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非凡



摘要:文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選擇全國和河南省的金融發展數據與供給側要素相關數據,比較分析金融發展對供給側要素的影響程度。實證結果表明,河南省和全國的金融業增加值、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都對資本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間接融資和金融業增加值對生產技術的促進作用顯著,但對勞動力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因此,應著力從資本市場和銀行業兩個方面來促進金融發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金融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要素;柯布-道格拉斯函數
一、研究設計
(一)模型選擇
選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模型,旨在剖析金融發展通過影響資本供給數量、勞動力供給數量、生產技術水平進而影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其模型如下:Q=AKαLβ。其中,Q表示供給側改革成效,A表示生產技術水平,K表示資本供給數量,L表示勞動力供給數量,α、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力產出的彈性系數。
(二)指標選取
金融發展指標:金融業增加值(fgdp)、間接融資規模(idf,用人民幣貸款余額表示)、直接融資規模、(df,用債券發行額以及股票籌資額表示);供給側三要素指標:資本供給數量(k)、勞動力供給數量(lab,用就業人口數表示)、技術水平(a,用專利申請數量表示)。
(三)數據來源
選自1990~2016年度數據,主要來源《中國統計年鑒》、《河南省統計年鑒》和wind 數據庫。資本供給數量K采取計量方程式Kt=Kt-1(1-δt)+It計算, δt是第t年的經濟折舊率,It是第t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990年的資本存量和經濟折舊率采用《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中的研究成果。
二、實證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對各時間序列變量進行 ADF 單位根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2所示。
從河南省來看,原序列只有lndf是平穩的,剩余序列通過一階差分檢驗后都達到了平穩狀態。從全國來看,原序列只有lnk、lnlab平穩的,剩余序列也都通過了一階差分檢驗。
(二)VAR 模型構建
根據相關準則得出河南省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為2 ,VAR模型結果如圖1所示。
河南省供給側三要素與金融發展水平各變量均受其自身滯后一期與滯后二期指標值的影響。其中,滯后一期的金融業增加值、資本供給數量、直接融資、勞動力供給數量對當期的同類變量存在正向影響;但滯后一期的生產技術水平與滯后一期的間接融資對當期的生產技術水平與間接融資有負向影響。
對全國數據建立VAR模型。據相關準則其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2,VAR 模型結果如圖2所示。
全國供給側三供給要素以及金融發展水平各變量均受其自身滯后一期、滯后二期指標值的影響。其中滯后一期的金融業增加值、資本供給數量、勞動力供給數量、生產技術水平、直接融資以及間接融資都對當期的各自變量有著一定的正向作用。
(三)協整檢驗
表3給出了協整檢驗后的結果。從河南省來看,金融支持和供給要素之間有5個協整方程。對于全國來說,得出最多存在4個協整關系和4個協整方程。
(四)格蘭杰因果分析
由表4可知,河南省直接融資和生產技術水平互為因果關系,金融業增加值與資本供給數量互為因果關系;金融業增加值與生產技術水平不存在因果關系。間接融資與生產技術水平、直接融資與資本供給數量以及間接融資與資本供給數量都存在單向因果關系。
全國金融發展對供給側要素的格蘭杰因果如表4所示。
由表5可知,全國的直接融資與資本供給數量無因果關系,直接融資與勞動力供給數量也無因果關系。資本供給數量、勞動力供給數量、生產技術水平與金融業增加值存在單向格蘭杰原因。直接融資與生產技術水平存在單向格蘭杰原因;資本供給數量、勞動力供給數量、生產技術水平與間接融資存在單向格蘭杰原因。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上述研究發現,河南省和全國的金融業增加值、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都對資本供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全國的間接融資對資本供給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間接融資和金融業增加值對生產技術的促進作用顯著,但對勞動力的促進作用相對較弱。表明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促進資本供給數量和生產技術水平來提升供給側改革成效。因此,應著力從資本市場和銀行業兩個方面來促進金融發展,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供給側改革。
第一,資本市場方面。建議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企業上市融資,降低間接融資的比例,達到“去杠桿”的目的;鼓勵企業債券融資,優化企業債務結構,從融資方面實現“降成本”;完善資本市場體系。第二,銀行業方面。建議調整商業銀行結構,應改造傳統銀行體系,大力發展中小銀行,支持發展互聯網銀行,構建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激發間接融資市場活力,補上金融供給“短板”,不斷創新金融產品,豐富金融資源的供給,提高間接金融對供給側改革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馬亞明,蘇昱冰.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探討、實證分析和濱海新區實踐——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7(04):147-154.
[2]羅超平,張梓榆,吳超,翟瓊.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儲蓄投資轉化效率的再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6(03):8-23.
[3]李文華.資本市場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證券市場導報,2017(02):4-13.
[4]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作者單位:鄭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