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林 沈向東
摘要:近年來,蘇州以六次產業理論為基礎,通過發揮理論的加法效應和乘法效應,使得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數逐年遞增,總體呈現“發展較快、質量提升、布局優化、領域拓展”的良好態勢。蘇州借助“一產內部”、“一產+二產”、“一產+三產”和“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全頻譜升級,開創了新時代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蘇州模式”。下一步,蘇州需要更加積極探索農業為基礎的多形式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更加突出鄉村產業融合中的科技支撐作用,推進蘇州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關鍵詞:鄉村;產業;融合;模式
近年來,蘇州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要求,以鄉村產業興旺為重點,積極推進鄉村產業融合工程,開創新時代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蘇州模式”,確保蘇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始終走在全國第一方陣。
一、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理論
新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于1935年首次提出三次產業分類法;此后,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進一步總結了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使得三次產業分類方法成為全球普遍采用的統計方法。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內部出現了若干分化,產業之間的界限也逐漸模糊,傳統的三次產業分類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產業發展需求。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2015年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了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理念。鄉村三產融合發展源于日本的六次產業化理論。1994年,日本今村奈良臣依據產業鏈融合理論,較早地提出農業的“六次產業”概念,即“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六次產業”,后來他又提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六次產業”。
(二)蘇州六次產業理論的加法效應
加法效應主要體現在創造新供給。加法效應意味著通過產業之間的連接,提升鄉村產業的新供給能力。當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并形成連接時,一方面豐富了產出和投入的種類,另一方面提升了投入產出效應。蘇州傳統農業向加工業、服務業的延伸,不僅豐富了農產品品類,創造了農產品品牌;而且為“三農”創造了新的增長點,提高了鄉村對城市的供給能力。無論是以“蘇太豬”為代表的現代養殖業,還是以“沙洲優黃”為代表的糧食釀酒業,都創造了鄉村新供給;并且鄉村供給能力的提升吸引了新投入,促進了先進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三)蘇州六次產業理論的乘法效應
乘法效應主要體現在創造新業態。乘法效應側重于產業之間的融合,即在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流通環節向不同市場主體集中過程中,創造鄉村產業的新業態。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新業態體現為生產函數的變革。蘇州較好地利用蘇南現代化示范區、蘇州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系列政策的疊加機遇,對鄉村原有生產要素進行重組和創新,促進農業園區、共享農莊、文化產業、康養產業、外向型教育等鄉村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蘇州六次產業理論的乘法效應促進了“四新經濟”在鄉村的扎根與發展,加快了鄉村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證研究
(一)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本研究汲取產業融合的理論精髓,遵循系統性、動態性、可持續性、可操作性原則,構建了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農業與關聯產業融合、社會經濟效益2個一級指標;在此基礎上又劃分了5個二級指標,其中農業與關聯產業融合包括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評價、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3個二級指標,經濟社會效益包括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2個二級指標。
為了更好地測算農業與二產、三產融合發展程度,在二級指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構建了20個三級指標,其中農業產業鏈延伸包括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等5項三級指標,農業多功能發展包括休閑農業年接待旅游人次等4項三級指標,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包括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等4項三級指標,農業增收與就業促進包括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項三級指標,城鄉一體化包括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等3項三級指標。
(二)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測度
首先采用層次分析法,邀請農業農村局、高校、科研院所的6位專家填寫“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調查問卷”,設計7級量表衡量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構造了判斷矩陣,確定了指標權重。其次通過《江蘇統計年鑒》、《蘇州統計年鑒》收集2014~2018年統計數據。最后對蘇州市2014~2018年農村產業融合各指標的數據采用極大值法進行無量綱處理,結合各數據歸一化計算,測算2014~2018年蘇州鄉村融合發展指數依次為20.65%、41.76%、52.70%、66.37%和77.74%。實證表明,蘇州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指數逐年遞增,產業融合度越來越高,呈現快速發展、均衡融合的態勢,奠定了鄉村產業高質量融合的發展基礎。
三、蘇州鄉村融合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一產內部”融合發展模式
農業內部產業整合型融合,例如蘇州市相城區的“稻蝦魚”立體養殖模式、常熟農業示范園區的“畜-稻”循環模式、相城區渭塘農業示范區30畝稻田養蟹等為養而種、種養互促模式。盡管第一產業內部的融合并非是真正的一二三產融合,但是蘇州通過推進的多元種養復合經營,發展“稻鴨共作”、“稻蝦共作”、“稻魚共作”等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林下養殖等立體種養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傳統農業生產效率,適合蘇州的精細化農業生產。隨著《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總體方案》的施行,“一產內部”融合有助于綠色農業、循環農業發展,突顯蘇州環太湖與江南水鄉帶的潛力空間,突顯農業的綠色生態價值。
(二)“一產+二產”融合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