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智慧圖書館;“雙一流”建設
摘 要:文章介紹了高校智慧圖書館的內涵,提出了高校智慧圖書館創新服務的策略,分析了高校智慧圖書館創新服務的實現路徑,以期推動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8-0050-03
為了提升我國的教育發展水平,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跨越,國務院于2015年10月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基本原則是堅持以一流為目標,引導和支持具備一定實力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瞄準世界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1]。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2]。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推動管理和建設的智慧化發展,結合“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增強內涵式發展能力,探尋可持續發展之路。
1 高校智慧圖書館
“智慧圖書館”(Smart Library)一詞最早由芬蘭奧盧大學學者Markus Aittola于2003年在《智慧圖書館: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服務》一文中提出,他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可被感知的、不受空間限制的移動圖書館,能為用戶獲取資料提供便利。智慧圖書館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關注,他們從概念、技術、服務和管理等方面對智慧圖書進行了深入研究。嚴棟提出,智慧圖書館=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化設備,能通過物聯網實現智慧化服務與管理[3]。王世偉認為,智慧圖書館是智能圖書館的高級階段,信息技術基礎是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核心要素是人與物的互通互聯,內在靈魂是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和方便讀者,不僅能在物物之間實行智慧化管理,還能在物人之間、人人之間實現智慧化服務[4]。李玉海等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以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智能計算等設備和技術為基礎,能為用戶提供資源服務、知識服務及空間服務的圖書館[5]。隨著相關研究成果的增多,學者普遍認為智慧圖書館將引領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潮流,能夠推動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逐步開啟了智慧化探索之路。2017年4月,南京大學圖書館融合超高頻RFID、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的智能機器人,能對館藏資源進行自動盤點,實時更新圖書位置信息,為讀者獲取資源提供便利。2017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引入人臉識別系統,將其應用于門禁系統及自動借還服務,開啟了多元化入館模式[6]。2018年4月,清華大學圖書館舉行了圖書館通還智能小車啟用儀式,無人駕駛智能小車搭載智能駕駛操作系統,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開展環境感知認知、路徑決策規劃。智能小車被用于圖書館日常圖書通還業務,代替人工運送圖書。2018年9月,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建設完成的“VR圖書館”,能夠基于用戶行為開展智慧服務,讀者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訪問“VR圖書館”,獲取所需資源和服務[7]。智慧圖書館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讀者獲取資源提供了便利。
2 高校智慧圖書館創新服務策略
2.1 “硬”服務
高校智慧圖書館提供的“硬”服務主要包括智能設備服務和空間服務兩個方面,不僅能降低管理成本,還能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
2.1.1 智能設備。高校圖書館購買了自動選座系統、自助借還機、自助打印復印掃描一體機、智能書架、3D打印設備、自助存包柜、人臉識別機、朗讀亭等,提高了館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
2.1.2 空間服務。近年來,高校圖書館借助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投入不斷增加的契機,積極進行舊館空間改造和新館建設,物理空間得到大大改善。除傳統借閱區外,高校圖書館還建設了研討間、報告廳、社團活動室、視聽室等,配置了先進的電子設備及桌椅設施,并通過網絡預約等方式,為讀者交流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8]。此外,為了提升讀者的創造、創新和創業能力,以自由創新、開放共享和動手合作為特征的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應運而生。2015年,天津大學圖書館的“長榮健豪文化創客空間”和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交大——京東創客空間”相繼落成,隨后各高校圖書館積極建設創客空間,著力推動知識創新[9]。
2.2 “軟”服務
高校智慧圖書館提供的“軟”服務內涵豐富,主要包括資源服務、文化實踐、科研支持等內容。
2.2.1 資源服務。高校圖書館應根據用戶需求,建立科學合理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邀請專家學者參與館藏資源建設,推動專業學科的持續發展;拓寬文獻資源的獲取途徑,促進文獻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此外,高校圖書館要加強資源管理,通過主動服務,不斷完善資源服務體系,打造優質的服務品牌;通過網站、講座、微信、微博等平臺,把館藏資源的種類、數量、類型、學科、獲取途徑和服務方式等信息推薦給讀者;通過文獻傳遞、館際互借等方式為讀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資源服務。
2.2.2 文化實踐。作為學校的文化中心,高校圖書館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其應在傳統閱讀推廣的基礎上優化工作機制,建立具有創新性、持續性、不可替代性的閱讀服務體系,積極發揮閱讀推廣主力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了真人圖書館、新書展覽、主題論壇、專題陳列、主題征文、文化講座、影視賞析、文化沙龍等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此外,高校圖書館不僅擁有海量的知識資源,還保存了大量的個人身份信息、借閱記錄等結構化信息及檢索痕跡、存儲方式等半結構化信息,因此,其可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將這些信息串聯起來,根據讀者預留的信息,判斷讀者的喜好,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他們的文獻需求。例如,吉林大學圖書館通過分析系統日志和位置信息等數據,掌握了讀者的閱讀軌跡并對其需求做出判斷,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讀者的資源需求[10]。
2.2.3 科研支持。高校圖書館的科研支持服務要圍繞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科研人員的不同需求展開,提供全面深入的嵌入式服務。在研究初期,高校圖書館可提供專題調研、學術文獻挖掘、文獻綜述、科技查新、定題服務、參考咨詢等服務;在研究中期,高校圖書館可提供科研數據管理、科研工具使用等服務;在研究后期,高校圖書館可提供科研成果發表期刊指導、獎勵申報、科研檔案收集、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增強成果的展示和保存效果[11]。此外,高校圖書館可為學科建設發展提供優質的學術評價服務,開展以決策支持服務為中心、以特色學科服務為重點的學科情報分析工作,為學科提供及時、精準的數據分析服務,支撐學科的發展。
3 高校智慧圖書館創新服務實現路徑
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智慧圖書館要采取新舉措,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謀求新發展。
3.1 內部發展
3.1.1 以人為本,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館員隊伍。只有智慧的圖書館員,才能創造出智慧圖書館[12]。信息時代,面對大量的信息,圖書館員要擁有較高的檢索能力和數據挖掘能力;面對極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圖書館員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硬件和軟件;面對不穩定的網絡環境,圖書館員要具備靈敏的洞察力;面對泛在的知識環境,圖書館員要始終保持學習熱情和開拓精神。高校圖書館在選拔圖書館員時既要設置學歷、專業等硬性指標,也要注重應聘者的綜合能力,如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高校圖書館應開展必要的專業培訓,著重培養圖書館員的科研能力、情報意識、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引導他們逐漸樹立“智慧意識”。
3.1.2 技術引領,搭建智慧圖書館。高校圖書館要借助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充分考慮用戶需求,推動服務功能和價值的拓展,實現智慧互聯,構建互聯互通、協同感知的服務模式。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慧圖書館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驅動下,已進入實踐階段。例如,高校圖書館可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展多終端和多渠道的認證、登錄與異地服務,實現與移動圖書館App、微信小程序的無縫對接,拓展移動圖書館App的功能,滿足讀者利用移動設備訪問信息資源的需求;運用虛擬現實(VR)技術將實體圖書館映射為圖形或圖像,讓讀者借助VR頭盔或眼鏡進行沉浸式體驗;運用區塊鏈技術提升信息服務能力,獲取、存儲真實的讀者數據,準確把握讀者的行為習慣與閱讀喜好,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13]。
3.2 外部支持
3.2.1 促進聯盟建設,實現互聯互通。目前,CALIS、CASHL、CADAL等聯盟在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但各組織尚未實現業務上的互聯互通,多系統、多平臺運行帶來了成本增加、聯絡松散等問題。構建國家級的聯盟,有利于推動資源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實現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及合理布局。例如,NSTL以構建國家科技文獻資源戰略保障服務體系為宗旨,依托地方和行業科技信息機構,建立了輻射全國的科技文獻服務體系,推動了全國范圍內的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充分發揮了科技文獻的價值。此外,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統籌部署高校圖書館的整體工作,助力“雙一流”建設。
3.2.2 尋求學校支持。受發展水平、科研實力、經費預算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對圖書館的支持力度參差不齊。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獲取學校的資金、政策支持,提升服務能力,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供優質的信息保障和服務。高校圖書館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提升自身在校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爭取獲得學校更多的支持[14]。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2021-06-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的通知[EB/OL].[2021-06-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3] 嚴棟.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2010(7):8-10.
[4] 王世偉.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6):22-28.
[5] 李玉海,金喆,李佳會,等.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面臨的五大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2):17-26.
[6] 王維秋,劉春麗.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我國圖書館智慧服務功能設計與模式構建[J].圖書館學研究,2018(18):44-50.
[7] 王君.智慧圖書館時代高校圖書館員職業能力建設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9(S1):103-106.
[8] 徐健暉.“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學習支持服務調查與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8):108-114.
[9] 石乃月,馬迪倩,穆祥望.“雙一流”視角下國內高校圖書館創客空間建設發展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3):10-15.
[10] 李梅.高校圖書館“互聯網+閱讀推廣”服務模式實現路徑探析:以吉林大學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5):112-116.
[11] 李鑫,郝冬冬.高校圖書館科研支持服務建設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4):118-123.
[12] 伊安·約翰遜,陳旭炎.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與智慧圖書館員[J].圖書館雜志,2013(1):4-7.
[13] 鄧李君,楊文建.關于智慧圖書館非技術建設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1):5-10.
[14] 陳振英,李懿,田稷.“雙一流”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決策情報服務探析:以浙江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9(2):24-28.
(編校:孫新梅)
收稿日期:2021-07-08
作者簡介:李 瑛(1991— ),山東大學圖書館館員。
本文系2016年度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互聯網+時代文獻資源建設路徑與采選模式轉換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6CTQJ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