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鄔美花,丁麗華
(上海市浦東新區老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上海 201302)
高尿酸血癥(hyperuricemia,HUA)是嘌呤代謝紊亂引起的代謝異常綜合征,目前認為HUA 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繼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之后的“第四高”。國際上將HUA 定義為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男性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超 過420μmol/L,女 性SUA>357μmol/L[1]。近年來HUA 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有研究顯示,20 世紀80 年代到20 世紀90 年代10 年間我國HUA 的患病率增加約10 倍[2]。Liu 等的Meta 分析顯示我國HUA 總體患病率為13.3%[3]。HUA 可導致多個靶器官損害,與痛風、慢性腎臟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關系密切[4]。為了解上海遠郊地區中老年人HUA 的患病率情況,并進一步分析HUA 的影響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社區人群干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隨機抽取2020 年7 月至2020 年9 月在我院參加50 以上中老年人體檢的人群,無重復體檢人群,剔除資料不完整數據后共收集體檢信息5112 份,其中男性2275 人,占44.5%,女性2837 人,占55.5%。
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醫務人員采取面對面詢問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并進行體格檢查。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并計算身體質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BMI=身高/體重2。體檢前要求禁食8-10h,由體檢中心實驗室專人統一測定。檢測內容包括血常規、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腹部B超。尿酸酶法測定尿酸濃度,要求體檢者抽血前一天正常嘌呤飲食。腎小球濾過率估計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用MDRD 簡化公式計算,eGFR=186×(血肌酐/88.4)-1.154× 年齡-0.203×0.742(女性)。B 超檢查由超聲醫生完成,B 超機的型號為阿樂卡。
HUA 的診斷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定義為男性SUA>420μmol/L,女性SUA>357μmol/[1]。脂肪肝診斷標準:肝內光點分布不均,前區回聲增強,后區回聲減低。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參照WHO(1999 年)標準: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臨床癥狀且隨機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 血糖≥11.1mmol/L,或既往有2 型糖尿病史。
使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若符合正態分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若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兩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Mann-Whitney U 檢驗),用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用例數(%)表示。男性和女性與各因素的關系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高尿酸血癥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所有檢驗都進行雙側檢驗,P<0.05 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老港鎮50 歲以上中老年人平均血尿酸為(309.29±94.56)μmol/L,其中男 性(346.70±93.41)μmol/L,女性(279.28±84.23)μmol/L。男性和女性的基線特征描述見表1,兩組收縮壓、舒張壓、白細胞計數、eGFR、LDL-C、HDL-C、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總膽固醇、血尿酸、合并高血壓、2 型糖尿病、脂肪肝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兩組年齡、BMI 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不同性別下人群基線的比較

表2 HUa 與非HUa 一般資料比較
HUA 與非HUA 兩組間性別、收縮壓、BMI、白細胞計數、LDL-C、HDL-C、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eGFR、尿素氮、合并高血壓、脂肪肝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兩組間舒張壓、合并糖尿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將單因素篩選出的年齡、性別、脂肪肝、高血壓、BMI、白細胞計數、eGFR、LDL-C、HDL-C、甘油三酯共10 個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性、肥胖、高血壓、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癥、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高白細胞計數、eGFR 降低是高尿酸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結果見表3。

表3 高尿酸血癥相關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尿酸是體內嘌呤代謝的終產物,主要通過腎臟排泄。高尿酸血癥與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目前尚不清楚血清尿酸水平與eGFR 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但是多項研究觀察到HUA 與eGFR 的降低有關[5-7]。本研究中觀察到eGFR 降低是HUA 的獨立影響因素之一。官志君等5 年的回顧性縱向隊列研究結果顯示,血尿酸與2 年內eGFR 下降30%的風險獨立相關[8]。正在進行的ASUCA 試驗的亞組分析顯示,在血脂異常的CKD 患者中,高尿酸血癥是CKD 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調整混雜因素后,觀察到24 個月后eGFR 變化與基線尿酸水平呈負相關[9]。
既往研究表明HUA 不僅導致痛風,還與與高血壓、高脂血癥、2 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紊亂密切相關[10-12]。有研究者觀察到這種關聯在高齡老人依然存在[13]。在本研究中發現高血壓、甘油三酯升高、LDL-C 升高、BMI 升高是HUA 的獨立危險因素。HUA 與肥胖關系密切,肥胖是HUA 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可能通過以下幾方面的機制引起血尿酸增加,肝臟合成尿酸增加,腎臟排泄尿酸減少,內脂素、瘦素、脂聯素等脂肪因子的內分泌作用。研究顯示在肥胖合并HUA 的人群中,減重是降低尿酸水平一種非常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尤其是對于男性肥胖患者和絕經后的女性肥胖患者[14]。LIU 等研究了HUA 在脂質代謝紊亂中的機制,發現尿酸通過LPCAT3 介導的p-STAT3 抑制和SREBP-1c 激活誘導脂質代謝紊亂,LPCAT3 可能是連接高尿酸血癥和脂質代謝紊亂的關鍵調節因子[15]。
尿酸不僅是作為嘌呤代謝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有類似細胞因子的促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LIU 等的一項社區研究發現白細胞計數與HUA 呈正相關,并且這種關聯與CKD的常規危險因素無關[16]。在本研究的Logistic 回歸分析中發現白細胞計數是HUA 的獨立危險因素。CHEN 等的研究發現白細胞計數與高尿酸血癥患者的冠心病風險相關。白細胞計數是一種易于獲取的生物標志物,可能預測中老年人群的冠心病風險[17]。
本研究中HUA 組患者的脂肪肝發生率明顯升高,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脂肪肝是HUA 的獨立危險因素。趙雪誠等對99963 名體檢人員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調整了年齡、性別、高血壓、2 型糖尿病、肝功能、血脂等混雜因素后,高尿酸血癥與脂肪肝患病風險成獨立正相關[18]。關于高尿酸血癥和脂肪肝發生的時間先后關系目前尚存在爭議,等從北京招募了11585 名參與者,對HUA 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分析,利用多重邏輯回歸分析顯示基線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高尿酸血癥發生率無關,而交叉滯后的小組分析表明,基線SUA 對隨訪肝脂肪變性的標準回歸系數,顯著大于從基線肝脂肪變性對隨訪肝硬化的標準化回歸系數,表明從基線SUA 到隨訪的肝脂肪變性有單向關系,提示高尿酸血癥可能先于非酒精性脂肪肝[19]。
綜上所述,老年人高尿酸血癥患病率較高,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高尿酸血癥與慢性腎臟病、代謝紊亂、炎癥反應關系密切。男性、肥胖、高血壓、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癥、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癥、高白細胞計數、eGFR 降低是高尿酸血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以上高尿酸血癥的高危因素應及早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