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疫情倒逼外貿企業改革,跨境電商成為疫情下帶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跨境物流的支持。海外倉能解決物流中斷的問題,是跨境物流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本文首先介紹了疫情背景下跨境電商發展的現狀,然后找出海外倉所面臨的庫存積壓、資金成本、人才欠缺三個方面的難題,最后從優化倉儲管理、利用資金優惠、加快人才培養角度提出了海外倉助力跨境電商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跨境電商;海外倉;跨境物流
本文索引:張惠玲.<標題>[J].中國商論,2021(17):-055.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9(a)--03
1 疫情下跨境電商發展的態勢
1.1 傳統貿易向跨境電商的轉型
2019年末新冠疫情使全球的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外貿行業陷入困境,眾多企業瀕臨倒閉的邊緣。居家隔離驅使消費習慣由線下搬到線上,跨境電商成為企業的關注點。企業為尋求生存的機會不得不進行轉型,開辟閉市期間交易的新渠道。
2020年國務院提出在先前59個試驗區上再加設46個,推動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穩定外貿的發展。同時有條件的綜試區將被納入跨境電商試點范圍,大力鼓勵企業共建共享海外倉。2020年海關數據顯示,外貿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增長1.9%。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總值為1.69萬億元,增長31.1%,出口總值為1.12萬億元,增長40.1%。疫情下的傳統貿易呈現出萎靡的狀態,但跨境電商能夠做到非接觸性交易、滿足市場多變的需求,故呈現逆向增長。作為貿易的新模式,跨境電商的優勢得以顯現,成為疫情下帶動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
1.2 海外倉打破跨境物流的制約
跨境電商離不開相關產業跨境物流的支持。疫情下工廠無法正常組織貨源,停工停產導致商品出現斷貨。為控制疫情,降低人員流動,企業開始減員形成了勞動真空。貨物無法正常通關而滯留在邊境。這種情況下,雖然電商為外貿提供了新的業務增長機會,但受到供應鏈及物流的雙重制約。打通跨境電商“最后一公里”,在落實疫情措施的基礎上“搶運保實效”成為跨境電商成功運作的關鍵。疫情關上了貨物的出去的“門”,但是海外倉給其打開了一扇窗。
疫情期間,各國海關對跨境電商產品的安全性會更加謹慎,監控會更加嚴苛。跨境電商訂單呈現小批量、多批次的特點,不方便監管。疫情嚴控下,B2B模式海外倉的優勢凸顯。通過海陸空等方式批量運輸,預先將產品運送到倉庫,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在目標銷售市場提前進行備貨,交貨速度快可以提高消費者的回購率。在當地市場建倉,進行退換貨服務時更加方便。海外倉對疫情下的物流系統起到了緩沖作用,利于各國海關、檢疫方的監管。海外倉被認為是疫情下打破物流制約,助力跨境電商綠色發展的首選[1]。雖然海外倉能解決物流中斷的問題,但是面臨著庫存管理、運營成本、人才匱乏等方面的挑戰。
2 疫情背景下海外倉存在的問題
2.1 海外倉的倉儲費居高不下
企業將大批量預銷售的產品通過前程運輸,統一發往指定的海外倉庫,然后再進行登記入庫。客戶在電商平臺上下訂單后,倉庫系統會根據訂單信息將產品交付給買家。一般情況下,有一定經驗的企業會在以往的銷售數據上進行合理地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銷售潛力進行有計劃地備貨。但疫情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波動,一旦對市場潛力預測不準確而滯銷,產生的倉儲費用不可計算。賣家最關心的問題除了銷售量和收益,還有采用海外倉帶來的成本。當下造成滯銷的原因有:第一,由于疫情因素,對大環境下的暢銷品和滯銷品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新產品配置不合理,造成存貨占用較大資金;第二,由于消費者偏好品味不同且銷售渠道單一,導致企業銷售不暢;第三,消費者對貨物不滿意要求退換貨。二次銷售的產品再次銷售的可能很低,只能暫存在海外倉庫。銷售不暢產品的處理方式有低價銷售、原路返回、原地銷毀。低價處理采用低于原本市場的價格策略進行銷售,盡可能地降低損失,但挽救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原路返回需要支付返回路費和二次清關費用。對于利潤空間小、大型笨重的產品,返回成本高于其本身價值,不建議采取此方式。原地銷毀需要遵守當地的相關法律政策,聯系倉庫管理部門銷毀貨物。相比第二種,這種處理方式賣家無需繼續支付倉儲費用。疫情下市場環境變幻莫測,物流系統幾乎處于癱瘓的局面。企業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滯銷壓庫導致的資金回籠慢、現金流斷裂,都在加重企業的運營負擔。
2.2 海外倉受資金本土化約束
一方面,“海外倉”是在境外國家設立的倉庫,建設和運營需要大量的技術和資金投入,如設備、土地、人工、庫存、訂單管理等。如果減少海外倉的資金投入,建設水平就會受到影響,從而陷入雙重困境。海外倉流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頭程運輸、倉儲管理、當地配送,各階段運作期間所產生的頭程運費、倉儲費用、尾程派送費,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負擔得起,只有那些實力雄厚的企業才能建立自己的倉庫。中小型企業的市場規模較小,產品不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再加上自身資金條件的限制,大多會采用合作建倉和租賃的方式。采用海外倉租賃,公司需要向商業銀行申請信用證明,且租金費用較高。另一方面,海外建倉要對當地的投資環境、社會背景、政治方針等做到充分了解。不同國家在政策、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經濟水平、信息化程度、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海外建倉的速度[2]。海外倉所處的環境不同于國內,尤其是在疫情沖擊、中美摩擦、數字化背景下,在建設及運作等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2.3 海外倉運營缺乏復合人才
跨境電商平臺海外倉的建設與運行,均離不開具有高素質的海外倉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熟悉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國際商務等方面的知識,還需了解海外建倉所涉及的法律規定,并善于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市場進行合理的分析。據《2019年中國電商人才狀況調查報告》,企業希望應屆生具備豐富的知識技能、強有力的工作執行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愛崗敬業、積極主動等特性。企業認為當下高校電商人才的培養,在加強實操性教學、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更新教學體系與產業同步、企業與高校協同育人等方面有待提升。培養專門運營海外倉庫的優秀團隊,才能為跨境海外倉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海外倉經營管理方面的人才是影響企業布局海外倉的重要因素。中國的海外倉庫近年來才出現,物流和倉儲管理人員嚴重不足。盡管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設有這方面的課程,但課堂大多數以授聽形式來進行教學,加上相關專業隔離教學嚴重,復合型的專業化人才非常欠缺。
3 海外倉儲模式優化對策建議
3.1 全方面優化海外倉儲管理
3.1.1 市場初步調研,按需指導倉儲布局
市場定位不準確,倉庫布局不合理將造成庫存的積壓。布局海外倉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對于在何處布局應該經過充分的調查。分析以往的銷售數據、不同地域的人口密度以及設定海外倉的位置和數量,有計劃的備貨。例如,在大城市等商業地區應該設立更多的倉儲點,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第二,要深入分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和消費潛力。區分不同的消費群體,不同時期的消費者潛力,然后再考慮如何去設定庫存指標。例如,季節性產品應根據不同的時間段,在需求旺盛期和需求持平的時期,應該有不一樣的庫存。第三,采用“邊境倉庫+海外倉庫”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降低清關費用及風險。例如,俄速通是中國哈爾濱第一個使用的邊境倉,可以在熱銷期間,及時地響應客戶需求。采用這種模式后,無論是清關費用還是清關風險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邊境倉和海外倉是對過去單一海外倉模式的創新[3]。
3.1.2 利用高新技術,加強庫存管理能力
海外倉的正常運作與成熟的庫存信息系統密不可分。通過大數據分析有效地預測顧客需求,并準確規劃與需求一致的庫存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庫存信息實行動態更新,實現產品從登記入庫、下單出庫、清點補貨全過程的智能化管理[4]。采用射頻、條形碼、掃描儀快速存取倉庫里的商品。將分散的批量小的客戶訂單進行集成化管理,比以往零星訂單更節約成本,也可以降低庫存積壓的風險。互聯網信息技術也刺激了共享物流的發展。共享經濟與供應鏈相互融合就是所說的共享物流。在追求高利潤的過程中,共享資源可以節省成本并提高效率。賣家彼此間可以建立海外倉聯盟和搭建信息共享平臺。有庫存積壓的企業可以將產品上傳到平臺,當其他同行賣家對產品需求時方可聯系下單。其他賣家通過零售、分銷、批發等形式處理這些積壓產品,根據代銷的數量還可以獲得分成。“共享庫存”模式可有效避免以往銷售渠道單一造成的滯銷庫存。“海外倉聯盟”的方法整合市場,規模化聚集能分攤建倉、運營成本,有助于提升服務質量,凈化和規范海外倉行業發展環境。企業在聯盟中與其他國家的企業談判將更有利,而且在聯盟內可互相幫助。
3.2 充分利用資金政策優惠
3.2.1 利用政策優惠,簡化通關程序
在資金政策方面,政府要扶持電商企業在境外海外倉建設。減輕企業的稅收壓力,并在企業貸款方面提供優惠[5]。在2016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報告中,第一次提及“海外倉”,報告指出“要鼓勵商業模式創新,擴大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支持企業設立境外倉庫,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同時,政府應簡化審批流程,給予企業通關便利,積極地搭建云服務通關平臺,確保在良好的貿易條件下縮短通關時間。我國政府要從海外倉發展的狀況出發,制定出一些有關海外倉的條例,完善海外倉制度體系,優化海外倉發展的環境。“一帶一路”將廢除原來的貿易障礙,縮小沿岸國家的數字鴻溝,充分發揮市場潛力,為企業提供更多商機。此外“網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促進不同國家間互聯網和電商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國家定會在資金政策方面,大力支持電商企業在境外建設海外倉的工作。因此企業要充分利用刺激政策,解決其建設成本高、資金回籠慢等問題。
3.2.2 加強政府溝通,進行經營互認
海外倉由于起步晚,并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在海外倉運營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待加強。我國政府要從海外倉所處的實際狀況出發,制定出有關于海外倉的條例,完善海外倉制度體系,優化海外倉的發展環境。同時在海外倉本土化建設過程中,企業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以便企業準確地獲取一手資源。海外倉本土化要求了解當地的消費特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當地招聘。海關要積極地與別國進行全方面的“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經認證的企業向經過互認地區出口,通關時間和費用將減少一半,貨物的檢查次數也會降低。信用等級高、安全性高的企業可以積極進行認證,簡化通關程序,避免灰色通關的風險。
3.3 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管理質量
3.3.1 高校結合市場需求,更新知識體系
高校樹立明確的培養目標——“語言+專業技能+國際化”海外倉管理人才。目前,大多數高校均以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相關專業隔離教學嚴重,這導致了應屆畢業生缺乏整體全面地了解。教學應把理論教學和實戰經驗相結合而不應該局限于書中死板的理論知識。當學生積累了一定專業性知識,有了扎實的功底后,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求知欲。教學中要合理地減少實用性低課程的課時。對應用型很強的課程,如信息檢索,專業英語等,應當適當地增加課程。結合市場需求,做好招生宣傳工作,擴大擬招錄名額。搞好課程更新改革,單獨設立電商物流專業。引導學生了解相近專業的課程,而不是僅學習本專業。減少專業區分度可采用第二學位、輔修等方式。注重培養師資力量。讓教師去深造鍛煉,更快地掌握學術的前沿動態,更好地指導學生。
3.3.2 企業人員差異培訓,開展校企合作
企業搭建人才智能庫,發展精干的海外倉運營隊伍。企業應以不同的方式培訓新老雇員。新雇員可以采取“先輪崗后定崗”的培訓方式,定崗之后可以集中培訓。老員工要根據知識體系的變動,在組織下進行新業務內容的學習。通過暢通的晉升渠道、激勵性的工資制度,為公司吸納人才。企業可與高校合作,讓學生模擬海外倉的操作流程,理解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變化過程,培養學生“互聯網+創業”思維。入校進行交流演講,宣講海外倉這一行業的發展狀態,加深學生對這個行業的了解。盡可能與高校畢業生密切聯系,給物流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崗位。
4 結語
疫情倒逼外貿企業改革,跨境電商呈現上升的趨勢。海外倉可以擺脫以往跨境物流受阻的局面。就目前海外倉面臨的如庫存積壓、資金匱乏、人才不足等問題,可從優化倉儲布局、資金融通政策、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三方面進行優化。推動建設海外倉,完善跨境電商生態。以海外倉為重要抓手,打通疫情下跨境電商“最后一公里”。
參考文獻
夏天嬌.海外倉助力“一帶一路”跨境電商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12):55-56+71.
虞曉露.絲綢之路下中歐海外倉建設面臨的瓶頸及建議[J].對外經貿實務,2020(12):93-96.
賓厚,馬全成,王歡芳,等.“一帶一路”下我國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探析[J].物流科技,2018,41(05):128-131.
楊瑩.跨境電商平臺海外倉建設的對策研究[J].河北企業,2020 (10):95-96.
何明軍,陳樹梁.山東省跨境電商行業海外倉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營銷界,2020(46):23-2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verseas Warehouses Assisting Cross Border E-commerce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HuiLing
Abstract: The Covid-19 has prompted the reform of foreign trade companies, and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he growth of foreign trade under the Covid-19.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cross-border logistics. Overseas warehouses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logistics interruption, which is a new tren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logistics, so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under the pandemic. Then, it discusses the three problems of current overseas warehouses in terms of inventory backlog, capital cost, and lack of talents.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timiz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using financial concessions, and accelerating talent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overseas warehouses to assist cross-border e-commerce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Keywords: cross-border e-commerce; overseas warehouses; cross-border log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