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楊

關鍵詞: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價值;評估體系
摘 要:文章闡述了圖書館空間的三種形態,分析了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的功能定位,探討了圖書館空間價值的評估維度,提出了發揮圖書館空間價值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8-0097-0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流通的媒介越來越多,圖書館受到新技術的沖擊,亟須轉型發展。圖書館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結構,尋求數字時代轉型發展的突破點,努力成為數字時代信息服務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傳統圖書館主要為民眾提供文獻借閱服務,展現了其儲存知識的基本職能。為了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圖書館應積極構建功能全面、服務內容豐富的共享空間,創造知識,推動自身的轉型發展。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存儲知識的功能,致力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文化的傳播。為了更好適應讀者信息獲取行為的轉變,圖書館應打造集借、閱、創新、創造于一體的實體空間。圖書館應依托網絡技術,拓展服務職能,擴大服務范圍,確保民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數字時代,圖書館的空間概念已得到深化和拓展,通過對圖書館空間價值進行研究與評估,有助于圖書館提升服務水平,并為讀者提供有力的知識支撐。
1 圖書館空間的三種形態
數字時代,圖書館的空間可以被解讀為實體服務空間、信息行為空間與虛擬交流空間三種形態。
1.1 實體服務空間
圖書館實體服務空間指的是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文獻借閱服務、創新服務的物理場所。為了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圖書館不僅打造了環境良好的閱覽空間,為讀者營造了良好的閱讀氛圍,還購買了先進的智能導航與索引設備,降低了讀者獲取文獻的時間成本[1]。
1.2 信息行為空間
圖書館的信息行為包括讀者的閱讀行為和圖書館的各種服務行為。在評價圖書館空間體系的過程中,讀者的閱讀行為信息,即個人空間表現值,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衡量維度。
1.3 虛擬交流空間
虛擬交流空間是圖書館實體服務空間的網絡化延伸。數字時代,越來越多的讀者通過網絡獲取數字資源。因此,圖書館搭建一個動態的、立體化的虛擬交流空間,為讀者提供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資源獲取平臺,不僅能提升資源利用率,保障信息交流的即時性和有效性,還能加強與讀者的交流,增強讀者的黏性。
2 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的功能定位
數字時代,圖書館的空間功能定位正在向縱深延展,一方面,圖書館物理空間布局更加智能與高效;另一方面,圖書館虛擬空間布局更加合理。
2.1 圖書館物理空間布局
互聯網技術推動了圖書館物理空間布局的智能化發展,因此,圖書館在規劃物理空間的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兩個因素:一是讀者的基本需求。圖書館的基本功能是為讀者提供文獻借閱服務,因此,其應打造動靜分離、采光良好、閱讀氛圍濃厚的閱讀空間和自習場所,提高讀者對物理空間的滿意度。二是讀者的智能化需求。數字化閱讀方式已成為當代讀者的主要閱讀方式,因此,圖書館應在物理空間配備網絡設施、自助借還設備,提高讀者的檢索和借閱效率[2]。
2.2 圖書館虛擬空間布局
數字時代,圖書館的資源規模不斷擴大,數據量呈爆炸性增長態勢,因此,圖書館除要加強對紙質文獻的存儲和開發、構建智能化的物理空間外,還要重視虛擬空間的布局。圖書館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館藏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建設學科覆蓋面全、內容豐富的特色數據庫,將線下的服務項目延伸至線上,支持讀者通過網站或第三方程序進行資源檢索、獲取、下載等操作,降低讀者獲取服務的成本,延伸自身的服務功能[3]。數字時代,圖書館應將自身打造成集文化傳承、學術交流、知識孵化、社交休閑、資源互通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信息服務中心。
3 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價值評估維度解構
對圖書館空間價值進行客觀評估,能夠為圖書館提高服務效能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推動空間價值的提升。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價值評估維度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需求維度
數字時代,圖書館與讀者的溝通渠道更加多元化,因此,圖書館應進一步貫徹“讀者中心”的服務理念,以滿足讀者的實際需求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具體來說,圖書館要掌握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和專業的讀者利用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頻率、感受、習慣,從基礎設施使用情況、軟硬件設備需求情況和虛擬空間利用情況等角度進行評估,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具體的指標如圖1所示,圖書館可根據這些指標,對空間服務價值進行評估與總結,形成較為細致的讀者需求評估體系,并據此開展空間再造工作。
3.2 質量維度
質量維度是指用戶對圖書館空間的滿意度,是衡量圖書館空間價值的重要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指標:一是圖書館物理空間布局與虛擬空間布局是否體現出數字化的特點與優勢。二是用戶在使用圖書館空間服務項目時是否出現過不滿情緒。三是館員以用戶身份對圖書館空間服務質量的評估[4]。例如,目前部分圖書館在規劃物理空間布局時引入了數字化控制的智能感應設備,光照、溫度、濕度等數值會根據館員設置的固定值自我調節,保持恒定狀態。圖書館可通過調查問卷或在網站主頁設置服務版塊的方式,獲取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對空間布局進行改造和完善。
3.3 效能維度
與上述需求維度和質量維度的評估相比,效能維度更側重于讀者一段時間內對圖書館空間價值的評估。圖書館可利用數字技術對讀者周期內的使用情況進行跟蹤,掌握讀者利用不同空間的情況,并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和整理,制作周期內圖書館空間服務的效能表。
4 發揮圖書館空間價值的策略
4.1 打造個性化的特色空間
數字技術與網絡環境為圖書館開展多元化的空間服務提供了支撐,圖書館在規劃空間布局的過程中可積極獲取不同讀者群體的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例如,針對自主學習的讀者群體,圖書館可設置安靜的閱讀室,配備相關的書刊、電子資源及物品儲存柜;針對自主創新的讀者群體,圖書館可構建創客空間,為其提供3D打印、數字加工等設備,搭建虛擬的創客交流平臺,推動創客間的溝通交流,使具有同樣夢想的讀者能夠在溝通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5]。
4.2 重視虛擬空間的改造
圖書館可利用數字技術對虛擬空間進行布局。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設計的IC服務模式具有典型性,IC模式由三部分構成:物理層、支持層與虛擬層。物理層包括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和實體空間;支持層包括相關的技術專家、咨詢館員與志愿者;虛擬層包括網絡課程、參考系統與專業數據。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IC服務虛擬布局利用大數據和GIS數據技術,不僅支持大量讀者同時在線進行學術交流,還能即時存儲新知識,為讀者提供從申請立項到學術研究再到成果產出的一站式服務。公共圖書館可借鑒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IC服務模式,對虛擬空間進行改造,縱向延伸服務功能,形成嵌入式的服務體系,使讀者能夠在知識獲取的每一個環節都感受到圖書館虛擬空間的便利和快捷。
4.3 提供體系化的配套服務
數字時代,圖書館空間價值的評估維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聯系的,圖書館在進行空間布局和空間服務設計時,要對這一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因此,圖書館要合理分配,前后銜接,為讀者提供體系化的配套服務。例如,上海圖書館的創新空間憑借其鏈條化的空間服務開創了我國圖書館空間服務系統的先河,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具體來說,上海圖書館充分發揮館藏資源優勢,打造了良好的資源分享平臺;積極發揮協同效應,加強與其他知識服務機構的溝通交流,為讀者構建了立體化的資源供給體系;利用平臺優勢,為創客項目找尋潛在的政策與資金支持,推動了創客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晶,賀海俠.圖書館空間再造價值評估研究現狀[J].農業圖書情報,2019(10):54-61.
[2] 王貴海,劉瑩.高校圖書館空間價值評估體系及其模型構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4):34-40.
[3] 趙靜,王貴海.美澳高校圖書館空間價值評估及啟示[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4):31-36.
[4] 楊雯景.數字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空間評估與改造研究[J].圖書館學刊,2020(1):17-21.
[5] 陳力.數字時代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2.
(編校:孫新梅)
收稿日期:2021-07-16
作者簡介:曾 楊(1984— ),柳州市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