文物進行管理收藏。例如,華僑博物院在陳嘉庚先生的主持下,原計劃是建立四個館區,一共有5座展覽大樓。但最終由于先生離世,僅僅在1959年建成1座大樓。其余用地受到他人擠占,需要有關部門對此提高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相關措施促成華僑博物院的原有建設計劃。
2.3 優化信息管理系統
現階段,博物館數據管理工作已經具備了初步規模,大量的館藏信息資料統計得相當完善,唯一的不足之處在于沒有實現管理系統與資料系統之間的對接。截至目前,大部分博物館內的信息管理系統依舊單獨形成一個體系,與館藏文物資料之間的對接依舊需要人工進行銜接。這種模式不僅低效并且容易出現疏漏,因此當前博物館的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強化原始檔案的建立,將文物的征集記錄、文物說明、原始發票等數據規范化處理,建立高度統一的業務流程。在相關資料入庫之前由人工進行核對確認,保證數據資料與館藏物品之間相互吻合,并且在統一原始數據基礎上,根據國家對于文物保護工作的規范流程來為文物進行建檔管理,自動針對文物生成唯一編號。
其次,博物館的內部管理系統之間要網絡互通,能夠做到根據館內藏品的調動軌跡進行實時記錄,而不是需要人工輸入藏品動態數據,以此實現對館內展出信息的真實記錄。并根據藏品類別來自動生成更加合理的展出計劃,從而促使博物館業務流程更加規范,不僅實現登錄系統查找文物資料的簡單功能。在此基礎上,加強館際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定期引入不同類型的主題特色展覽活動,并以自身館藏文物為基礎,與其他博物館之間進行對外流展,以此增加華僑博物院在文化宣傳方面的影響力。
最后,博物館還應當借助管理系統,建立群眾服務平臺,加強博物館自身的文化普及功能,便于民眾開展文物學習。同時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渠道來實現自我的宣傳與推廣,以此增加博物館自身的社會影響力①。例如,華僑博物院以官方網站作為平臺,對外開設了專門的群眾訪問端口,使得人們能夠及時了解博物館的最新動態。同時借助當前豐富的新媒體渠道,在抖音、微博、微信等多個社交平臺成立自身的門戶網站,充分整合文字、圖像、音頻、影像等多種資源來擴展自身文化傳播功能,進而有效促進“數字華博”計劃的順利實施。
3 博物館文物管理的信息化的具體建設途徑
3.1 完善信息管理體系
博物館需要以信息管理系統作為基礎,將館內的安全責任制度、崗位培訓制度、應急預警制度等管理條例輸入到數據庫當中,促使信息管理系統在日常工作過程中能夠嚴格依照博物館的規章制度來執行管理條例。監督工作人員需要規范自身的職能行為,避免違規操作的現象出現。以華僑博物院為例,場館內的清潔人員在進入特定區域進行清潔作業時,需要在規定時間進入,并且作業時間受到嚴格限制。一旦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段進入到相關區域,那么系統便會啟動警報程序,并自動識別工作人員的身份標牌進行記錄,從而真正實現崗位責任制,為文物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證。
3.2 建立文物數據檔案
檔案是文物管理工作開展的主要依據,以往的博物館展出計劃通常都是根據人工進行制定,但是博物館內的藏品規模龐大,其中包括各種類別的文物器皿,同時還含各種珍貴生物標本、地方的文化象征物品等。因此,依靠人工制定展出計劃不僅不科學,同時在博物館整理自身館藏的過程中也會帶來諸多的不便之處。
以華僑博物院為例,截至2017年統計,該館內便已收藏了7000余件藏品,面對這樣龐大的文物儲備,博物館可以建立數字化管理檔案,將文物的三維圖片、尺寸規格、物品說明等信息統一錄入檔案當中,并在對應位置上留下代表產品編號的專屬標識。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僅僅需要通過掃碼器識別便可以生成與文物相關的文字說明,不僅提高了人工管理效率,還可以借助系統來輔助人工制定管理方案②。
3.3 建立博物館群眾服務平臺
服務平臺的建設首先需要保證信息的通暢性,因此博物館需要安排專人來對服務平臺進行維護與更新,并在平臺上實時答復民眾的一些問題。例如,華僑博物院可以定時將自身的一些展出計劃更新到網絡中,使群眾能夠及時獲知博物館的最新動態。
除此之外,華僑博物院還可以在平臺中征集民眾意見,了解民眾對于哪方面的藏品更感興趣,從而推出主題展會。還可以在平臺中針對民眾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包括文物知識、日常維護工作細節等內容,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從而讓民眾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的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應當加快信息化建設進度,保證自身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并加強文物博物館與外界的溝通聯系,促使博物館更好地向人們展示自身,從而發揮出更大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