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勝俠
(廣東省連州市中醫院,廣東 連州 513400)
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示,卒中已成為國民第一位死因。而在治療后的部分患者,都殘留不同程度的神經、運動等相關的障礙[1]。因此在疾病的急性期后,在保障患者的安全前提下,后期的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在治療中,以康復訓練為主[2]。在目前的相關報道中指出[3-4],我國傳統醫學針對腦卒中后遺癥的治療,有著不俗的效果,尤其是針灸這一特色的治療手段。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腦卒中后遺癥診斷;知情同意可配合康復。排除標準:既往肢體功能障礙;存在嚴重認知、智力、溝通障礙者。將(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腦卒中后遺癥患者42例,分組每組各21例,其中21例以常規康復訓練為治療手段為對照組,男13例,女8例,年齡44-83歲,平均(66.3±4.2)歲。而另21例則以針灸聯合康復訓練為研究組,男14例,女7例,年齡42-82歲,平均(65.6±4.4)歲。
對照組:運動功能、語言及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每項日1次,每次各30min,以患者耐受為宜。研究組結合針灸治療:主穴以涌泉、豐隆、陽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內關、百會等,針刺深度根據穴位特點和患者皮膚脂肪層厚度而定,留針30min,每日一次;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及時調整主穴。配穴中肢體活動不靈則針刺不靈側肢體手三里、委中等,言語不利則配合地倉、頰車等。兩組療程均為2個月。
治療療效:以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NIHSS與日常生活評定Barthel評分判斷,前減少≥80%,后增加≥50%治愈;前減少60%-80%,后增加30%-49%為顯效;前減少20%-59%,后增加15%-29%為有效;除外為無效。總有效=總數-無效。運動功能以簡式Fugl-Meyer評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越高說明越好。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100)從6個領域,評價患者的感知或體會:1分消極,5分積極,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P<0.05)有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n,(%)]
治療后上、下肢Fugl-Meyer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P<0.05)有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n=2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n=21,)
治療前的WHOQOL -100評分,差異(P>0.05)無意義。治療后WHOQOL -100各項評分較治療前提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P<0.05)有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 -100評分(n=2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 -100評分(n=25,)
腦卒中,發病急和進展快,又稱腦血管意外,中醫的稱呼則較西醫有所不同,而又將其稱之為中風。中風后遺癥為多數的中風患者常常遺留的相關的問題,也是存在著明顯的各個功能的障礙,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上述情況被統一稱之為中風后遺癥,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其中,運動功能障礙發生率最高,也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的一種后遺癥的存在情況。因除了對患者的基礎治療之外,還應該注重對此改善患者的相關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而最終可以達到幫助盡早回歸家庭與社會的目的,而獲得提高生活質量的結果。持續刺激可加強中樞神經系統中的中樞和突觸間的關聯。而康復訓練是最基礎方法,如果能采取某一種干預的手段,后使患者根據制定的方針方案,最終獲得反復的進行科學訓練,在長期的堅持下,可以將正確的運動功能信息輸入到患者的中樞系統種去,進而促進大腦與神經元細胞功能重建,其可以降低痙攣拮抗肌肉的張力,長期開展后促使運動協調性定型,幫助神經及運動功能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獲得逐步的恢復[5-6]。在中國,針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調和陰陽,調和氣血,扶正怯邪,疏通經絡的功能,疏經活絡,滑利肌腱關節,有獨特優勢[7-8]。尤其是對于患者尤其是卒中的患者而言,對于其的腦及各臟腑功能的調節的結果,最終達到對患肢的康復,則有直接的作用[9-10]。兩種方式在綜合作用下神經功能恢復、防止肌肉萎縮及肢體畸形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1-12]。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上、下肢Fugl-Meyer評分、WHOQOL -100高于治療前,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筆者認為,長期大量的運動,可能誘發出現相反的作用,主要是可能誘發導致患者出現對運動無法耐受的情況發生,也是患者中斷康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康復指導中,還應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拉進距離,提升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后遺癥康復中,以針灸聯合訓練,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運動功能,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