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華,李會,江楊帆
(遷安市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064400)
粘連性腸梗阻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普外科急腹癥,既往腹部手術史被認為是引起該病發生發展的常見病因,且絞窄為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通過早期采取可靠的方法診斷及明確粘連性腸梗阻是否發生絞窄,能夠后續選擇合適的臨床診治方案可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1]。在當前的臨床工作中,CT等影像學技術在早期診斷粘連性腸梗阻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效果,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MSCT診斷方法具有著掃描速度較快、薄層及容積掃描不會對患者造成不必要創傷等特點,獲得了更加廣泛的應用[2]。同時MSCT多平面重建相比于傳統CT而言明顯彌補了立體感缺失不足的特點,極大程度提高了CT診斷準確率?,F我院為了獲得更好的診斷效果,對MSCT對粘連性腸梗阻絞窄的診斷價值進行探討,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粘連性腸梗阻9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23~69歲,平均(42.15±4.11)歲,均在我院行病理檢查后確診,臨床上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脹、排氣排便停止等臨床癥狀,其中合并4例高熱、7例合并腹部壓痛感、10例血常規檢查結果異常,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之情前同意書,按照是否出現腸梗阻絞窄分為絞窄組(n=49)及絞窄組(n=41)。
全部患者均接受了MSCT多平面重建診斷,首先進行單獨MSCT診斷:指導患者空腹4~6h,使用西門子多排螺旋CT完成對患者的CT平掃及增強檢查[3]。在檢查前,幫助患者擺放平臥位,在完成平掃之后進行CT增強掃描。操作前需要從患者的前臂肘靜脈團注入80~100mL的優維顯,注射速度為3mL/s,在注射完碘對比劑后再開始掃描。掃描的參數設置如下:層距3mm,層厚3mm,窗位40Hu,窗寬350Hu,在掃描之后將獲得的圖像傳輸至處理中心[4]。在單獨MSCT診斷獲得的圖像基礎上實施MSCT多平面重建診斷,按照1.0mm薄層重建,指派2名操作經驗豐富的高年資影像科醫師完成對圖像的進一步處理,由此找到最佳的顯示層面及方位,從而完成多方位及多面的平面重組。
將診斷所獲得的原始圖像上傳至SimensSyngo via工作站對其進行后期處理,主要處理圖像的方法包括了MIP、MPR及VR等,由影像科醫師進行獨立閱片時,若出現分歧,則需要由第3名影像科醫生參與討論并獲得一致結果。MSCT診斷內容包括為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是否發生絞窄,觀察的主要征相包括了以下幾點:腸壁強化程度明顯降低,彌漫性腸系膜水中以及血管增粗,腹腔積液、腸壁積氣或腸系膜靜脈積氣、腸道擴張積氣或者積液、大量氣體以及積液存在于腹腔內等被認為是粘連性腸梗阻絞窄的標準[5]。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統計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患者共90例,行病理檢查可將其分為粘連性腸梗阻絞窄患者及粘連性腸梗阻非絞窄患者分別為49例及41例,其中MSCT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絞窄的敏感度為95.92%(47/49),特異度 為100.00%(41/41),準確率 為97.78%(88/90)。
粘連性腸梗阻梗阻者與非梗阻者相比在MSCT診斷時出現的糞石、腹腔積液、腸壁積氣或腸系膜靜脈積氣、腸道擴張征相所占比例無明顯差異(P>0.05)。粘連性腸梗阻梗阻者與非梗阻者相比相比在MSCT診斷時出現的腸壁強化強度減低、彌漫性腸系膜水中及血管增粗、腸系膜積液、腸壁增厚、C/U型腸襻征相所占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腸梗阻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腸梗阻性疾病,誘發因素較多,包括了腫瘤、腸扭轉、腸黏連以及腸套疊等多種疾病,臨床癥狀及體征較為復雜,在發病期間非常容易隨著病情的加重而引起腸穿孔、腹膜炎、休克以及全身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影響[6]。
目前針對腸梗阻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仍以腹部平片為主,也可使用消化道碘水造影而獲得較為可靠的診斷結果,且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過這兩種檢查診斷方法并不能直接的顯示出腸壁及腸管外的情況,因此,在確定梗阻的具體部位以及誘發原因上缺少準確性[7]。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各類疾病的早期臨床診斷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CT掃描更加受到了臨床工作者的認可,原因是該診斷方法的掃描速度普遍較快,同時還具有著薄層、時間-空間分辨率較高、無明顯創傷等諸多優勢。不過經過大量的臨床經驗證實發現,普通的單排及雙排的CT診斷疾病時盡管能夠完成螺旋容積掃描,但周圍重建所能夠獲得的最小厚度也較大,所呈現出的疊加圖像邊緣非常容易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狀影,這就容易對最終檢查診斷結果造成不小的影響。另外,此種診診斷方法的局限性也可表現在常規軸向圖像上,由于僅能夠顯示出病灶、血管、病灶以及其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同樣存在著漏診的風險。而MSCT多平面重建作為一種效果更加突出的三維重建技術,其應用優勢在于該診斷方法通過利用容積掃描所得到的圖像數據能夠對任意位置曲線上獲得的圖像進行重組及進一步的處理,同時還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對所需要的圖像層次、投射角度等進行調整,以此有效的減少對背景造成的不必要干擾,減少周圍血管重疊的發生,從根本上提高早期各類疾病的診斷率[8]。

表1 MSCT診斷粘連性腸梗阻是否發生狹窄的征相特點對比[例(%)]
現我院為了獲得更好的診斷結果,將MSCT應用于粘連性腸梗阻絞窄患者當中,結果顯示,MSCT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絞窄的敏感度為95.92%(47/49),特異度為100.00%(41/41),準確率為97.78%(88/90),且粘連性腸梗阻梗阻者與非梗阻者相比相比在MSCT診斷時出現的腸壁強化強度減低、彌漫性腸系膜水中及血管增粗、腸系膜積液、腸壁增厚、C/U型腸襻征相所占比例較高,證實MSCT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絞窄可獲得更好的效果,原因是粘連性腸梗阻絞窄主要因腸扭轉以及閉襻為主要的病理表現,在發生梗阻之后,遠端腸管開始出現明顯的塌陷,此時則能夠與擴張的閉襻腸管形成較為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可觀察到相應的腸系膜血管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扭轉,從而出現了典型的閉襻腸壁增厚、C/U型腸襻征等影像學特征,而通過MSCT診斷則可獲得可靠的結果。
綜上所述,MSCT診斷粘連性腸梗阻絞窄具有著較高的價值。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以更好的探討MSCT的診斷優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