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平
父母要相信孩子,給孩子提供機會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才可能學著對自己負責。當他意識到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責任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水到渠成了。
“豆毛,這是今天的作業嗎?”我從豆毛的書包里翻出一張看拼音寫漢字的試卷,問他。他疑惑地看著我,神情就像困得睜不開眼睛的小考拉。他拼命地想了想,然后對我說:“好像今天要寫完,也好像今天不用全寫完。媽媽,要不你幫我問問老師吧。”
一年級開學也有大半年了,從我的觀察來看,男孩普遍不太清楚作業是什么。每當男生家長在班級微信群里弱弱地問上一句:“不好意思,請問今天發的卷子是要做完嗎?”另一位男生家長也會冒出來:“什么?還有卷子?可以拍給我看看嗎?”但有一部分女生能很清楚地說出老師布置的作業,這時女生的家長就會成為我們的“救星”,群里一片感恩。
除了作業弄不清楚,對孩子來說,收拾書包也是一件大事。豆毛經常丟三落四,以至于他都有點懷疑自己了。有一天早上,他突然發現自己的語文練習冊不見了,然后就著急地四處尋找,遲遲不肯去上學。我安慰他:“說不定就在學校呢,在你的抽屜里,你要不要去學校找找?”可是他還是不放心,催我給老師發個信息問問。在清晨緊張的時間里,我給老師發了微信消息,非常抱歉地告訴她,孩子的練習冊找不到了。老師特別好,秒回道:“我昨天都收上來啦,在我這兒呢。”這……這么大陣仗,居然在豆毛的腦袋里沒有留下一絲一毫,真的是匪夷所思呀!
我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找到一些方法,讓豆毛學會獨立寫作業、收拾書包,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讓他意識到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的責任。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必須逐漸放手,他才能真正去主宰自己的人生。
在讓孩子弄清楚作業這件事上,老師是專業的。老師想了很多好辦法,強化孩子了解自己的任務。比如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個記事本,把每天的作業記錄在本子上,老師會進行批閱。這個方法幫助孩子記住了大部分作業,但還有一些臨時的任務,就需要他們靠自己的小腦袋瓜記憶了。
在家里,我也和豆毛約定了我準備放手的時間,我把學校的課程表貼在顯眼的位置,并告訴他,我會陪他收拾4個月的書包,元旦以后就要靠他自己了。而陪寫作業,我會堅持一學期,之后他就需要自己按時完成。目前還沒有到檢驗成果的時候,但他已經開始知道,每天的半小時閱讀是必需的,不用大人催,就可以自己完成了。
生活教育就是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感受和體驗,逐漸學會自己照顧自己,繼而有能力了才能去幫助更多的人。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從1歲多的孩子自己吃東西,3歲多的孩子自己穿衣服開始,這些都是他在努力地向世界說:我可以!如果我們小看了孩子,不給他提供機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可能會順從、聽話,為大人省去很多麻煩,比如不用收拾撒了一地的米粒,不用洗臟兮兮的衣服,但另一種可能是,我們也看不到一個自信的、對自己有把握的孩子了。
作為媽媽,我也需要改變我自己,比如收起自己過分的關心,并不斷地告訴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大概率是不會一帆風順的,但可使自己真實地長大。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暴風驟雨,這些都會是我們共同的成長日記。
(摘自《父母必讀》)(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