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林,蔣琪琪,王珍
(重慶三博長安醫院檢驗科,重慶 400023)
骨髓增殖性腫瘤(MPN)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屬于克隆性造血干細胞紊亂性疾病的一種,以骨髓細胞連續增殖為主要特點,包括早期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真性紅細胞增多癥(PV)、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ET)等疾病類型,若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隨著疾病進展,可引起骨髓衰竭或急性白血病,進而提高病死率[1]。在以上3種MPN疾病中,臨床初次診斷時患者血常規通常表現為巨核細胞系統增殖、紅細胞系統增殖或粒細胞系統增殖等情況,患者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白細胞和血小板均可出現不同程度升高[2]。目前,臨床多采取骨髓活檢分析方法對MPN進行鑒別診斷,但易受到其他因素影響,進而降低診斷準確性。本次選取90例MPN患者,研究3種MPN鑒別診斷中巨核細胞胞核形態的應用價值,報道見下。
選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MPN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為首次入院;(2)經臨床確診為MPN;(3)骨髓取材質量均合格;(4)具有完整臨床資料;(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中途退出者;(5)合并惡性腫瘤者?;仡櫺苑治龌颊吲R床資料,入組病例中,男51例,女39例;其中早期PMF患者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50-78歲;ET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齡34-80歲;PV患者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齡43-65歲。
對患者骨髓涂片均應用瑞姬染色,選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于標準范圍內(1.5cm×3.0cm)使用低倍鏡定位巨核細胞;于油鏡下對各型巨核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對3種MPN中各型巨核細胞胞核的占比進行觀察,并得出各類疾病中各型形態的臨界百分比,大于臨界百分比為陽性,對各組陽性預測值、診斷效率、特異性及敏感度進行計算,以診斷效率為依據,對優勢核型和各疾病組相關性進行判斷。
數據經SPSS 19.0軟件分析,計量、計數資料分別經t、χ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巨核細胞胞核形態分為3種類型,包括高分葉型、核固縮型及低分葉型巨核細胞。與早期PMF組、PV組比較,ET組高分葉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與ET組、早期PMF組比較,PV組低分葉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與ET組、PV組比較,早期PMF組核固縮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三組各型巨核細胞胞核所占百分比比較(,%)

表1 三組各型巨核細胞胞核所占百分比比較(,%)
注:與PV組比較,*P<0.05;與ET組比較,#P<0.05;與早期PMF組比較,△P<0.05
ET組中高分葉型巨核細胞、PV組中低分葉型巨核細胞及早期PMF組中核固縮型巨核細胞的臨界百分比分別為21.8%(32.12%-9.34%)、24.9%(30.84%-5.97%)和16.2%(18.62%-2.38%)。
ET組中高分葉型巨核細胞、PV組中低分葉型巨核細胞及早期PMF組中核固縮型巨核細胞的陽性預測值分別為95.2%、85.4%和96.3%。PV組>臨界百分比24.9%為陽性,ET組>臨界百分比21.8%為陽性,早期PMF組>臨界百分比16.2%為陽性。ET中高分葉型巨核細胞占比>21.8%時、PV中低分葉型巨核細胞占比>24.9%時及早期PMF中核固縮型巨核細胞占比>16.2%時,診斷效率分別為90.1%、87.9%和97.2%,見表2。

表2 三組診斷效能比較
MPN具有較高發病率,包括ET、早期PMF和PV等疾病,其中ET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以血栓形成、出血傾向等為主要表現,研究發現,在ET患者外周血指標檢測中,相較于普通人群,其血小板呈明顯升高趨勢,可持續增多>450×109/L,且患者骨髓巨核細胞出現過度增生情況,巨核細胞對于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敏感性更高[3-5]。通常情況下,當血小板增多時,TPO可保持正常范圍,血漿TPO水平也可出現增高情況,而在該種情況發生時,常提示著TPO受體出現下調或血小板/巨核細胞表達存在缺陷等,以損傷TPO結合及清除[6-7]。在結合出現缺損情況下,巨核細胞仍然能夠對TPO反應表現出較高敏感性,進而導致血小板合成過多,同時引起巨核細胞過度增殖。ET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躍程度維持在正常狀態,而巨核細胞呈現出分散分布情況,而高分葉型巨核細胞過度增殖[8]。對于早期PMF患者來說,其巨核細胞大小存在著較大差異,核與胞質比出現失常情況,易出現核固縮型巨核細胞,或呈現出不規則折疊情況的核,以巨核系增生及粒系增生為主,骨髓增生過度,未見或僅可見少量髓外造血或結締組織沉積,患者發病初期,骨髓呈現出極度增生趨勢,巨核細胞大小具有較大差異,并成簇分布[9]。臨床研究發現,早期PMF與ET在臨床表現上存在著較大相似之處,且實驗室檢查相近,極易出現混淆情況[10]。PV與ET類似,也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以粒細胞、巨核細胞和紅細胞增生為主要表現,臨床癥狀多為出血和血栓形成,臨床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即紅細胞增多期及增多后期,后者多表現為肝脾腫大、髓外造血等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骨髓纖維化癥狀。臨床診斷PV的主要標準包括:(1)IAK2發生突變;(2)男性患者HCT>49%,女性>48%;或男性HGB>165g/L,女性HGB>160g/L;(3)骨髓活檢發現,三系具有高增殖的巨核細胞[11-12]。而診斷次要標準為,患者血清EPO水平<正產范圍。PV臨床確診需符合3個主要標準,或符合第2、第3主要標準和次要標準。在年齡發生調整后,骨髓增生活躍程度表現為輕度活躍或中度活躍,巨核細胞大小存在一定差異,成熟情況處于正常狀態[13]。在JAK2基因V617F突變定量檢測顯示陽性,且HCT>49%、HGB>165g/L時,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的PV診斷標準,若符合3條主要標準,患者就可被確診為PV。血小板(PLT)≥450×109/L時,可達到ET數量要求,但以WHO所規定ET診斷標準,少數患者可同時具有ET特征,但臨床診斷ET時,要求不可符合PV診斷標準,由此,臨床對于ET和PV的鑒別診斷難度較大[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早期PMF組、PV組比較,ET組高分葉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與ET組、早期PMF組比較,PV組低分葉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與ET組、PV組比較,早期PMF組核固縮型巨核細胞檢出率更高;ET中高分葉型巨核細胞占比>21.8%時、PV中低分葉型巨核細胞占比>24.9%時及早期PMF中核固縮型巨核細胞占比>16.2%時,診斷效率分別為90.1%、87.9%和97.2%,提示ET、早期PMF及PV患者,均可表現為三系增生,且均可出現三種巨核細胞胞核,應用巨核細胞胞核形態對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具有較高準確度。究其原因,PV與低分葉型巨核細胞、ET與高分葉型巨核細胞、早期PFM與核固縮型巨核細胞,均具有直接相關性,可將巨核細胞胞核形態作為診斷不同MPN疾病的輔助指標。
綜上所述,不同MPN鑒別診斷中應用巨核細胞胞核形態,可有效提高診斷效率,且具有操作簡單、結果直觀等優勢,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