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蕾 劉小文
【摘要】本論文通過對竇桂梅《秋天的懷念》這一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結合語文散文教學現狀及相關理論研究,對當下散文教學模式提出一定教學建議,最終得出中學散文教學要從教師、學生以及學校三個維度出發進行改進,最終打造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積極課堂,推動散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竇桂梅;主題教學;散文教學;中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5-079-03
【本文著錄格式】曾蕾 ?劉小文.竇桂梅主題教學對散文教學的啟示——以《秋天的懷念》為例[J].課外語文,2021,20(25):79-81.
引言
論文在總結和學習前輩成果的基礎上,注重竇桂梅主題教學對中學散文教學的啟示。本篇論文涉及的主題教學是《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中提出的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經驗,通過與多個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在研究該概念基礎上結合中學散文教學現狀,最終得出要在教師、學生以及學校三方面落實,從而對中學散文教學提出一定的理論建議,推動一線散文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一、主題教育與散文課堂的結合
(一)以“主題”聯系課堂
散文存在本身就有多樣的意味,主題教學特點是豐富性、基礎性、發展性。這也就要求教師應當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并做好備課工作。了解學生情況,在此基礎上以學生情況為出發點建構課堂,完善教學思路。竇桂梅老師講授《秋天的懷念》時用“好好兒活”貫穿整個課堂,導入時對《合歡樹》、課題及史鐵生進行解讀,對文章主題進行解釋,點明史鐵生對于母親的懷念。接著對“好好兒活”分析,通過懷念母親和自身改變來引導學生,由開始明白母親希望自己好好兒活,再到自己和母親兩個人都需要好好兒活,最后在母親去世后明白母親對我們的期盼,逐步遞進。由一句話切入,不斷鏈接文中不同的描寫,整合文章中的各種資源,最后匯集至“好好兒活”。通過主題加上各個分支的方式將文章進行一個整合,合理處理教學問題的坡度,使學生能夠“跳摘”①,感受成功的快樂,又在過程中全面掌握文章重難點。這一堂實錄緊扣“好好兒活”,始終講解這一主題,教學思路明晰。從“一”到多,再由多到“一”,文章由這個“一”凝聚起來,又不局限于“一”。因此,教學之中應明晰主題,教學思路保持清晰,在教學中因情況而適時調整,不偏離主題,做好文章的講解。
(二)以“朗讀”貫穿課堂
縱觀《秋天的懷念》這一堂課,竇老師從讀課題到分層次讀到各種形式的讀,用各種形式的“朗讀”貫穿整個環節。陳可新在比較于永正、竇桂梅和程翔三位教師時說到三位教師是以讀賦能、以讀促悟、以問引讀,對于三位名師的比較感受了備課《秋天的懷念》中讀這一教學方式的重要性。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能對學生感情予以恰當的引導。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對于母愛的認知深度尚且不夠,對于史鐵生這種深沉的懷念和文章傳達的對于生命的重視有一個尚且淺薄的認知,不能更加深層地加以掌握。而讀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把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體會文章感情。事實上,教師本人就是學生的風向標,教師怎么做、怎么看、怎么學都在給學生暗示,正是因為這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學習習慣。師生對于課堂的投入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的認知。教師忘情地投入,學生忘情地融入。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教師播種感動,學生收獲愛的種子,在師生的互動之中完善和建構一個合理的課堂,讓教師合理的引導和學生自身的“讀”連接,提高學生自身的感情把握和學習掌握,最終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以“群文”延伸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也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定義群文閱讀為:圍繞著議題對群文展開以比較與整合為主要行為的整體性閱讀過程,也是一個探究性閱讀的過程。群文閱讀,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一種教育理念。竇桂梅的課堂將文章的“主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衍生,并通過整合以及對比閱讀,更加深刻地解讀文章的內涵和主題。竇桂梅講授時展示了史鐵生其他作品:《我與地壇》《病隙隨筆》《務虛筆記》,希望學生能閱讀。雖然課外閱讀不能僅限于一兩節課程,一兩節課也不能達到學生課外積累水平要求,但在課堂上對課外文本引進是拓展學生閱讀量的有效手段。竇桂梅老師在每個單元主題大環境下,把每篇課文中提煉出區別于其他課文的“文眼”,既不脫離單元主題,又有課文獨特的魅力。以單篇課文帶動單元教學,把單篇文章融入單元教學,又把每篇文章的特質加以解釋。無論是課外文本引進拓展還是課內文本的整合研究,“群文閱讀”的引進都很好地推動了竇桂梅課堂上的有效性。群文閱讀在其他名師課堂中都有所體現,學生的閱讀需要師生雙方下力。
二、對散文教學的啟示
在結合相關文獻及教學實踐可見,當下散文課堂在教學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頗。師生的互動方式與新課標中對中學散文教學要求和標準都有所偏差。而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現階段中學散文教學提供了思考新角度。
(一)從教師職能角度看
1.關注教育,調整教育觀念
教師是課堂引領者,其課堂掌握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成效。學生和當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也在引導教師發展。由竇桂梅課堂實錄可引申出在當時的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乃至當時的社會環境都對他們的課堂予以了一定的客觀支持。一名優秀的教師也必定是以教育的發展趨勢為導向,關注學生發展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的好教師。2020版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的變化,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而教育觀念對教師的角色定位起著先導性、決定性的影響。教師對于教育和學生持有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改變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計劃。那么也只有在了解學生和教育行業的發展后,才能更好去指導我們的教育和實踐,也能在更大程度上從教育主題上去發揮和成長。所以說教師應積極更新教育觀念,關注教育的社會需要以及教育的走向,及時調整自身觀念以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2.注重自身,提高自身修養
除卻上文提到的關注教育行業和學生的變化之外,竇桂梅的教育理念則是直接表明了教師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她表示:對于一名教師而言,沒有自身的追求和努力是不可取的,就像她自己所說教師的成長最終還是取決于內在的心態和作為。教師理念的發展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才能予以學生優秀的指導和意見。對于散文基本概念、講授的重難點都是應當時刻注意的,這也是一名教師站上講臺基本的專業素養。只有建立在基礎知識準確、完備基礎上的創新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創新。語文教師在教授散文時,面對多個文本的選擇是教師對于教育目標和教學目標的體現,也是對于自身文化素養的檢驗。在這樣的對文本選擇及篩選條件下,要切合當下選擇的主題,還要考慮學情等客觀因素,在這樣的主客觀要求里面,教師自身的素質勢必要提高才能更好地對現下教育予以更好的指導,最終達到學生進步的目標。
(二)從學生主體角度看
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注重學生個體體驗
教師教學只有關注學生興趣和需求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竇桂梅課堂始終以學生為導向,關注學生終身發展。不斷結合學生現有狀態來調節課堂上教學變化。學生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時更愿意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在現在的教學和發展之中,只有時刻謹記學生主體的原則,關注學生的興趣,才會更加有效地推動教學發展。基于學生興趣進行教學是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第一步,讓學生集中課堂并從中收獲才是一門課最終目的。學生想要得到收獲,那么教師就應講授學生能理解,或在進行一定程度的學習后能理解的內容。對于內容的選取就如上文所言,考驗著教師的職業水平和素養,具體的內容就是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現階段中學生處于信息化飛速的時代,信息來源廣,搜索便捷,在這樣的基礎上,對于教師的選擇更是提出了挑戰。只有將學生的感情和主體經驗滲入課堂才會打造一堂合理有效的中學語文課堂。
2.合理運用“超綱”教育,強調教育過程的理解
中學生已進入青春期,逐漸出現叛逆心理,良好的教育方式有益于學生回歸課堂。竇桂梅以朗讀貫穿課堂,這樣簡單而反復的教學方式已不太適合中學生,但其本質是關注學生參與度問題。小學講中學文章,對于學生而言是“超綱”內容,但最后學生對文章內容和主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對文章進行恰當處理是能超越學生已有認知來進行教導。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去處理在教學之中衍生的材料,即是如何應對一些并不常見,或是在現有基礎上超綱的問題。采用“超綱教育”不是提前教授課文,而是在文本基礎上對中學生予以跳躍性講解。小學生面對《秋天的懷念》一文,竇桂梅講解的不是中學重難點,而是在小學生視野里去解讀課文。在這樣的教育過程里,學生是不太在乎文本究竟是哪一篇,對于文本是否“超綱”也并不在乎,而是在現有階段下,他們能夠從他們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解讀文章。合理的“超綱”教育是一種師生雙邊的挑戰,也是雙向進步的有效手段。
(三)從學校發展角度看
學校所有工作的重心是教師,遇到一個好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幸運,擁有好老師是一個學校所擁有的光榮,不斷涌現出好老師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以學校對于教師的管理和支持更加有利于教師和學校的長足發展。
1.增強教師自主性,讓教師更好發揮主導地位
學校管理是圍繞教師和學生展開的,教師是一個學校教育職能的主要承擔者,對于教師的管理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教師在課堂上對于學生的管理是一種雙向良性互動,如果教師的自主性在管理層面受到很大的限制,那么課堂上的靈活性會受損。就曾經風靡一時的“杜郎口”教學模式而言,這樣的課堂達到了很好地運動學生的目的,但教師自主性卻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無論是“0+45”還是“10+35”,這樣的安排本身是為了更好還課堂給學生,但強制性對每節課都進行相同的管理是不可取的。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教師的引領作用是學生自身無法進行歸納總結出來的成果。課堂之中服從管理是為了提高效率,但課堂管理應是教師運用自身專業知識素養進行課堂調節。竇桂梅在正式站上講臺之前,她的學校給了她極大的自主,也正是這樣的自主性才讓她有空間去創造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說教師的自主性實際上是教師有效成長的必要因素之一。學校也就應當在合理范圍之內對教師予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化,推動教師個人特質的成長。
2.搭建教師學習橋,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平臺
教師的成長是教師、學生、學校乃至社會的多方聯動。學校是教師工作地點,學校管理是教師成長橋梁。為了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保障體系,學校要為教師建立多樣平臺。其中最為必要的是不同層次學校的交流,聯動形式多樣:共同備課、師范技能大賽、學情研討會,教材解讀、學校幫扶等等。同片區學校師生肯定存在一定共性,共性之下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有利于片區學生的整體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對于學情、教材、自身技能的審視思考。不同片區交流則會促使教師理念的更新和轉變,只有交流才會有思維碰撞,得出新想法和教學理念。為了更好推動學校及師生發展,學校也就應當為教師搭建一種校內交流平臺。在校內新舊互動,老教師經驗和新教師較為先進的理念融合,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校外互相切磋,不同學校之間特色各異,互相學習探討進步,校內綜合發展進步,最終推動教育行業長足發展。
三、結束語
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對今天的語文散文教學依舊具有較大的啟發意義,只有我們更好地去學習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所以,一定程度上,竇桂梅老師的教學藝術在現階段仍然有一定的適用性,值得廣大中學語文老師參考借鑒。
注 ?釋
①“跳摘”理論是張富“讓學生都跳起來摘果實”的濃縮語,包括:對制定語文教學目標的過程進行新的界定、整合;正確理解班級“優生”“差生”的辯證關系;指導每個學生制定自己的“跳摘”目標三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徐穎文. 竇桂梅主題教學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
[2]陳可新.《秋天的懷念》課例比較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20.
[3]劉奕婷. 竇桂梅語文教學案例分析[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0.
[4]龔婷婷. 試論竇桂梅“主題教學”實踐的“癲狂”藝術[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5]李烽.主題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與職能[J].上海教育科研,2011(1).
[6]竇桂梅.激情與思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竇桂梅.學校的樣子——學校為教師做的 100 件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8]韓鵬玉. 竇桂梅的專業特質及其對教師成長的啟示[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曾蕾,女,1997年生,四川宜賓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