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哲珺 賈 佳
(上海市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200031)
1991年歐盟委員會(EC)、歐洲質量組織(EOQ)和歐洲質量管理基金會(EFQM)共同發起成立歐洲質量獎(即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Global Award,簡稱EFQM 全球獎),是全球三大質量獎之一。現今EFQM 全球獎面向全球每年頒發一次,重在表彰卓越組織并幫助組織追求卓越,是歐洲授予卓越組織的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無論是私營、公共還是非營利組織,只要在將戰略轉化為行動和持續改進績效方面取得了無可爭議的顯著成效均可申請EFQM 全球獎。目前,在獎項設置上EFQM 全球獎包括卓越獎、杰出成就獎(單項獎)和創新獎(單項獎)。每年度在不同城市舉辦的頒獎典禮將對年度獲獎組織予以頒獎。
為保持EFQM模型的先進性和科學性,自2018年起EFQM 對模型開展了數輪研究和修訂。最新發布的EFQM模型由7 個考核部分組成,共計1000 分(參見圖1)。就整個評審過程而言,EFQM 全球獎是依組織申請進行評審。評審委員會組織一支由4——8 名國際專業評審團隊開展為期一周的現場評審。所有評審人員分別來自全球不同行業和組織,均接受過EFQM 嚴格的專業培訓。

圖1 新舊EFQM模型對比圖
從近三年獲獎組織名單來單,EFQM 全球獎獲獎組織涵蓋制造業、服務業、醫療、教育業和公共行政等領域。同時,我國越來越多的組織參與EFQM 全球獎角逐并斬獲殊榮,如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2019年度)、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2018 和2019年度)。
日本愛德華·戴明質量獎(簡稱戴明獎)起創于1951年,亦是全球三大質量獎之一。戴明獎設置的初衷是為褒獎在質量控制或管理方面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不可估量顯著影響的組織或個人,由日本科學技術聯盟(JUSE)負責管理。截止2021年,戴明質量獎已設近70年,其獎項的設置也經歷多次變化,目前戴明質量獎共設有四種(參見表1)。

表1 戴明獎獎項設置
“戴明獎” 和“戴明大獎”的評價指標由3 個一級指標、5 個二級指標和7 個三級指標構成,主要評估組織在“組織目標和戰略及最高管理層領導的建立(100分)”、“TQM 的有效貫徹實施(100 分)”和“TQM成效(100 分)”三方面的能力(參見表2)。整個戴明獎評審過程一般耗時10 個月左右,最新發布的2021年評審流程參見圖2。

表2 戴明獎評價指標

圖2 戴明獎評審流程
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1951年——2020年期間,共累積83 個獲得“個人戴明獎”(目前“個人戴明獎”僅向日本國內開放),4 名海外學者獲得“戴明傳播與推廣杰出服務獎(海外)”,258 家組織獲得“戴明獎”,31 家組織獲得“戴明大獎”。隨著獎項設置的調整與成熟,日本戴明獎逐步淡化小微企業的概念,而將重心轉向海外組織,截至2020年258 家“戴明獎”獲獎組織中海外組織共計59 家,占比23%;31 家“戴明大獎”獲獎組織中海外組織共計11 家,占比35%。但與歐洲質量獎(即EFQM 全球獎)有所不同的是,日本戴明獎主要獲獎組織在類型上相對單一,基本以生產型企業為主。
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起創于1987年,由當時時任美國商務部部長馬爾科姆·波多里奇(Malcolm Baldrige)提出并設立。不同于EFQM 全球獎和戴明獎,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不頒發給具體的產品或服務只頒發給組織,此外參評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的組織以美國本土組織為主。換而言之,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沒有個人獎。在獎項設置上,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每年至多頒發18 個獎項,涉及六個資格類別,分別是制造業、服務業、小微企業、教育機構(1999年設置)、醫療衛生(1999年設置)和非營利組織(2007年設置)。
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評估模型稱為“波多里奇卓越模型”,主要由戰略、領導、顧客、人力資源、運營、結果以及核心價值觀等7 個要素組成(最新框架參見圖3)。整個波多里奇獎評審過程一般歷時8 個月,具體評估流程涵蓋獨立和共識審核、現場審核、NIST和商務部終審、反饋報告五大環節。

圖3 美國波多里奇卓越模型
據官方統計顯示, 1988年——2020年期間,累積共有134 組織獲得美國波多里奇獎,其中制造業獲獎組織最多,占比23%(參見圖4)。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12年起,僅1 家制造業組織和1 家服務業組織獲得美國波多里奇獎。由此可判斷,美國波多里奇獎正逐漸向小微企業、教育機構、醫療衛生和非營利組織4 類組織傾斜。

圖4 美國波多里奇獎獲獎組織類型分布圖
“中國質量獎”是我國在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每兩年評選一次,設“中國質量獎”和“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爸袊|量獎”參評對象既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其中組織涵蓋制造業、服務業、工程建設行業生產經營組織,國防工業、武器研發制造維修設計單位,醫療機構,教育機構,一線班組(包括各領域QC小組)等多方面。中國質量獎(組織)的評價指標由4個一級指標、10 個二級指標和25 個三級指標構成,主要評估組織在質量、技術、品牌和效益等四方面的能力。除國家層面外,上海、深圳、廣東、浙江、北京等省市亦先后結合各自實際發展情況設立質量獎獎勵制度,其中上海是全國范圍內最早實施政府質量獎勵工作的城市,深圳是全國首創“市長質量獎”的城市。
為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高地,上海自2001年起設立上海市質量金獎,并于2008年增設上海市市長質量獎。目前上海市政府質量獎為年度獎,包括上海市市長質量獎和上海市質量金獎兩個類別,兩者具有梯度關系,均分“組織”和“個人”獎項,其中組織獎評審標準為國標GB/T 19580《卓越績效評價準則》、DB31/T 1009《小企業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和DB31/T 1153-2019《醫療機構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個人獎評審標準為地標DB 31/T 598《上海市政府質量獎個人評價準則》。
整個評審流程涵蓋資格審查、資料評審、現場評審、綜合評價等多個關鍵環節,其中質量金獎獲獎(組織)主要面向制造業、服務業、小企業及教育、醫療等其他組織進行評定。從獲獎情況看,2001年——2020年,上海市獲市長質量獎組織19 家、個人14 位,獲質量金獎組織177家、個人91 位(包括入圍和復評組織和個人)。
為找出國內外質量獎在具體設置上的異同點,基于上述研究基礎,開展全球三大質量獎與中國質量獎及上海市質量金獎的比對分析,具體對比情況詳見表3。

表3 國內外質量獎情況對比分析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而整個質量獎評審是通過卓越績評價來科學客觀地分析企業管理的成熟度,幫助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促使企業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通過對國外三大質量獎、中國質量獎及上海質量獎的基本情況進行梳理分析,發現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整個質量獎的評審流程均涵蓋“申報——資料評審——現場評審——頒獎典禮”等關鍵環節,而在評審對象、獲獎組織類型和海外組織可否參評等方面國內外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參見表3)。
通過對比分析,不難發現國外部分質量大獎的申報已向海外組織開放,同時參評組織的資格類別也趨向多元化,從起初聚焦制造業和服務業,逐步擴大到小微企業、醫療衛生、教育機構、政府部門和非營利組織。上海作為國際先進城市,是我國最早設立質量獎的城市,但目前在參評組織多元化和向海外組織開放方面處于進一步發展階段,可結合發展實際率先進行探索,為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