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麗 王東 張芃捷 王維朗 方琪 姚雪 管佩鈺
關鍵詞 重大疫情;醫學學術期刊;新媒體編輯;媒體融合;創新工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6-0073-04
基金項目:重慶市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資助項目(編號:CQKJQKXH2020003)。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全國各級部門在黨中央正確指揮下積極行動,各地均啟動了一級應急響應。隨著封閉式管理、阻斷接觸各項措施實施,人們的生活、工作都發生了不小變化。
雖然這樣突發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也影響了出版行業,編輯部分工作因受空間限制也不能全面開展,但各大醫學學術期刊立即行動起來,在第一時間組織專題,通過綠色通道優先審理新冠肺炎相關投稿[1-3],醫學編輯基于自身職業道德素養[4],并肩負起社會責任,向抗疫前線專家組稿約稿[3],優先編輯發表醫務人員的學術論文成果,為抗疫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這時,各行各業都開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各種在線辦公及娛樂軟件層出不窮,繼續推動著疫情下的社會經濟發展[5]。作為學術傳播媒介載體的醫學學術期刊,也深刻意識到傳統紙質媒體向電子、網絡等新媒體轉變的必要性及迫切性[6]。李亞偉[ 7 ]、劉穎等[8]、陳小華[9]均提出在疫情下應加快媒體融合,利用大數據及數字化平臺等,不斷創新出版模式。這對于新媒體編輯來說,是一個際遇,也是一個挑戰。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新媒體編輯應有怎樣的工作策略,特別是后疫情時代,新媒體編輯的工作應如何創新,輔助學術期刊的穩步持續發展。徐建等[10]通過借助媒體大數據相關服務與應用,輔助智慧媒體編輯器完成相關報道任務;王利廣等[ 1 1 ]將7種電子出版物在出版社內各新媒體平臺免費開放。本文以重慶市衛生健康統計信息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四本醫學期刊傳媒部新媒體編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策略為例,并選取了《中華醫學雜志》《中醫雜志》雜志2020年相關數據進行探討,旨在后疫情時代共同加快媒體融合發展,搭建學術結合創新運營的橋梁。
醫學學術期刊是科學性、學術性、專業性內容的核心傳播載體。首先,期刊一定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12],嚴格執行黨中央部署,對疫情相關的新聞內容及學術成果進行實時客觀報道與傳播,必須遵從學術期刊的科學嚴謹。其次,新媒體編輯傳播內容一定要真實可信,體現專業性的同時鼓勵創新,但也不能脫離期刊自身的專業學術范圍,例如醫學學術期刊新媒體平臺傳播內容一定是以衛生醫藥行業的資訊、科普及學術文章等為主。最后,加強正面宣傳引導[13],弘揚抗疫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為大眾,也為廣大抗疫人員樹立起堅固心理防線及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心做出努力。
疫情暴發后,醫學學術期刊均開設新冠肺炎專題專欄,及時發布相關學術成果[14]。但傳統期刊版面均已提前排好,且編輯校對需要時間,因疫情暴發突然,導致新冠專題論文無法立即出版。這時就必須發揮線上媒體的快捷優勢[15]。期刊針對通過三審并錄用后的新冠專題論文采取了優先發表、網絡首發措施,各大數據庫、中華醫學會等都提供了網絡首發平臺。除此之外,為搶占時機,新媒體編輯還要結合多媒體平臺進行宣傳。例如,本中心有兩個傳媒部,包括《重慶醫學》《現代醫藥衛生》《國際檢驗醫學雜志》《檢驗醫學與臨床》四本醫學學術期刊。四刊抓緊時機,除了在各大數據庫網絡首發及優先發表新冠肺炎專題論文外,四刊新媒體編輯對每一篇網絡首發或學術價值較高的新冠專題論文,通過撰寫論文導讀的形式,抓住主題進行總結,通過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等平臺進行推送。作者收集了四刊及《中華醫學雜志》《中醫雜志》2020年1—7月在微信公眾號中推送新冠肺炎專題論文的情況,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各刊對論文的推送集中在2—3月,正是疫情暴發及防控工作最緊張的時刻,從4月開始,疫情防控情勢逐漸好轉,慢慢過渡到常態化防控態勢,各刊的論文推送量在逐漸下降。說明新媒體編輯的論文導讀推送工作與各刊“抓時機、拼速度”發表新冠肺炎相關研究成果的整體策略吻合,體現了時間的優先性及時效性;且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之后,對于已發表的類似新冠肺炎專題論文,新媒體編輯分析其學術價值及特異性后,不再進行篩選推送。
導語式閱讀使文章架構更加清晰,閱讀更簡便。部分推文中增加了文章二維碼,讀者通過掃碼即可閱讀原文,避免了推文太長拖延時間,讀者失去閱讀興趣。導讀也可增加論文的曝光率,加快網絡首發效率,好的微信平臺推文可間接性地提高學術論文在數據庫的下載量[16]。對于提升期刊首發數據,把控新冠專題文章征集方向,導讀式多媒體融合傳播都可以提供數據以供分析。作者收集了《中醫雜志》《重慶醫學》《國際檢驗醫學雜志》導讀式推送論文閱讀情況,見表1。
具備導讀輔助推送的論文,結合優先發表/網絡首發的時間優勢,其閱讀量較其他論文漲幅翻倍。導讀內容除了是對論文的總結以外,也可對論文撰寫或約稿背景進行敘述,除了文章原文二維碼,還可以增加思維導圖,提高可讀性。論文導讀式撰寫對于新媒體編輯,除學術專業性要求以外,對其歸納、分析、寫作等方面也有諸多要求,可以此提升新媒體編輯的綜合實力。在后疫情時代,優質的學術論文也應延用導讀方式并合理應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推送。
疫情暴發后,新媒體編輯立即發揮媒體人員的敏銳觸角[ 1 7 ],多方面關注實時及前沿報道[18]。醫學科技學術期刊專家庫資源豐富,醫學專家多參與了疫情防治一線工作,親身接觸疫情防控工作,素材豐富?!冬F代醫藥衛生》雜志新媒體編輯收集信息,利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等多媒體平臺轉發了《醫護人員防護服的正確穿脫方法》視頻,觀看量破萬的同時也得到上千次轉發,達到了較好的科普成效;《國產新冠病毒核酸/抗體檢測試劑最新注冊信息》的信息也得到數千人關注?!吨貞c醫學》雜志新媒體編輯邀請各學科專家撰稿,發布疫情相關熱點信息文章,發布當天閱讀量已上千。本中心檢驗醫學傳媒部發布的疫情相關文章閱讀量也已超過300萬。在人文宣傳方面,為慶祝國際護士節的同時也弘揚護理人員的舍身忘我的精神,本中心綜合醫學傳媒部新媒體編輯積極策劃組織,邀請期刊編委護理學科專家用自己的語音講訴馳援湖北抗疫期間的親身經歷,并制作小視頻表現抗疫醫護人員的點滴,推送3天內各媒體閱讀觀看量已達4.2萬。本中心四刊還積極參與“最美‘逆行者醫療衛生行業攝影圖片、優秀科普作品征集活動”的宣傳,在各大媒體上發布,以新媒體編輯的社會使命及責任,為此次活動成功舉辦貢獻了力量。敏銳發現,善于發掘,及時發布,整理更新學術理論知識,通過轉載及原創可加快學術信息的傳播,為學術期刊讀作者提供論文撰寫方向指引,同時信息傳播可為廣大的抗疫人員(特別是醫務工作者)做好正面宣傳服務,為大眾提供準確的科普信息。
1)論文發表或者信息發布都要注意其準確性。新冠肺炎命名及英文簡稱經過幾次更改,本中心四刊新媒體編輯通過及時獲取收集的消息,學習文獻,與各位編輯一起從學術角度進行精確分析及探討,最終確定論文及信息中使用的正確名稱,避免差錯。2)學習直播、短視頻制作技術[19],創新建立線上交流平臺。針對線上辦公的特點,視頻會議、學術直播成為炙手可熱的新的傳播信息方式。大多數學術期刊陸續開始舉辦線上直播學術會議。由新媒體編輯組織策劃學術主題,邀請行業學術專家,積極溝通授課內容,通過直播平臺或自己開發的小程序召開線上學術會議。本中心檢驗醫學傳媒部開發建立了“檢驗醫學”小程序,在2020年2月5日開始第一場新冠肺炎專題直播課堂,當天觀看量達1.19萬次。截至2020年底,檢驗醫學傳媒部共舉辦8場新冠肺炎專題學術直播課堂,在線觀看人數最高達20 400人。3)迎合媒體發展趨勢,創造特點鮮明內容。新媒體平臺發展迅速,從原有單一的網站到目前各大短視頻直播平臺,相信媒體表現形式會越來越豐富。新媒體編輯要緊跟新時代的步伐,用更多技能武裝自己,才能為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做出更多貢獻。微信視頻號的開通也為期刊的學術信息傳播提供了新的流量群體,這時新媒體編輯就應多思考如何應用這個平臺,創建獨特性的內容吸引粉絲。例如,本中心檢驗醫學傳媒部開設的檢驗傳媒視頻號,利用檢驗君(文創布偶)形象的AI主播,語音播送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檢驗咨詢,檢驗君生動活潑,深受用戶喜愛。4)注重用戶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新冠肺炎專題論文具有發表時效性,讀作者想盡快發表相關論文,鑒于郵件回復不及時,咨詢投稿電話就有大幅度增長,編務工作量增加,受空間限制導致受理效率不高,從而引發矛盾。這時新媒體編輯就應積極思考創新,以滿足用戶需求為基礎,創造更多高效率工具。例如,《現代醫藥衛生》雜志新媒體編輯在疫情特殊期間,通過了解讀作者需求,與編務及技術人員商討,開發創建“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期刊新媒體智能編作交互系統”。目前,課題正在進行中。
居家辦公發展了多個線上平臺,虛擬產品銷售火爆,對實體店及線下產品沖擊較大。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各行業都開始視頻辦公會議、網課網校、直播授課帶貨,競爭愈演愈烈。新媒體編輯在此影響下感到了危機,抓住趨勢在龐大的競爭流中創新,為學術期刊策劃更獨特的活動,通過更豐富的內容給用戶帶來更強的體驗感,成為新媒體編輯主要思考的內容[20]。新媒體作為一個時代發展的產物,也是傳統期刊轉型及盈利模式改變的最重要途徑[21]。新媒體編輯的新創意、新技術、新思維,都是助力新媒體盈利模式轉換的必備工具[22]。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本中心四刊新媒體編輯與醫學??凭庉嬕黄鹣驅<摇⒆髡摺⒆x者、理事單位提供了很多個性化服務,提升了學術期刊的社會效益,以學術期刊的優勢搭建線上學術交流平臺。如在疫情常態化時期,《重慶醫學》《現代醫藥衛生》雜志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獲知讀作者需求,舉辦了綜合醫學及護理科研培訓,以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加快了期刊品牌建設及會議經濟發展;同時新媒體編輯策劃“小編聊專家”“編輯視角”專欄并撰稿,以豐富的內容配合會議宣傳,為專家提供個性化服務,均實現了新媒體工作盈利。本中心綜合醫學傳媒部新媒體編輯結合科研指導服務,策劃借鑒通過線上平臺組織小班式教學,將在后疫情時代進行進一步的論證實踐。新媒體編輯在危機意識的督促下,積極思考將找到更多完成醫學學術期刊新媒體盈利的模式[23]。
如新冠肺炎一樣的重大疫情突發,新媒體編輯跟傳統編輯一樣保持良好的心態,基于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發揮自身社會責任,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從學術期刊的科學嚴謹,準確地分析與判斷,抓住媒體融合契機,應對各種挑戰。在后疫情時代,新媒體編輯更要發揮自身創新思維,基于危機意識積極思考,利用好新媒體工具,結合專家、讀作者需求,提供更多延展性、實用性服務,搭建好期刊媒體融合、學術結合創新運營的橋梁。
參考文獻
[1]賈澤軍.突發事件中醫學編輯的抗疫實踐及社會責任[J].編輯學報,2020,32(2):142-144.
[2]王晴,楊惠.淺析醫學期刊編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角色[J].科技與出版,2020(3):90-92.
[3]范晶晶,陳斌.醫學期刊編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角色和作用[J].科技傳播,2020,12(6):159-160.
[4]畢麗,張芃捷,王東,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青年編輯“兩專多能”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9):174-175.
[5]周興杰.戰疫中的媒介經濟[N].貴州日報,2020-04-08(8).
[6]蘇暢,許祖雙,孫廷,等.新形勢下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21):226-227.
[7]李亞偉.疫情下出版業與出版人的“變”與“不變”[J].出版廣角,2020(21):40-42.
[8]劉穎,丁佐奇,鄭曉南,等.醫藥科技期刊在應對SARS和COVID-19中出版模式與關注領域比較分析[J].編輯學報,2020,32(5):534-538.
[9]陳小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學術期刊辦刊思考[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34-37.
[10]徐建,周源源,盧嵐.新冠疫情下的媒體大數據應用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0(2):18-21.
[11]王利廣,郭青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疫情防控阻擊戰[J].新閱讀,2020(3):21-22.
[12]王琳琳.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怎樣把握輿論導向[J].記者搖籃,2020(3):45-46
[13]劉含墨.互聯網時代重大社會事件中媒體報道的社會責任與輿論導向[J].西部廣播電視,2020(4):4-5.
[14]賈澤軍.依托雜志平臺優勢,打造特色抗疫專欄:臨床醫學綜合類期刊“新冠肺炎防控專欄”組稿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1357-1362.
[15]劉筱慶.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應對突發事件的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1):83-84.
[16]趙文青,宗明剛.學術論文微信閱讀量與知網下載量的關系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9):967-975.
[17]李鵬,胡小寧,李志蕓,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醫學科技期刊編輯職業素養及敏感性提升的探討[J].天津科技,2020,47(11):82-84.
[18]崔海寧.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編輯再定位[J].中國傳媒科技,2019(12):40-42.
[19]徐照朋.新媒體時代網紅經濟的內容創作:基于短視頻形態的案例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3):21-22.
[20]張慧敏,商麗娜,張春麗,等.新媒體背景下地學期刊按需出版精準推送供需協調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41-146.
[21]劉敬偉.產業經濟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模式探究[J].當代經濟,2020(2):84-86.
[22]董喆.媒體融合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科技傳播,2020,12(5):35-36.
[23]張林霞.新媒體環境下的知識傳播模式探討:以樊登讀書會為例[J].新聞世界,2019(12):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