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杰

摘要:目的:研究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的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弱視患兒100例作為研究資料,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短時遮蓋方法治療弱視,實驗組采用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弱視,對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率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的臨床效果較好,能有效改善患兒視力,安全性也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阿托品;短時遮蓋;小兒弱視;效果;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77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055-01
弱視是指單眼或雙眼的最佳矯正視力低于相應年齡的視力,但眼部檢查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其通常是由視覺發育期的異常視覺經驗引起的,該病癥也是兒童單眼視力減退的主要原因之一,若治療不及時極易造成終生的視力低下。遮蓋療法是弱視的主要治療手段,臨床還發現,聯合藥物治療更能有效提升治愈效果[1]。基于此,本文對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弱視患兒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11歲,平均(7.75±2.41)歲,和實驗組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11歲,平均(6.98±2.6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我院倫理委員會也已批準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短時遮蓋方法治療弱視。具體為對患兒進行屈光間質、眼球運動情況、眼位等的細致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給患兒配置合適的弱視眼鏡,患兒佩戴時需用眼罩遮擋健康眼,每日的佩戴時長至少需6小時,并適當進行穿珠、插板、描畫等訓練。
實驗組采用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弱視,具體為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硫酸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160)治療,每日涂抹于患兒患側眼瞼內,每日2次,每次劑量約為1%。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個月。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率進行觀察,治療效果具體指標為痊愈或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或顯效+有效)患兒例數/總例數;不良反應率具體指標為發熱、皮黏膜干燥、心率加速,不良反應率=(發熱+皮黏膜干燥+心率加速)患兒例數/總例數。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結果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經對比,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更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率對比
對照組患兒治療后有不良反應的人數有4人,分別為發熱2例,皮黏膜干燥1例,心率加速1例,不良反應率為8%;實驗組不良反應的人數有5人,分別為發熱2例,皮黏膜干燥1例,心率加速2例,不良反應率為10%。經對比,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244,P=0.621;P>0.05)。
3.討論
弱視的發病機制復雜,根據類型不同常分為斜視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等,常見的發病人群為0-7歲的兒童,一般在2歲左右,有的患兒就已表現出弱視癥狀。弱視在臨床治療中需要盡早進行,通常以遮蓋法和藥物為主,或聯合進行治療,其中在藥物治療中,阿托品是常用藥物[2]。
遮蓋療法的治療效果十分明顯,但前提條件是治療過程中的遮蓋方法科學合理,干擾因素較小,且遮蓋時間能夠得到有效保證。但在實際應用中,許多患兒由于年齡較小,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較差,難以長時間保持正確的遮蓋方式,易導致最后的治療效果不佳。而采用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進行弱視治療,則通過藥物的輔助作用彌補了單純遮蓋療法中的不足,還能減少遮蓋療法的時間,提升患兒治療的依從性,使治療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3]。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聯合用藥的實驗組患兒在最終的治療效果上明顯優于單純遮蓋療法的對照組患兒,且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相差不大,說明藥物治療也具有極高的安全性,也充分證明了聯合用藥的獨特優勢。
綜上所述,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具有較好的效果,能顯著改善弱視癥狀,安全性好,臨床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林靜.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21,16(06):126-128.
[2]劉宗鑫,任婉娜.遮蓋法聯合阿托品治療小兒弱視治療的效果分析[J].世界復合醫學,2020,6(04):178-180.
[3]李丹.阿托品聯合短時遮蓋治療小兒弱視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0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