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英
摘 要:郴州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類型多樣,近年來在汝城沙洲引領下,郴州紅色旅游發展迅速。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郴州紅色旅游資源如何進行文旅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紅色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實現其旅游價值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明晰郴州的主要紅色旅游資源狀況,探討紅色旅游資源與紅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地方產業文化的相互融合,從而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的。
關鍵詞:紅色旅游資源;文旅融合;路徑;郴州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郴州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郴州紅色文旅產品開發研究——以‘紅色沙洲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czsskl2021023)。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是湖南的“南大門”,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段交匯處,自古便是中原通向華南沿海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近代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郴州留下了英勇的戰斗足跡,同時郴州出現了鄧中夏、黃克誠、蕭克、鄧力群等一大批政治軍事人才,郴州是一座具有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擁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在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文旅之間的融合,已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模式,“十四五”期間國家將繼續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文旅產業優化升級的核心策略就是文旅融合,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的背景下,深化文旅融合,挖掘紅色旅游資源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并有效融合當地特有的地方文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紅色旅游資源是紅色旅游的載體,初期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前,在黨創建初期、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歷史時期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在國家二期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拓寬了紅色旅游資源的內涵,紅色旅游資源包含從1840年以來至今在我國發生的重大事件、活動和人物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精神,如承載“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奧運”精神等紀念地。
(一)郴州紅色旅游資源分布廣泛
郴州作為湘南起義策源地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是紅色革命的源頭。郴州作為一片紅色熱土,全市共有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0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郴州紅色旅游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郴州轄1市2區8縣,每個縣市區都有典型的紅色旅游資源分布。根據郴州市紅色教育分布圖,可以看出郴州市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處以上的紅色旅游資源,其中宜章縣、汝城縣、桂東縣、資興市、蘇仙區等5個縣區市分別都有5處以上的紅色旅游資源。
(二)郴州紅色旅游類型多樣
郴州紅色資源非常豐富、類型多樣。根據郴州紅色旅游資源的特點,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1]。一是革命歷史事件和活動遺址、遺跡類。郴州是湘南起義的策源地,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和紅軍長征重要途經地,紅軍誓師西征首發地,遺留下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活動舊址以及遺留下來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如朱范談判合作舊址、湘南起義特別軍事委員會舊址、湘南起義汝城會議舊址、湘南年關暴動舊址、《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舊址,“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汝城縣沙洲村等。二是偉人故居。主要是指出生成長于郴州的革命偉人、將帥等故居。郴州有宜章縣太平里鄉鄧家灣村的鄧中夏故居、永興縣三塘鄉下青村的黃克誠故居、嘉禾縣袁家鎮小街田村的蕭克故居、安仁縣華王鄉楊柳田村唐天際故居、桂陽縣歐陽海鄉鳳凰村的歐陽海故居等。三是墓碑及烈士陵園。為緬懷革命烈士修建的墓碑、烈士陵園,如郴州臨武縣汾市鄉南福村盤觀嶺下十八巋半坡的十八巋烈士墓、郴州市東塔嶺的郴州市烈士公園等。四是綜合性革命歷史紀念館。為紀念革命歷史,建造的綜合性紀念館和其他標志性建筑物,主要是指紀念碑、博物館、紀念館及收藏的物品等,如湘南起義紀念館、湘南起義紀念碑、桂東革命紀念館等。五是承載時代精神的紀念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設的具有特定時代背景,并承載特定中國精神的標志性建。如承載拼搏精神的郴州中國女排“五連冠”騰飛地、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和“兩彈一星”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郴州“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711礦所在地等。
2020年,郴州汝城沙洲紅色景區接待游客108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億元。在沙洲紅色旅游帶動下,郴州紅色旅游發展迅速,為更好地發揮革命遺址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挖掘相應紅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地方產業文化,并相互融合,從而推動紅色旅游與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產業經濟、人文景觀的融合發展[2]。
(一)深挖郴州紅色旅游資源蘊含的紅色文化,摸清紅色旅游的時空規律
如何讓紅色旅游景觀活起來,就要把革命遺址、遺跡等背后包含的人物事跡、典型事件、特有的精神內涵進行深挖,并通過通俗易懂的形式傳遞給旅游者。紅色旅游資源不只是遺留下來的物件與事跡,其偉大的革命精神和光榮革命傳統才是核心,深層次的開發其核心價值才是重中之重[3]。1934年11月,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在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于徐解秀老人家中,走的時候,她們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了老人,也留下了“半條被子的故事”。“半條被子”故事雖小,但包裹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與人民群眾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偉大情懷和崇高精神。
郴州的紅色旅游資源類型多樣,分布廣泛,首先要厘清紅色旅游資源背后的紅色事件、人物、建筑等物質或非物質遺產的時間和空間脈絡,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并根據時空脈絡串點成線,形成特色經典紅色旅游線路[4]。例如,根據湘南起義的時間脈絡可以串聯起相關的紅色旅游資源,1927年11月19日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從江西崇義上堡到郴州汝城后,利用與國民黨十六軍軍長范石生的特殊關系,開展合作談判,并且召開了“汝城會議”,為成功發動湘南起義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形成了朱范談判合作舊址、湘南起義特別軍事委員會舊址、湘南起義汝城會議舊址等;1928年1月12日,朱德、陳毅領導了的“宜章年關暴動”,不費一槍一彈智取了郴州宜章縣城,從此揭開了湘南起義的序幕,留下了湘南年關暴動舊址。根據紅色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可以對一地的紅色旅游資源進行組合,形成地方典型紅色旅游線路。例如,郴州汝城有湘南起義舊址群、中央紅軍長征突破第二道封鎖線舊址群、中央紅軍長征“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朱德舊居、李濤故居、朱良才故居等紅色旅游資源。
(二)融入郴州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構建獨特紅色旅游項目
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現有2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絕對數在湖南省排第6位,民俗文化豐富、地域特色獨特;郴州各轄區內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在開發紅色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形成特色旅游項目。“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地郴州汝城沙洲村就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沙洲村是文明鄉瑤族村,共有142戶516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6人,占全村總人口的56%。沙洲作為瑤族村寨,應挖掘其瑤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要在弘揚紅色文化過程中融入瑤族民俗文化。如瑤族特色服飾,從制作到穿著、表演都可以展示出來,游客可觀賞可體驗;瑤族美食應進行特色開發,形成獨特餐桌美食和風味小吃;瑤族采茶歌、斗笠舞、長鼓舞等民間藝術可以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演繹給游客觀賞和體驗;目前沙洲推出的主題歌舞和農耕劇目就有著濃郁的瑤族特色,游客在沙洲村接受了紅色教育同時也飽覽了民俗文化。
郴州的紅色遺址、故居等建筑都屬于獨特的湘南古民居風格,在紅色旅游資源中應融入湘南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文化。郴州汝城沙洲村是“湖南省傳統村落”“湖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古建筑大多為磚墻、木梁架和青磚鋪地,多為“一明兩暗”三開間的平面形式,青瓦、灰墻為典型的湘南古村落,應挖掘其建筑的選址、布局、裝飾等具有的傳統文化、藝術價值融入當前的紅色旅游開發中。中村宗祠位于永興縣高亭司鎮鄉板梁村,是湘南起義時期的重要紀念建筑,是開國大將黃克誠早期革命活動地點之一,屬湘南起義舊址。中村宗祠位于郴州板梁古村,古村是典型的湘南宗族聚落,“湘南第一村”,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中村宗祠既是紅色遺址,也是古村古建筑的組成部分,因而在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中,要有效融合古村的建筑特色和歷史文化,相互結合,豐富紅色旅游中的文化體驗。
(三)結合郴州各級各類“非遺”文化,增強紅色旅游的體驗性
郴州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已有兩千余年,是湖南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郴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昆曲、桂陽湘劇、瑤族盤王節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0項,大布江拼布繡、桂東玲瓏茶制作技藝、瑤族高臺長鼓舞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3項,桂東黃糍粑制作技藝、桂東紅色歌謠、莽山蕨根糍粑制作技藝等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83項。在紅色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地的非遺文化[5]。國家級“非遺”昆曲于明代萬歷年間傳入湖南,盛于郴州桂陽一帶,位于郴州的湖南省昆劇團是全國六大昆劇院團之一,昆曲曲調清逸婉轉,富于詩的意蘊、畫的風采,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昆曲除《牡丹亭》等經典傳統曲目外,劇團還結合慶祝建黨百年,創新推出了紅色曲目《飛奪瀘定橋》,在郴州紅色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可以結合紅色旅游資源編排紅色曲目,如把“半條被子”等紅色故事編排成曲目,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省級“非遺”大布江拼布繡為湘南民間的原生態造型藝術,以民間隨處可見的碎布和舊衣物為原料,拼制成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是以各色碎布拼貼縫合為特色的刺繡種類,充滿了濃郁鄉土氣息。在大布江拼布繡的設計中可以融入郴州的紅色旅游元素,以郴州紅色人物、事件、物品、建筑等為圖案,旅游者可以參與體驗繡制的過程,也可以作為旅游紀念品購買。
(四)融合地方產業文化,拓展紅色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
郴州資源豐富,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文化,在紅色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可有機融合地方產業形成的特色文化,如礦產文化、生態文化等。郴州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經發現的礦種達110種,是全球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合格鈾材料就來自郴州的711礦。核工業711功勛鈾礦作為我國最早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山,為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8年,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作為核地礦光榮傳統教育基地既要弘揚紅色文化精神,也要融合郴州礦產文化,郴州礦物晶體品種多、儲量大、品質高,一年一度的礦博會也被譽為“開在礦井口”的博覽會。郴州桂東毗鄰于井岡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同時桂東海拔較高,超過1 000 m的山峰多達479座,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15.4 ℃,冬天沒有連續5天低于0 ℃的天氣,加之山地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非常好,適宜優質茶的生長,形成了獨特的玲瓏茶產業,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化理念和茶文化融入紅色旅游當中,可開展采茶、手工制茶、品茶等體驗活動。
郴州不僅紅色旅游資源豐富,而且地處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悠久,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在郴州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中,有機地融合紅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非遺文化、地方產業文化等,將有效推動郴州紅色旅游的全面發展。
[1] 方世敏,鄧麗娟.紅色旅游資源分類及其評價[J].旅游研究,2013(1):36-40.
[2] 段七零,許金如,董廣智,等.江蘇文旅深度融合的原則與十大融合路徑[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74-79.
[3] 黃靜波,羅婷.郴州市紅色旅游客源市場結構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12(6):1-6.
[4] 張懷鵬,侯媛媛,李樹良.文旅融合背景下膠東紅色旅游開發與紅色文化傳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2):10-12.
[5] 林倩.基于文旅融合的平潭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路徑探析[J].當代旅游,202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