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燁
(南京紅十字醫院超聲科,江蘇 南京 210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婦科常見的臨床良性腫瘤,主要癥狀包括月經量增多、經期紊亂、經期延長、腹部包塊以及繼發性貧血等[1]。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子宮肌瘤常好發于育齡期婦女,發病率高達20%~30%,呈逐年上升趨勢[2,3]。子宮腺肌病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的婦科疾病,患者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月經過多、痛經[4]。子宮腺肌病系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異位在子宮肌層,從而引起肌纖維和結締組織增生,導致彌漫或局限分布于子宮[5]。目前臨床對二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及常規超聲影像學診斷結果,由于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在超聲圖像方面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因此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子宮肌瘤和子宮腺肌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選擇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我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30例作為A 組,年齡為30-55歲,平均(39.6±5.2)歲,A組共有瘤體38個,其中黏膜下肌瘤5個,漿膜下肌瘤14個,肌壁間肌瘤19個。另選取同期收治的子宮腺肌病患者15例為B組,年齡30-55歲,平均(40.2±5.4)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痛經史和月經紊亂。
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未絕經,有孕產史;③入組前均未服用過激素類藥物或避孕藥。
排除標準:①有或合并全身性感染者;②有惡性腫瘤史。
彩色超聲診斷儀采用西門子(ACUSON X300PE)探頭,在腹部和陰道檢查中分別設置探頭頻率為2.5-5MHz和5-7.5MHz。在檢查過程中囑患者取仰臥位,飲水充盈膀胱后,對患者下腹部開展縱切面、橫切面以及斜切面多角度的掃查,仔細觀察盆腔情況、子宮大小、形態以及回聲情況,詳細記錄觀察結果[6]。然后囑患者膀胱完全排空,將儀器探頭貼近宮頸口處,對患者進行經陰道超聲檢查,詳細觀察子宮、卵巢以及宮旁組織情況,詳細記錄觀察結果[7]。
觀察兩組的彩色超聲聲像圖表現及子宮動脈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和血流量(BFV)。
30例子宮肌瘤患者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子宮增大,其中均勻增大10例。低回聲23例,等回聲5例,高回聲2例,以低回聲為主。包塊邊界清晰26例。內膜線向后偏移5例,向前偏移4例,非同向偏移1例。27例與病理相符,1例伴腺肌癥,1例伴腺肌瘤,1例伴巧克力囊腫。CDFI示:包塊內顯示星狀或條狀血流信號13例。15例子宮腺肌病患者超聲聲像圖主要表現:患者的子宮輕度彌漫性增大,14例子宮邊界不清晰,光點粗大,低回聲13例,高回聲2例,以高回聲為主。內膜線偏移向前偏移11例,非同向偏移2例。14例與病理相符,1例伴腺肌瘤。CDFI 示:病灶區內血流少,見稀疏的短條狀血流。局限性病灶周圍未見環狀或半環狀血流信號環繞。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的超聲診斷與病理比較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的超聲診斷與病理比較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比較見表2,A 組的 RI 顯著低于 B 組,但PI及 BFV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病的子宮動脈流參數比較
子宮肌瘤主要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形成的實質性腫塊,內含少許纖維組織,邊界光滑,周邊有假包膜,假包膜與肌瘤間有疏松的結締組織[8]。子宮腺肌病主要是由于子宮肌層中存在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伴有不同程度肌層平滑肌細胞肥大和增生,最終形成局限性或彌散性的病變[9]。兩種疾病超聲圖像診斷陽性率較高,其在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及病變部位血流阻力指數方面更具有明顯差異,鑒別診斷率高。彩色超聲技術操作便捷,具有直觀性,可直觀顯示患者病灶組織病變位置及內部回聲、病變組織邊界及血流信息、病灶組織體積,通過測得患者病灶組織的RI和PI對性質進行準確判斷[10]。子宮肌瘤在超聲圖像中可見單發或多發,多發者可見宮體失常,病灶可見于子宮任何部位,可見結節狀或漩渦狀雜亂回聲,伴后方回聲衰減,可能伴隨高回聲,病灶體以及周邊組織邊界較為清晰。子宮腺肌病超聲診斷圖像中表現為子宮彌漫性球形增大,呈不均勻的高回聲,且病灶體積周邊組織血流信號較少。子宮腺肌病患者由于子宮內膜增生導致周圍血管受到壓迫,子宮壁可出現出血現象,致血流阻力指數升高[11-13]。兩種疾病采用超聲診斷均可直觀顯示瘤體及病灶特征,且清晰反映出病灶部位及周邊組織血流動力學變化,其血流參數對于二者鑒別診斷具有較明顯意義[14]。這充分表明了在臨床可以基于彩色多普勒影像學特征對子宮肌瘤以及子宮腺肌病患者分別進行有效診斷及兩者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