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方潔
摘要:目的 探析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自2020.1~2020.12內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心衰患者中抽取80例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患者均通過隨機盲化法列為對比組與結合組,對比組40例實施常規護理,結合組40例在此基礎上實施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對其6min步行距離、情緒狀態及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并對比評估結果。結果 與對比組比較,護理前組間6min步行距離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合組較低,P<0.05;與對比組比較,護理前兩組焦慮(SAS)、抑郁(SDS)、生活質量(SF-36)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合組SAS、SD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P<0.05。結論 慢性心衰患者通過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護理能明顯提高其運動功能,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建議采納。
關鍵詞:慢性心衰;運動康復;情緒管理;步行距離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146-01
慢性心衰指的是持續處于心力衰竭狀態,老年人是該病好發群體,患者多伴有呼吸困難、乏力等表現,該病有較高致死率,對患者生命安全存在極大隱患,對于慢性心衰患者除了常規給予相應治療外,有效的護理措施也極為重要[1]。運動康復護理屬于以系統性運動鍛煉為主的一種康復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該護理措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促使患者早日恢復健康;而情緒管理是對患者情緒進行管理的一種護理措施,通過有效管理患者不良情緒,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協助其樹立治療與護理的信心,提升其配合度,避免不良情緒引發的應激反應。為進一步了解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的應用價值,本文對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展開以下研究,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于2020.1~2020.12內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展開研究,以隨機盲化法將所有患者列為對比組與結合組,各40例,本研究均取得倫理委員會審核且同意(批準文號:IRB-2017-289),對比組男女各23、17例,最低52歲,最高81歲,均差(68.54±5.46)歲,患病時長最短3年,最長8年,均差(6.24±1.32)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2例,Ⅲ級13例,Ⅳ級15例,結合組男女各19、21例,最低51歲,最高80歲,均差(68.47±5.35)歲,患病時長最短3年,最長7年,均差(6.18±1.26)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14例,Ⅳ級13例,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年齡、性別、患病時長、心功能分級相比無顯著性差異,同時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訂同意書,P>0.05。
1.2 方法
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1.健康宣教:以患者文化水平為依據,向其講解疾病知識、發病原因、治療措施及護理措施等相應內容,加強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程度。2.環境管理:確保病房內環境安靜、清潔,光線充足柔和,保持適宜濕溫度,定期對病房內地面、空氣、桌椅等進行消毒,限制探視人員,降低人員走動量。3.監測病情: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并詳細記錄,發現異常現象及時告知醫生并作出相應處理。4.飲食護理:依照患者病情狀況與飲食喜好為其擬定科學化的飲食方案,囑患者攝入清淡、易消化類飲食,確保排便通順。5.用藥護理:依照患者病情狀況指導其正確服藥,并以此為依據遵醫囑調整藥物用量。
結合組:在以上基礎上實施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1.運動康復護理:對于心功能Ⅳ級患者囑其絕對臥床,并每日協助其在床上展開4次關節被動運動,同時輔助其進行翻身、洗漱、進食等日常活動;對于心功能Ⅲ級患者囑其臥床靜休,待病情平穩后指導其下床活動,輔助其展開站立、行走等鍛煉,每日鍛煉6次,依照患者病情恢復程度適當加大鍛煉時間與強度,在鍛煉過程中密切監測其心率;對于心功能Ⅱ級患者囑其保持充足休息,適當進行運動,如爬樓、散步等,依照其心功能恢復狀況逐漸加大運動強度;對于基本恢復心功能患者為其擬定個性化運動計劃,每次鍛煉20~30min。2.情緒管理:待患者入院后全面掌握其生活習性、病情狀態及經濟狀況等,對其心理、精神狀態進行評估,隨后擬定針對性情緒管理計劃;每日與患者及家屬溝通15min,保持耐心、熱情的態度,針對患者及家屬問題疑慮及時作出解答,向患者及家屬詳細闡述慢性心衰相應知識;與患者講解不良情緒對自身病情的影響,指導其學習緩解情緒的方法,如閱讀書籍、聽舒緩音樂及放空冥想等,予以患者心理援助、安撫等,協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與獲得親屬的情感支持。
1.3 觀察指標
(1)對患者護理前后6min步行距離進行評估。
(2)以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2],共100分,<50分無焦慮、抑郁;50~75分中度焦慮、抑郁;75分以上重度焦慮抑郁。得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同時以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3],總分為100分,其生活質量隨評分增長而升高。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通過[n(%)]表示,采用統計軟件SPSS 20.0進行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6min步行距離
與對比組比較,護理前組間6min步行距離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合組較低,P<0.05。見表1:
2.2 比較情緒狀態與生活質量
與對比組比較,護理前兩組SAS、SDS、SF-36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合組SAS、SD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P<0.05。見表2:
3 討論
對于慢性心衰患者臨床通常給予抗心衰藥物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功能,但治療效果具有一定限制,且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會受到身體、情緒狀態等因素的影響,對其康復產生不良影響,為此輔以相應護理措施極為重要。
本文結果顯示:與對比組比較,護理前組間6min步行距離、SAS、SDS、SF-36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結合組6min步行距離、SAS、SDS評分均較低,SF-36評分較高,P<0.05。運動康復護理是近些年新型的一種護理措施,其主要以系統性鍛煉為主,通過指導患者展開運動鍛煉以提升其心肺功能、身體狀態及運動功能,促使病情得到恢復,當前運動康復護理已在諸多疾病的康復階段得到應用。有研究顯示[4],運動能促使機體血液循環,顯著增加心臟輸出量,使冠狀動脈得到明顯擴張,能有效對心肌供血功能進行調節,同時能顯著增加血容量,使血液黏稠度降低,且運動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病情快速康復。但因慢性心衰患者多存在不良情緒,單純運動鍛煉無法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為此需輔以情緒管理,清除管理指的是通過探究個體對自身情緒與他人情緒的認知,培養其駕馭情緒的能力,繼而良好的管理自身情緒,在對患者展開情緒管理期間針對其情緒展開探究,充分掌握、認識患者情緒,并培養患者管理自身情緒的能力,最終從根本上緩解其不良情緒,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結合情緒管理可有效提升慢性心衰患者運動能力,改善其不良情緒,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升,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蔡燕,張紅.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運動康復效果觀察[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7,26(1):112-115.
[2]黃艷,滕林,席祖洋,等.慢性心衰患者對不同運動類型的耐受性[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9,40(5):96-102.
[3]王博,張英杰,李強.探究運動對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RAAS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18,39(18):37-40.
[4]王錦能,何雪雪.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現狀分析[J].河北醫藥,2021,43(8):123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