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華
摘要:目的 分析在新生兒醫院感染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21年1月-6月80例新生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及實驗組(接受常規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各40例,比較醫院感染率新生兒圍住院期指標、舒適度情況及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 實驗組住院及器械通氣時間較短且白細胞計數發生率較低,P<0.05;實驗組新生兒舒適度及家屬滿意度均較高P<0.05。結論 在新生兒醫院感染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可顯著縮短新生兒住院及器械通氣時間,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同時可提高新生兒舒適度及家屬滿意度。
關鍵詞:新生兒;醫院感染;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160-01
新生兒醫院感染是指新生兒在院內產時產后受到的感染,此外也包括在醫院受到感染在院外才發生的感染,新生兒因其特殊性,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醫院感染預防及控制工作,對保障新生兒安全降低院感發生率及提高新生兒的生存質量意義重大。醫院感染管理效果為體現出醫院整體醫療質量水平,不僅與消毒不徹底、操作不規范相關,此外還與醫護人員對感染防控的重視度有關。如何降低醫院感染及落實感染防控工作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傳統院內感染管理主要采用現場監控及后期反饋等,不僅利用醫院大量的人力資源,且管理效果較差,無法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通過對護理人員實施專業性的培訓,以提高其預防感染重視度,提高整體工作效率的同時可使護理質量提高。本文分析在新生兒醫院感染護理中應用該種管理模式的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1月-6月我院80例新生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選擇常規護理)及實驗組(選擇常規護理與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各40例,參照組男女比22:18,周齡2-6周,平均(4.12±0.34)周,體重3-4kg,平均(3.45±0.21)kg;實驗組男女比23:17,周齡2-6周,平均(4.15±0.36)周,體重3-4kg,平均(3.48±0.25)kg,兩組一般資料一致,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接受常規護理,接觸新生兒前必須嚴格執行手衛生消毒工作,確保新生兒呼吸道通暢,加強母乳喂養以增強其機體抵抗力,按時檢查新生兒臍帶部位有無滲血滲液的情況,如有滲血應重新結扎止血,如有滲液應及時換藥,臍帶護理每日一次,嚴重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執行。
實驗組常規護理內容同上,與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聯合干預,(1)創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1名、護理人員6名,共同參與護理指導,科室每周開展一次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專業知識培訓,以促進護理人員能完全掌握該種護理模式的護理方法,并參考國內外新生兒臨床護理路徑表的相關研究,制定護理計劃;(2)臨床護理路徑表制定,主要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分析以往經典案例等方式,分析新生兒護理需求及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并從操作方式及護理目的出發,提出需解決的問題,根據以往護理結果提出問題后,利用查閱醫院資料及網絡資料等方式,找到解決問題支持性證據,最后進行討論并制定護理計劃,表格內包括具體的護理計劃,并采用“√”等形式進行填寫;(3)管理制度建立,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管理制度,減少每天的探視人員,護理人員在對新生兒實施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執行,將操作步驟的流程制作成流程板貼于墻面,以利于護理人員隨時監督,并設置專職人員對科室內感染工作進行抽查,將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并以討論的方式進行總結,同時將檢查結果與績效掛鉤,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4)護理流程,①口腔護理,有研究顯示,鵝口瘡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口腔炎癥反應,其傳播性較輕,因此,口腔護理需使用碳酸氫鈉溶液對新生兒的口腔實施涂抹,對已發生感染的新生兒加用制霉菌素;②皮膚護理,對于危重癥患兒可使用濕潤的毛巾對其皮膚進行擦拭,降低細菌附著影響皮膚新陳代謝,清潔的過程中可對新生兒的全身狀況進行檢查,若出現膿胞瘡等感染現象需及時隔離,以免發生感染傳播。由于新生入的皮膚比較嬌嫩,在對其進行靜脈穿刺時,易引發皮膚損傷,可墊以消毒薄片實施保護,若皮膚穿刺出現紅腫的不良情況需更換穿刺部位,以免發生感染,新生兒護理中需嚴密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心電監護儀的電極片需每日更換粘貼部位,探頭需2h替換一次,以減輕皮膚創傷;③呼吸道護理,新生兒進行呼吸機及吸氧時會對其黏膜造成損傷,進而使防御功能降低,因此護理人員需及時清除新生兒呼吸道分泌物,以確保呼吸道通暢,進而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1)比較新生兒圍住院期間指標。
(2)根據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及行為評估量表(FLACC)評估新生兒采血時及靜脈穿刺時的舒適度情況,每項總分均為10分,分值越高新生兒舒適度越低[1]。
(3)根據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評估新生兒家屬滿意度,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比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新生兒圍住院期間指標
實驗組住院及器械通氣時間較短且白細胞計數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1。
2.2 比較新生兒舒適度
實驗組新生兒舒適度更高,P<0.05,見表2。
2.3 比較新生兒家屬滿意度
實驗組新生兒家屬滿意度較高,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醫院感染的不良事件的頻繁發生,醫院感染越來越受到臨床重視,新生兒科室更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室,考慮到新生兒自身防御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免疫力較差,易發生感染,而新生兒科室因條件限制,無法隔離不同疾病的患兒,一旦出現交叉感染,嚴重則會危及新生兒的生命[3]。因此,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改善疾病及促進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意義重大。
常規護理中針對新生兒感染的措施較被動,護理人員的重視度較差,多在發生感染后才給予對癥處理,無法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本次研究將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應用與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護理中顯著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同時可縮短新生兒住院及器械通氣時間,進而提高其舒適度及家屬滿意度。隨著護理技術的不斷發展及進步,該種護理方案在臨床護理工作的應用得到重視及認可。通過分析以往臨床經驗等方式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表,激發護理人員的潛力,有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從而促進新生兒康復,另外,通過該種護理方式給予新生兒精細化護理措施,從口腔健康、侵入性操作等危險因素降低因口腔或皮膚黏膜損傷等造成的感染風險,并通過制定院內滅菌消毒、洗手及訪視等系統化規定,從而使護理工作有章可循,進而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縮短新生兒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醫院感染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可顯著縮短新生兒住院及器械通氣時間,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進而使新生兒舒適度及家屬滿意度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曉嫻,卓燕舞,黃宏雙.臨床護理路徑標準化管理在新生兒醫院感染護理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21,27(3):68-71.
[2]李曉麗,范書山,周麗英.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率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8,24(20):117-119.
[3]閆晶,李興霞,王秀美.集束化護理管理在預防新生兒PICC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9,25(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