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華,朱雨晴
(1.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汾湖院區,江蘇 蘇州 215211;2.揚州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據調查資料證實,幽門螺桿菌感染被認為是誘發并加重胃癌發生及發展的最重要因素,而我國又被認為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發國家及地區,被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所重視[1]。有報道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結直腸腺瘤的發病率同樣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未能得到足夠的研究予以直接的證實[2]。因此,通過判斷幽門螺桿菌與結直腸腺瘤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至關重要[3]。現本文就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結直腸腺瘤發生的臨床相關性進行探討,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接受胃腸鏡檢查的疑似結直腸腫瘤患者1165例臨床資料,全部患者均接受了病理檢查檢查,最終分為增生性息肉組(n=20)與腺瘤性息肉組(n=1143),另選擇同時期收治的接受胃腸鏡檢查的正常體檢人群作為對照組(n=30)。納入標準:在進入研究之前均未接受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治療;近期1個月未接受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相關方法的治療;在接受腸鏡檢查時存在明顯胃腸道癥狀者;全部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存在炎癥性腸病病史者;無法長期接受治療者;合并家族性腺瘤病、神經膠質瘤-息肉綜合征、其他部位腫瘤疾病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全部患者均按照規范的試驗步驟接受了碳14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尿素[14C]呼氣試驗藥盒,購買自深圳市中核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1),操作方法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進行:患者在證實測試之前,需要保持晨間空腹或連續禁食2h,將底氣袋蓋帽取下之后,指導患者將氣體徐徐吹入到底氣袋內,當氣體充滿之后,蓋緊蓋帽[4]。隨后為患者口服1粒尿素碳膠囊,服用溫水80~100mL,待其靜坐30min之后,將樣氣袋蓋帽取下,隨后將氣體緩慢地吹入到樣氣袋內,當氣充滿之后,再將樣氣袋蓋帽蓋緊,最后連接到測試儀檢測。統計與對比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率,同時對比不同性別、年齡、腫瘤病變部位、數目、最大直徑、病理分型分組下結直腸腺瘤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情況。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作為有統計學意義。
增生性息肉組、腺瘤性息肉組的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率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發生率對比
不同性別、年齡、病變部位、數目、最大直徑分組下結直腸腺瘤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陽性感染率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亞組下結直腸腺瘤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率對比[例(%)]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加之誘發因素隨之增多,結直腸腺瘤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了逐年生長的趨勢,且發病年齡也不斷降低,開始成為了各個年齡層需要重視的一類常見腫瘤性疾病[5]。鑒于結腸腺瘤的發病率及生長趨勢,認為結腸腺瘤的發生發展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較為常見的因素包括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生活方式等,不過具體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尚未研究清楚[6]。
幽門螺桿菌本身作為一種螺旋形態的且具有突出微厭氧性的革蘭陰性菌,以人體的胃幽門部位作為主要生長繁殖部位,在正常情況下,可適應胃液等酸性環境,其具體作用機制在于,幽門螺桿菌可憑借其自身具有毒素及相應的毒性作用酶,以對黏膜上皮產生較強的誘導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從而引起炎癥反應以對消化道黏膜造成損傷而引起不同的疾病[7-8]。最近的某些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可能與結直腸腺瘤的生長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不過在絕大多數的研究中,僅依賴著較小的樣本量進行分析,同時也由于存在著偏癱等其他因素,尚未獲得定論[9]。有研究報道曾指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者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肺炎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結直腸瘤的發生風險,不過仍然未能獲得一個準確且明確的因果關系[10]。與此同時,在當前的研究當中,尚未有足夠的研究能夠確定結腸腫瘤的發生風險、組織病變的嚴重程度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臨床報道顯示,結直腸腺瘤存在著潛在的病變可能,需要長期予以監測,若對此類患者實施腸鏡檢查則需要提前做好腸道的準備,準備的時間也較長,同時也有部分患者在接受腸鏡檢查時,無法耐受,操作依從性也較差,無法在之后的研究中獲得廣泛的應用[11]。相對而言,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不僅操作起來較為簡便,患者依從性也較好,非常容易被接受并認可。因此,通過對幽門螺旋桿菌與結直腸腺瘤發生發展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及分析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在本次研究當中,我院則就接受胃腸鏡檢查疑似結直腸腫瘤患者1163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了病理檢查檢查,分為最終分為增生性息肉組與腺瘤性息肉組,在對兩組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進行觀察時可見,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率在增生性息肉組與腺瘤性息肉組中未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據既往報道指出[12],在機體感染幽門螺桿菌之后,能夠上調體內的環氧合酶2及促胃液素的表達水平,當二者的表達水平升高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結直腸腫瘤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對腫瘤細胞的生長產生了較強的促進作用。同時環氧合酶2表達水平增高之后,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原癌基因的表達產生較強的促進作用,激活并增強了腫瘤血管的新生,減少甚至阻止了腫瘤細胞的凋亡[13]。因此,可以認為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結直腸腫瘤的發生風險也有所提升,但在本次研究中并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樣本收集有關。另外,在對不同亞組下結直腸腺瘤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率進行對比時,發現不同性別、年齡、病變部位、數目、最大直徑下結直腸腺瘤患者中幽門螺桿菌的陽性感染率均無明顯差異,結果說明當前研究仍然無法證實各項腫瘤參數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結直腸腫瘤的關系。
綜上所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結直腸腫瘤的發生無明顯相關性,且性別、年齡、病變部位、數目、最大直徑等因素與結直腸腺瘤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無明顯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結合更多的腫瘤參數進行探討,以進一步深入的分析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結直腸腫瘤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