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璇 李嘉雨 肖 艷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在雙方貿易中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對此,我國學者都十分重視我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問題。楊逢珉(2016)通過構建中國對印度尼西亞農產品出口的CMS模型,認為結構效應明顯推動了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增長[1]。周昌仕(2017)對中國向泰國水產品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結構效應和競爭效應都發揮了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2]。楊月元(2019)考察了中國和越南農產品的貿易增長的影響因素發現,促進中越農產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均為市場需求引致效應[3]。
隨著中國橡膠加工行業的發展,中國市場對橡膠原材料的需求逐漸擴大。2019年中國自全球進口橡膠類產品153.71 億美元,東盟國家中的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四國出口中國的橡膠類產品合計占比高達50%,四國在中國橡膠類產品進口來源市場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的疫情席卷全球,在當前疫情肆虐下,國際市場的橡膠需求持續萎縮引起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主要產膠國的經濟面持續萎縮,嚴重影響到這些國家疫情后經濟的復蘇以及中國橡膠原材料的供應安全。
因此,研究中國與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四個主要產膠國家的橡膠貿易狀況,不僅能夠擴充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研究覆蓋面,也能對保障我國橡膠原材料資源的穩定供應提出意見建議,為促進疫情下的經濟復蘇大有裨益。

圖1 2019年中國橡膠產品的進口來源國及占比情況
1951年Tyszynski(1951)[4]首先提出CMS模型并用于分析國際貿易,后經Jepma(1986)[5]和Milana(1988)[6]等對模型進行修正和完善,CMS模型得到進一步發展。目前,CMS模型已經成為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貿易增長因素、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參照國內學者耿曄強(2008)[7]對CMS 改進的基礎上,構建擴展的CMS模型:

研究的數據來源于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采用的是橡膠產品按照HS4 位編碼分類后所得到的數據。研究時限劃分為三個階段:2008——2011年、2012——2015年和2016——2019年。主要原因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導致了初級原料的需求大幅度上漲;2016年前后,刺激計劃的實施接近尾聲,經濟面的各項指標趨于平緩或者下降,初級原材料的世界市場行情也出現了從上漲到下滑的階段。因此,以2008——2011年為基期,2012——2015年為第一期,2016——2019年為第二期,分別對后期與前期的中國和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橡膠產品貿易進行CMS 二階分解,共計兩個階段。
1.中國對四國橡膠產品出口
結構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結構效應在總效應的變化中起主要作用且與總效應的變化方向一致。兩階段中泰國市場的結構效應指數均大于50%,說明結構效應是帶動中國橡膠出口泰國市場的主要因素;越南的結構效應貢獻度由37.74%上漲至95.25%,結構效應成為中國對越南橡膠產品出口的決定性因素;兩階段間中國對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結構效應均由正轉負,說明中國出口橡膠產品未能滿足和適應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橡膠市場變化。從二階分解來看,二階增長效應是結構效應的主導因素,占結構效應的比重達70%以上,說明中國對四國橡膠產品出口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四國進口規模增加的變化引致的。二階產品結構效應所占比重均為正值,說明中國出口橡膠產品主要集中在四國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
競爭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兩階段中泰國和越南市場的競爭效應均為正,說明中國橡膠產品在泰國和越南市場的競爭力提高。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競爭效應由正轉負,說明中國橡膠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從二階分解來看,綜合競爭力效應均大于產品競爭力效應,并且變化方向與總效應相同。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綜合競爭效應力效應由正轉負,說明中國橡膠產品在這兩國市場的整體競爭力下降。
交叉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交叉效應均為正值,說明中國對四國出口橡膠產品匹配了其市場需求。從二階分解來看,凈交叉效應均為正值,說明中國橡膠產品出口既部分滿足了市場結構的變化,同時也部分滿足了進口規模的變化。動態交叉效應大部分為正值,少數國家的個別階段為負,但數值非常小,說明中國橡膠產品出口結構部分滿足了進口國進口結構的變化,但是也有部分未滿足的情況。
2.四國對中國橡膠產品出口
結構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結構效應的變化幅度最大,均呈現由正轉負的狀況,說明四國對中國橡膠市場的滿足程度下降,無法適應中國橡膠市場的結構調整。從二階分解來看,二階增長效應由正轉負,說明第一階段四國滿足了中國市場進口規模的變化,但第二階段未滿足。二階產品結構效應分化明顯,泰國的產品結構效應在兩個階段均為負值,說明泰國對中國市場結構的變化適應較慢,調整程度較低;馬來西亞的二階產品結構效應由正轉負,從適應度較高轉向適應度較低;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二階產品結構效應由負轉正,說明兩國基本適應了中國市場產品結構需求的變化。
競爭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兩階段泰國的競爭效應均為正值,越南由負轉正,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均為負值。說明,泰國的橡膠產品競爭力較強,越南的競爭力提升,其他兩國競爭力持續走低。從二階分解來看,泰國的綜合競爭力效應由正轉負,越南由正轉負,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均為負值,說明泰國的橡膠產品在中國的整體競爭力下降,越南大幅上升,其他兩國持續下降。泰國的產品競爭效應為正,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由正轉負,馬來西亞由負轉正,說明泰國特定的橡膠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特定產品競爭力下降,馬來西亞特定產品的競爭力略有上升。
交叉效應方面。從一階分解來看,交叉效應的貢獻度較小。數值分析說明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無法滿足中國特定產品的需求增加,而越南和馬來西亞較好地滿足了中國在特定產品需求上的增長。從二階分解來看,凈交叉效應和動態交叉效應的貢獻量均比較小,泰國由正轉負,說明泰國出口橡膠產品未適應中國市場的結構需求變動;越南均為負值,說明一直未適應中國市場需求變動;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由負轉正,說明漸漸部分適應了中國市場的需求變動。動態交叉效應表明,泰國橡膠產品的結構適應度增強,越南和馬來西亞出口橡膠產品基本滿足了中國市場的結構需求變化,印度尼西亞橡膠產品滿足中國市場結構需求的能力下降。

表1 中國對四國橡膠產品出口貢獻量和貢獻度的CMS 分解

表2 四國對中國橡膠產品出口貢獻量和貢獻度的CMS 分解
1.2008——2019年間,結構效應和競爭效應是中國對東盟四國橡膠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中國對四國橡膠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較敏感,結構調整能力較強。
2.主要由結構效應拉動了東盟四國對中國橡膠產品的出口。東盟四國對中國橡膠產品出口規模顯著較大;泰國橡膠產品的競爭效應明顯較強,尤其在初級橡膠原料產品上;四國對中國橡膠產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初級橡膠原料。但東盟四國對中國橡膠市場的需求結構變化較不敏感,結構調整能力較差。
1.在RCEP 簽訂以后,中國應不斷創新產品以滿足東盟國家建設的需求。鑒于中國對四國的出口橡膠產品的結構相對穩定,中國應繼續加強對東盟市場的橡膠產品的消費發現和消費引導,不斷為中國橡膠產品的出口廣泛開拓市場。
2.中國應繼續通過改善和增加橡膠原料的附加價值,擴大貿易利得。中國通過進口初級制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再出口,獲得較為豐富的貿易利得。因此,中國應持續提高增加制品附加值的方式,對橡膠產品進行深層次的技術開發,以鞏固自己在全球橡膠產業鏈中的優勢地位。
3.中國應將橡膠產品的加工生產前移到產業鏈的前端。不斷豐富與四國的橡膠產業合作交流,為中國抓住橡膠產業的產業鏈前端創造條件,從而保障中國獲取橡膠這種原材料的安全性;同時,促進我國橡膠產業走出國門,為橡膠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創造機會和條件。
4.東南亞四國應優化橡膠產品出口結構,創新出口產品種類。四國競爭力的降低將直接阻礙本國橡膠產品的可持續性出口,不能僅僅寄希望于中國橡膠需求的增長,而應對本國橡膠產品競爭力的持續性減弱給予足夠的重視。
5.東南亞四國應強化對中國橡膠市場的適應能力。東南亞四國應加強對中國橡膠市場的跟蹤和研判,提高對中國橡膠進口市場結構變化的感知敏感度,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以適應中國市場對進口橡膠制品的需求結構變化,從而不斷提高競爭力,持續擴大出口,提升其賴以生存的橡膠產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