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吉光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在融合過程中優勢疊加,可達到相得益彰和共生共贏的目標。本文分析了兩者不斷融合深層次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求保護傳承需要旅游的助力,而旅游產業升級換代,提升文化內涵,更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化為旅游資源,提升吸引力。本文針對現實生活中非保護和旅游開發存在著錯位脫節的問題,提出兩者融合發展的三大機制:文化生態補償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及共生機制。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17GLB00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文旅融合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進一步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不斷鞏固優勢疊加、雙生共贏的良好局面”,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以旅游促進文化傳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作為文化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成為文旅融合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
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資源的范圍越來越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逐步成為旅游資源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的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資源和文化之間有很多的結合點,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食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團體和群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及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
非遺外在形式非常多樣化,是不可觸摸的無形文化,可借助有形載體進行展示。基于這一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同其他文化結合,轉化為有形的旅游資源,打造成主題博物館、主題景區和主題文化館。同樣,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成為旅游線路的某一主題、某一特色或者某一旅游線路的主旨靈魂。非遺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得以進行文化挖掘、包裝,進行文化的概念化、有形化和主題化展示,使非遺社會價值和生命力得以持續發展。
(二)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新時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其可以帶動就業、增加收入,同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旅游現在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衡量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是收入、旅游者的數量以及旅游總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
旅游產業的發展和當地旅游資源要素的稟賦結構、豐裕程度以及當地交通情況有較大關系。旅游產業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一方面是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旅游供給。旅游供給主要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展開,而旅游需求是從旅游者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旅游產業拓寬了非遺傳播的渠道,使非遺傳承人得到關注、非遺文化得到普及。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融合,在現實生活中已成為大勢所趨。它們之間的融合是旅游發展的需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是文化保護、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媒介和載體。旅游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促進了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者的素質不斷提高,他們對旅游的文化內涵有更高的要求,這使得非遺成為旅游者的一個關注對象,這是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需求基礎。非遺的文化供給和旅游產業的文化需求,成為非遺和旅游兩者互動的一個支撐點。除此之外,政府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并且將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非遺文化失真、當地文化環境破壞、文化資源過度開發等現象,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都是源自缺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非遺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文化生態補償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及共生機制。
(一)文化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是應用在自然資源遺產地旅游開發當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同樣適用[1]。非遺是一種獨特的文化整體性現象,有獨特傳承規律,也有自己發展的規律。非遺源于當時獨特的歷史環境、歷史時期及特殊的地理環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創新發展。非遺并不是文化的孤島,這種文化現象需要有一定的基礎,需要有傳播發展壯大的受眾,要借助于社會群體的認知、認可、接受而進行不斷地發展。生態補償機制側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基礎、群眾基礎、傳承人和其他受眾。
旅游產業對非遺的利用,更多的是把它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包裝、策劃,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旅游產業的這種介入,無疑會對非遺自身的傳承、發展、保護帶來一定的影響。旅游介入非遺的傳承和保護當中,必然會影響非遺所在地居民的生產或者生活方式,最明顯的影響是非遺傳承人。從更深層次來講,就是影響到當地的文化生態。非遺的旅游開發,對當地的文化生態產生負面影響,是一個潛在的危險。為了更好避免非遺旅游開發給當地帶來不利影響,就要全面考慮旅游開發給當地文化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評價其大小。文化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旅游開發兩者之間的矛盾,避免旅游對非遺傳承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要避免旅游破壞非遺的文化原真性。
非遺保護和旅游產業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將非遺作為旅游資源,此時的旅游產業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對非遺的旅游開發是旅游產業在非遺文化當中選取旅游者感興趣的部分,將文化進行有形化、概念化、景觀化,而那些被過濾掉的部分,他們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旅游產業對非遺的這種有選擇的“拿來主義”,容易使被“拋棄”非遺遭到破壞。要保持非遺的原真性,就必須從非遺的整體保護入手,保護非遺所在的整個文化生態空間。
(二)利益共享機制
利益共享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能從兩者各自的利益訴求出發,對兩者合作所帶來的收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并按照其在發展過程當中投入的和貢獻的大小以及收益進行合理分配[2]。利益共享機制就是以核心的訴求為目標,使得各方正常運轉的各種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區,通過制度、標準、規范來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益相關者和旅游產業的利益相關者各自的利益,然后提出一個具體的分配方法。參與利益分配的各個主體應通過協作、交流、談判等方法,謀求自身投入產出的最大化,最終達到非遺傳承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兩者的共贏。
非遺的旅游開發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體現。旅游開發為非遺的傳承保護提供了資金支持,提升了非遺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擴大了非遺的受眾,堅實了非遺傳承和發展的群眾基礎。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為了使這種良性互動、協調的關系能夠持續,就必須建立產業發展與利益共享相統一的機制。
利益共享機制,其核心就是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這種分配必須以旅游產業發展的貢獻度來進行評價和衡量。利益共享機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之間進行博弈的結果。這種機制的構建要確認其利益主體,并建立評價利益主體在旅游發展當中的貢獻比率。如在某一旅游線路中,或者旅游景點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在旅游項目當中承擔的角色以及對旅游者人數和旅游收入增加起到的作用。
(三)共生機制
共生是生物學的一個概念,它描述的是不同生物基于生存的需要,各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的生存方式,這種共生的相互影響方式又被稱為共生理論[3]。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他們作為兩個不同的主題,也可以形成共生系統、共生關系。這種共生模式按照行為方式可以劃分為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對稱互惠共生4種模式,非遺和旅游產業可以采用對稱互惠共生模式[3]。非遺和旅游產業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按具體地域的旅游產業發展情況和非遺的遺存情況、保護情況采用非對稱互惠共生和對立互惠共生這兩種模式。
非遺和旅游產業有較好的共生性,他們有共生的一般條件,存在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關系[4]。非遺和旅游產業之間的共生單元是以旅游資源為連接紐帶,以旅游產業為核心,不同文化相互交叉融合形成的。非遺和旅游之間的共生界面,可以是某個旅游地和遺產地,也可以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或者是某一個旅游地的基礎設施、某一個科技平臺等[5]。
旅游產業的發展可以為非遺的保護提供資金支持,提高社會對非遺的關注程度、人才的支撐。非遺可以為旅游發展帶來新的旅游資源,提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增強其文化吸引力。因此,旅游產業和非遺保護之間存在著互惠共生的關系,兩者可以相互促進。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可以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尤其對非遺保護和傳承貢獻較大。非遺可以進行靜態的展示,也可以動態地去參與,加強旅游者的體驗,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同樣也可以改變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如依托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主題公園建設,進而形成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景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產業在文化屬性上具有天然的結合點。非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部分,成為旅游者關注的對象之一。非遺融入旅游資源當中,可以滿足旅游者消費的需要,同時也可以深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政府對非遺傳承保護的力度在逐步加大,非遺想要更好地傳承下去,必須和現有的產業相結合,而旅游正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的渠道之一[6]。
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產業側重追求經濟效益,而非遺保護追求的是文化原真性,旅游的開發和非遺保護仍然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要處理好非遺保護和旅游產業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必須有一定的制度來保護,具體包括文化生態補償機制、利益共享機制和共生機制。文化生態補償機制主要側重于保護非遺的原真性,使非遺能夠保持原生態,避免非遺文化的粗制濫造和扭曲變形。利益共享機制主要是從雙方主體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避免厚此薄彼,評價其各自的貢獻率,并按對旅游產業貢獻的大小來進行利益分成。共生機制是旅游產業和非遺保護實現共贏的機制保障,共生機制使兩者之間關系更為緊密。
[1] 楊桂華,張一群.自然遺產地旅游開發造血式生態補償研究[J].旅游學刊,2012(5):8-9.
[2] 孫夢陽,石美玉,易瑾.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商業研究,2015(9):171-178.
[3] 熊海峰,祁吟墨.基于共生理論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策略研究: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例[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0-48.
[4] 孔永和.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以河北省為例[J].社會科學論壇,2016(10):240-244.
[5] 田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創新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9(8):81-86.
[6] 黃永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的文化經濟學闡釋[J].文化遺產,2018(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