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要進一步加強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更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讀寫結合需要小學生通過大量閱讀來提高寫作能力,并在寫作過程中滲透情感體驗,以閱讀為基礎,實現寫作的自如傾訴,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學情操與文化沉淀。本文將對讀寫結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進行具體分析,以期可以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5-141-02
【本文著錄格式】王春霞.讀寫結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課外語文,2021,20(25):141-142.
閱讀是小學生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寫作是他們傾訴心聲的重要方式。小學生在傾訴過程中若想要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就需要有大量的閱讀素材作為基礎,才能在寫作過程中做到胸有丘壑、心有庭樹。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與閱讀教學大多獨立存在,不僅導致閱讀解析過程缺乏根基,也使得寫作教學枯燥乏味,無處落筆。因此,為了圓滿完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任務,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讀寫結合,構建語文高效課堂。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技巧指導
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到精讀與略讀相配合,對一些重點章節及語句要做到精讀、細讀,仔細揣摩人物性格、抓住人物心理,在閱讀中加深自己對人物性格、社會背景以及作者心路的深入了解。對于一些輔助段落可以瀏覽速讀,提高閱讀效率。同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也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表現手法與結構脈絡,抓住文章的寫作要點實現讀書萬卷、下筆有神。這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吸收、在寫作中傾訴,以吸收為基礎,實現傾訴自如。
二、重視學生閱讀與寫作的情感體驗
小學生寫作技巧難以有效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情感的真情流露,使得文章蒼白無力,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為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讀寫結合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中用文字與作者進行深層次交流,達到思想與情感的高度一致;在寫作中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用文字剖析內心,從而使文章有血有肉,有深度、有思想。
三、擴大閱讀范圍,積累美言美文
小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就是利用流暢的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這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基本目標。這也就要求小學生必須在“讀”上下功夫,讓小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找到文字的感情基調。如果可以讀得繪聲繪色,那么在小學生的潛意識里就會對遣詞造句產生一定欲望,那么就會有意識地對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美言美文進行積累與總結,以大量的積累完成質的飛躍,從而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量,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才會利用豐富的詞匯使文章生動形象,才能對事物進行傳神的表達,才可以讓文章有滋有味。
若想做到文化的沉淀與熏陶,在閱讀的基礎上教師也要引導小學生背誦美言佳句,真正讓語言豐富起來,在寫作過程中才不會出現詞語匱乏、一個詞語反復使用的情況,小學生一定要在擴大閱讀量的基礎上注重背誦,積少成多。
例如,教師在指引小學生描寫秋天的景色時,需要教會小學生利用北雁南飛、金風玉露、葉落知秋、橙黃橘綠、層林盡染、落英繽紛等詞語來增加文采,而不是枯燥單一的形容為落葉、蕭條、寒冷。
這些豐富的詞是需要小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逐漸積累的,而積累詞匯的方式除了背誦,還有很多靈活多變的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利用起來。首先,游戲中積累。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游戲可以極大地吸引他們的參與熱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寓教于樂,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課文,潛移默化地實現詞匯的積累。其次,聯想記憶積累。小學生的思維不僅活躍而且天馬行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也要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小學生建立詞匯與圖像之間的有效聯系,從而由點到面地完成詞匯的積累。例如在描寫小熊時,很自然地聯想到黑乎乎、胖乎乎,看到毛茸茸、懶洋洋自然而然聯想到小貓咪等。最后,重點積累。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具有相同的句式和段落,文章也呈現一定規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些重點段落讓學生著重背誦,完成詞匯的積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投入大量精力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熟讀的基礎上實現背誦。
四、優化教學設計、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一)讀寫結合的心理素質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挖掘小學生的自覺意識,讓小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讀寫結合的重要價值,真正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閱讀質量一定是在深入思考的前提下才能夠完成的,而寫作本質上來說就是對閱讀輸入的內容進行深刻思考,然后重新組成語言要素、價值觀念、情感態度的輸出。一旦學生建立了自覺的心理意識,那么就會理解讀寫結合的本質含義,發現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自覺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讀寫興趣,讓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內源驅動力。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適合運用游戲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抽象能力與概括能力,他們具有較強的記憶力與語言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適當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可以提供給他們一些適合的閱讀書目,豐富他們的視野,并鼓勵學生用講故事的方式將自己的閱讀故事表述出來。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同時也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文學的感悟能力,從而為寫作提供充實素材。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讀寫結合意識。意識的樹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鼓勵學生堅定讀寫結合意識,并落實到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去。在閱讀時,學生要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刻反思,這種理解到反思的過程,就是小學生寫作的思維培養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不斷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因素,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為小學生的讀寫結合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重新構建、深入發現、獨立思考、質疑評價,真正實現讀與寫的高度結合。
(二)讀寫結合的行為習慣養成策略
若想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具備讀寫結合的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在小學生的高度自覺意識的基礎上,采取有效的策略,逐層深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肩負著引領者與輔助者的責任,一定要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在明確課堂目標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行動。可以從課文入手,不同的課文文本具有不同的閱讀方式,這就說明小學生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理解與思考,無論是精讀還是略讀,最本質的教學目的就是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帶著問題閱讀、有批注式閱讀、有邊思考邊閱讀等,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可以在閱讀之前結合課文提出具體要求,鼓勵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教師在講解《花之歌》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描寫花卉的詞句都有哪些?你最喜歡哪種花?可以將它描述出來分享給同學們嗎?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在學生初讀完課文后,繼續啟發學生: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呢?雖然寫花但是卻運用第一人稱,同學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完成一篇習作嗎?
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學生就可以建立起讀和寫之間的橋梁,不僅能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同時也不會讓讀后即寫顯得過于突兀。在教師的有效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寫作就會變得相對容易,寫作素材與方式也會更加豐富,一旦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與滿足,這也會反過來鼓勵學生更加自覺地養成讀寫結合的習慣,實現閱讀與寫作的同步提升。
綜上所述,讀寫結合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措施,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側重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滲透,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寫作技巧的加持下用文字表達內心真情實感,使文章有思想、有靈魂,以閱讀為基礎,實現高質量寫作。
參考文獻
[1]吳飛瑞. 基于學習任務群視閾下的小學語文讀寫共生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8.
[2]宮靜靜. 新世紀山東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專業成長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8.
[3]劉嬌.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4]孫文靜. 小學三年級語文習作教學問題及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5.
[5]王治陸. 小學語文中高段讀寫結合指導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王春霞,女,1978年生,山東莒縣人,本科,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