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良
摘 要: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明有了新的追求,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得到旅游者的廣泛青睞。基于此,本文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不足以及優化鄉村旅游的策略,以期在滿足人們出行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鄉村旅游;鄉村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F592.7;F327 文獻標識碼:A
建立宜居的生態環境、樹立鄉風文明、加強鄉村治理、提升農民的收入水平已經成為當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能夠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能進一步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鄉村的經濟結構,為鄉村整體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鄉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現階段,為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此過程中,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能夠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鄉村的建設提供助力,還能保護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持。
(一)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
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一直在我國民族發展過程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視、破壞。面對這種情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使逐漸被遺忘的鄉村文化得到傳承,還能使當代人民保護傳統文化的觀念得到強化,進而助力于我國傳統文化血脈的傳承與發展。
(二)改善鄉村的產業結構
在我國農業一直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這種情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抵抗經濟風險的能力。現階段,隨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的經濟結構得到了一定的調整。具體來說,在當前的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深入挖掘鄉村可利用的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還能改善鄉村過于單一的產業鏈結構,提升農民的經濟風險抵抗能力。
(三)優化鄉村的生態結構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環保思想越發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鄉村振興規劃落實的堅實基礎。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在明確鄉村實際生態環境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將鄉村變成景區、將農家變成花園的方式,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能夠改善鄉村生態環境,還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行觀光,為鄉村整體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1]。
自城鄉分化以來,我國的城市、鄉村之間就產生了較大的差距,鄉村經濟發展、人口數量等均落后于城市,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還對我國整體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一)鄉村人才留存率較低
長期以來鄉村居民主要是通過種植農作物、養殖家畜、外出務工等方式維持家庭生計,這種情況的存在不僅導致鄉村居民經濟收入渠道過于單一,還使鄉村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據《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可知,在“十四五”期間,我國的鄉村發展形勢呈現出新的特點,并且預計到2025年,我國鄉村就業人口比例將會下降至20%左右,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的人口將會持續流失。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會影響鄉村經濟的健康發展,還會導致支撐鄉村旅游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出現匱乏,進而阻礙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二)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備
近年來,鄉村旅游業迅速發展,但部分地區在開發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未對開發區域進行科學的調查規劃,導致在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舉例來說,某些鄉村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并未依據鄉村的實際情況展開長遠的規劃,旅游景區規劃建設工作不僅沒有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反而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有少部分地區旅游景區開發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獲取政府補貼,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當地在旅游景區項目開發過程中僅僅在開發了一段時間后就停止了項目的運轉,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還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2]。
(三)旅游項目同質化嚴重
盡管近年來地方政府不斷提升自身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關注度,但對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后可以發現,當前大部分鄉村旅游缺乏特色,發展思路與發展理念方面存在嚴重的趨同現象,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鄉村旅游趨同現象嚴重。具體來說,現階段部分地區在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并未對自身的環境、文化條件進行深入挖掘,往往是照搬、照抄已有的爆款旅游游覽模式,使得鄉村旅游變得毫無特色,降低了鄉村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游客的接待能力不足
筆者通過收集相關數據發現,當前鄉村旅游的主力軍為“80后”“90后”以及“00后”,他們大都對物質生活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在進行鄉村旅游時,往往會更關注旅游景區的出行、通行以及服務水平。然而當前大部分鄉村旅游景區并未建立完善的服務鏈,旅游服務過于分散,無法有效滿足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需要,進而降低游客的旅游體驗[3]。
(五)旅游紀念品比較單一
現階段,游客花費時間、精力與金錢參與鄉村旅游主要目的在于感受與城市不同的鄉村文化風俗。在此過程中,游客為紀念自己的旅游出行活動,往往會購買一些獨具特色的旅游紀念品。但目前,部分鄉村旅游景區紀念品較為簡單、技術含量較低,不能很好地展示鄉村文化的風俗、節慶、飲食等方面的魅力,大大降低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降低了游客的重游率。
(六)未建立鄉村旅游品牌
很多鄉村景區在開發過程中并未建立當地的特色旅游品牌,其大大降低了旅游景區的知名度,降低了景區在鄉村旅游業競爭中的優勢。同時,部分鄉村旅游景區還存在宣傳途徑單一、缺乏宣傳點、自身建設力度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穩定發展。
在當前鄉村旅游業的開發過程中,為保證開發工作質量能夠切實滿足開發設計的需要,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在規劃景區開發之前對鄉村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等信息進行深入的調查分析,在深入挖掘當地特色旅游資源后,圍繞具備特色的旅游資源構建旅游發展規劃,以便為旅游業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制定人才吸引留存制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人才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點,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過程中,為保證鄉村旅游業能夠得到有效發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旅游服務型人才已經成為提升鄉村旅游業發展活力,吸引更多游客參觀游覽的重點。為吸引更多的服務型人才,支持當地旅游業健康發展,當地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吸納制度,與當地職業學校簽訂合理的校企合作方案,還要通過不斷完善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在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等方面差距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當地對于人才的吸引力,為提高當地人才留存率提供助力。
(二)強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當前的鄉村旅游業已經逐漸成為涉及農、林、牧、漁等方面的完整產業鏈。因此,為保證游客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體驗,在考慮鄉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政府部門在建設基礎設施時,需要加強當地對于鄉村旅游業各相關部門的監管,構建符合當地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產業規劃布局,引導當地旅游景區服務、飲食、住宿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可以為當地的商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鄉村旅游業發展的立足點是鄉村特色生態文化,而不是商業文化,若在旅游景區建設過程中過于重視商業區的建設,忽略了鄉村特色風俗文化、地貌風光的傳承發展,那么景區對游客的吸引力會大大降低[4]。
(三)開發特色鄉村旅游項目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各地旅游發展情況的了解越發深入,現階段,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對游客的吸引力,鄉村旅游景區在建設過程中可以從當地民俗文化、生態景觀、文教娛樂等方面充分挖掘自身所具備的特色資源,并通過引導景區朝著風景獨特、文化獨特、特色美食的方向發展,打造具備自身特色的旅游模式,在滿足游客個性化旅游發展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當地旅游業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競爭力。
(四)提高旅游服務品質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為鄉村居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便利,還能為鄉村旅游生態體系的構建提供便利。在當前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為使旅游景區的正面影響能夠逐漸向周邊輻射,鄉村方面不僅需要對景區周邊的特色鄉村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進行完善,保證游客的體驗感,還需要構建具備特色的鄉村生態文化設施,將與旅游業相關的服務項目納入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在進一步提升游客游覽舒適度的同時,使游客感受到獨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文化,為后續鄉村品牌的建立宣傳打造有利環境。
(五)開發新型的旅游紀念品
在當前的鄉村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為使游客能夠得到獨特的旅游體驗,自發為當地旅游景區進行宣傳。首先,鄉村旅游景區需要區別于傳統購買土特產、吃農家飯的“農家樂”旅游方式,對鄉村旅游產品進行開發設計,通過建立鄉村景觀觀光、鄉村文化歷史體驗、鄉村生態養生等內容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體系,在延長游客游覽時間的同時,推動鄉村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其次,鄉村旅游景區可以大力開發具有體驗感的旅游產品,打造多元化的體驗游覽項目,使游客擺脫傳統走馬觀花式的游覽歷程,更好地調動游客觀光游覽的興趣;最后,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的市場競爭力,鄉村旅游景區要以鄉村傳統文化傳承為核心,對周邊地區的文化、生態環境進行整合,對文化歷史特色進行深入挖掘,在吸引游客關注度的同時,為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提供支持[5]。
(六)強化品牌的建設與宣傳
樹立良好的鄉村旅游品牌不僅有利于鄉村旅游業的大范圍推廣,還能降低旅游景區同質化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負面影響。現階段,為進一步強化鄉村旅游業的建設,首先,地方政府要為旅游景區建設宣傳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其次,為進一步提升旅游景區的吸引力,在構建鄉村旅游品牌前,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潛在消費者群體進行定位,掌握游客對鄉村旅游的訴求,在明確景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游客的訴求進行完善;最后,為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品牌的社會影響力,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在考慮到景區當地地域環境優勢,借助當地報刊、電視臺進行宣傳的同時,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傳播能力,提升鄉村旅游品牌的社會影響力。例如,為進一步擴大鄉村旅游品牌對青年人的影響力,品牌在宣傳過程中可以通過邀請網紅、以網絡社會平臺作為品牌宣傳載體的方式,強化青年對鄉村旅游品牌文化的認識[6]。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鄉村經濟發展情況有了更高的關注度,為進一步優化鄉村經濟結構,為鄉村經濟、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助力,要依托鄉村的資源優勢制定合適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整合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在滿足人們開展鄉村旅游需求的同時,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1] 胡旭晴,南麗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路徑探究:以沂南縣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9):118-121.
[2] 吳曉研,韓丹.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路徑探析[J].智慧中國,2020(12):78-79.
[3] 苗瑞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省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21(11):65-66.
[4] 陳明曼,鄭國威,涂先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提質增速路徑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14):35-36.
[5] 何海波.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的意義與策略[J].中國產經,2020(21):121-122.
[6] 王唯.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現實路徑[J].普洱學院學報,2020(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