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香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101-01
不同的疾病需要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而不同的藥物的給藥途徑也是有所不同的,選擇了錯誤的給藥方式,會對藥品的療效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臨床用藥路徑對合理用藥有著關鍵作用:
一、常見給藥路徑的選擇
1、口服給藥
口服是最經濟、方便而又較安全的給藥途徑,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口服是最常用的給藥方法。但口服給藥不足之處在于受食物影響,吸收較慢,也不規則,不適于危重病人。有的藥物如腎上腺素、胰島素和青霉素G等口服能被消化酶或胃酸破壞,若口服則不能奏效。有些刺激性藥物易引起嚴重的惡心嘔吐,故不宜采用口服給藥。還值得指出的是,胃的充盈度能影響藥物的吸收,為了避免吸收受影響,一般可于飯前給藥,但對胃粘膜有刺激的藥物,如阿斯匹林,鐵劑、四環素等,最好在飯后服用,以減輕或避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由于口腔粘膜也能吸收藥物,所以有些藥物可置于舌下含服,這叫舌下給藥。此種方法吸收快于口服,但只適于少數用量較小而又對口腔粘膜無刺激、無異味的藥物。如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異丙腎上腺素片,治療心絞痛的硝酸甘油片,和男性激素制劑──甲基睪丸酮片。口服給藥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需注意:第一點,注意患者在服藥的過程中避免藥物卡入支氣管或者食管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進行處理,將口服的藥物咳出避免導致患者出現窒息的情況。第二點,在患者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詳細指導患者用藥的量,避免導致患者服用藥物過量甚至導致患者出現中毒的現象。第三點,如果是多種藥物一起口服,建議指導患者服用藥物的順序避免影響藥物的療效。第四點,指導患者有些藥物在飯前服用,有些藥物只在飯后使用,可以有效避免損傷患者的胃腸道。以上幾點就是口服給藥的注意事項,口服給藥一般情況下起效較慢,所以建議患者一定要足療程病規律的進行服用,避免影響療效。
2、注射用藥
注射給藥(消化道外給藥)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途徑。皮下注射時,注射針頭插入皮下,注射后,藥物進入小血管隨血流進入體循環。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質類藥物和胰島素給藥,該藥口服可被胃腸道破壞。皮下注射的藥物可制成混懸劑或相對難溶的混合物,這樣吸收過程可保持數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患者亦不須經常給藥。在給予容積更大的藥物時常采用肌肉注射。肌注時應采用更長的針頭,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膚。
靜脈注射時,針頭直接插入靜脈。在消化道外所有給藥途徑中,靜注是最困難的一種,特別是肥胖病人靜脈穿刺更加困難。無論是單劑靜脈推注還是連續的靜脈滴注均是快速、準確給藥的最佳途徑。
3、舌下給藥
一些藥物可置于舌下(舌下給藥)?,能被舌下小血管吸收。舌下給藥對硝酸甘油類藥物特別好,這類藥物可緩解心絞痛,它們可不經腸壁和肝的首過效應而迅速直接進入體循環。
4、直腸給藥
許多口服給藥的藥物可以栓劑形式直腸給藥。藥物與蠟狀物混合制成栓劑,即便插入直腸亦不會溶解。藥物可通過直腸壁豐富的血循環迅速吸收。當患者惡心、喪失吞咽能力、限制飲食和外科手術后等不能口服時可用栓劑直腸給藥。
5、霧化吸入
一些藥物如氣體麻醉劑和霧化抗哮喘藥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給)可吸入給藥。這些藥物通過氣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內吸收入血循環。只有少數藥物可用此途徑。吸入的藥物應仔細監測以保證患者在特定時間內吸入適量的藥量。定量吸入系統可直接安裝在給肺供氣的通道上,?因而非常有用。因噴霧吸入進入血液的藥量差異性大,故這種途徑很少用于治療除肺以外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疾病。
6、局部用藥
(1)粘膜:將藥物用于結膜、鼻咽、口腔、直腸、尿道和膀胱等,主要是利用它們的局部作用。
(2)皮膚:很少有藥物能迅速穿過完整的皮膚,但藥物可經皮膚吸收,一般藥效與其覆蓋的表面積和藥物的脂溶性成正比。雖然表皮有脂質屏障作用,但很多溶質能自由通過真皮,因此藥物通過磨損、創傷或剝脫處皮膚產生的吸收作用要快得多。
眼:局部應用眼科藥物主要是為了發揮其局部作用。
二、劑量、用法和療程的正確性
(一)常用劑量
1、老年人用藥劑量
應比中青年人有所減少,60~80歲老人用藥劑量可為中青年人的3/4以下;80歲以上的老人用藥劑量可為中青年人的1/2。
2、兒童用藥劑量
應按藥品說明書推薦的兒童劑量(每千克或每平方米用量),按兒童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
(二)選用劑型與給藥途徑的合理性
1、根據臨床治療需要選擇給藥途徑:選擇的原則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2、重癥、急救時:適宜選擇靜脈注射、靜脈滴注、肌內注射、吸入及舌下給藥方式;
3、輕癥、慢性疾病:適宜選用口服給藥途徑;
4、皮膚疾病:適宜選擇外用溶液劑、酊劑、軟膏劑、涂膜劑等劑型;
5、腔道疾病治療時宜選用局部用栓劑等。
(二)劑型與療效
1、同一藥物,劑型不同,藥物的作用不同
(1)甘露醇:
靜脈滴注:腦水腫、顱內高壓、青光眼
沖洗劑:經尿道做前列腺切除術
(2)醋酸氯己定(洗必泰):
水溶液、醇溶液:外用殺菌劑
栓劑:陰道炎、宮頸糜爛
(3)硫酸鎂:
注射劑:子癇、高血壓危象
口服溶液:導瀉、慢性膽囊炎
洗劑:消炎去腫
(4)尿素:
靜滴:降顱壓、
外用:軟化指甲、抑制真菌生長、治療甲癬
2、同一藥物,劑型不同,適用于疾病的發生發展階段不同
如:皮膚病局部用藥
(1)急性期:局部有紅腫、水泡、糜爛時:溶液劑濕敷
有滲出時:先溶液劑濕敷,后油劑
(2)亞急性期:紅腫減輕、滲液減少:糊劑、粉劑、洗劑
(消炎、止癢、收斂、保護)
(3)慢性期:皮損增厚,呈苔蘚樣變:軟膏和乳膏劑
(穿透力強、作用持久,且有潤滑和護膚作用)
3、同一藥物,劑型不同,起效快慢、作用強度、持續時間不同
如:支氣管擴張藥氨茶堿有注射劑、片劑、栓劑、緩釋片劑
(1)注射劑:哮喘急性發作(速效)
(2)栓劑:直腸給藥(避免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副作用,吸收快,維持時間長)
(3)緩釋片劑:可維持療效8~12h,減少服藥次數(避免夜間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