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向鋒,段燕東,王碧昊
(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影像科,山西 大同 037006)
肝外膽結石主要包含肝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以及膽囊管結石,其中肝總管結石的發病率最高[1-2]。該病具有較多的誘發因素,如但內壓力過高、膽汁因多種原因并發感染以及膽道梗阻等多種因素[3]。患者發生疾病后,會有發燒、寒戰以及膽絞痛等多種癥狀,會給患者造成明顯的生理不適癥狀,并且會對其正常生存質量形成不良影響[4]。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壓力持續升高,肝外膽結石發病率持續升高,并成為肝膽科常見疾病。從疾病特點可以看出,疾病發生后,人體肝膽功能會有異常變化發生,需在第一時間進行有效治療。而有效治療的基礎是準確診斷,準確、全面、有效的診斷結果可輔助臨床制定符合患者實際情況的治療方案,可提升疾病治療針對性[5]。隨著臨床醫療水平的逐步提升,影像學技術逐步完善、成熟,應用價值逐步提升,疾病診斷準確率逐步提高。核磁胰膽管成像、腹部CT是臨床常用的肝外膽結石診斷方法,但兩種診斷方法的應用價值存在明顯差異。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對比核磁胰膽管成像、腹部CT的臨床診斷價值,詳見下文。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抽取本院收治的166例肝外膽結石患者為臨床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有91例、女性有75例;年齡最大值、最小值分別是59歲、25歲,平均年齡(42.41±11.98)歲。納入標準:(1)患者均為成年人;(2)結合患者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超聲檢出結果,初步診斷為肝外膽結石;(3)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全面;(4)患者具備正常溝通能力,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語言交流障礙患者;(2)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3)合并肝膽惡性腫瘤患者;(4)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是造血系統疾病患者。
核磁胰膽管成像:指導患者檢查前一天晚上8點以后不要進食,次日清晨前往科室完成掃描診斷,保證掃描前已經空腹4h以上。本次研究所用儀器是美國GE公司生產的HDxt1.5T磁共振儀,分別實施橫斷面掃描與冠狀位掃描,掃描時指導患者屏氣,采用相關序列進行掃描,掃描序列以及序列參數如下,SE T1 WI(重復時間200ms,回波時間2.4ms)、FSE T2WI(重復時間4500ms,回波時間96ms)、FLAIR(重復時間8000ms,回波時間94ms)。
腹部CT:指導患者檢查前一天晚上開始禁食,維持8h及以上的空腹狀態,一天飲水量控制在250mL-500mL,輔助患者給予1.5mg/kg對比劑進行靜脈滴注。本次研究所用儀器是西門子公司生產的DEFINITION AS64排128層CT機,指導患者仰臥或是平臥,采用動態容積灌注與成像,然后為患者提供頭足方向常規掃描或是增強掃描,然后掃描患者的肝臟下緣-肝臟膈頂區域。檢查全過程,必須結合患者病情以及實際檢查情況,適當調整CT機參數。正常情況下,層厚是6mm-8mm,層距是5mm-10mm,螺距控制在1.5。重點掃描患者的疾病發生部位,完成掃描工作,將獲取的圖像數據傳送到后方工作站進行處理,獲取影像學圖像輔助診斷。
(1)不同類型肝外膽結石(原發性與繼發性)的診出率;
(2)不同結石直徑肝外膽結石(結石直徑大于9cm、結石直徑小于等于9cm)的診出率;
(3)不同檢查方法的靈敏度、準確性、漏診率、陽性預測值。
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數據包中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應用(n/%)和()表示,組間差異通過χ2和t檢驗,在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66例患者中有原發性肝外膽結石與繼發性肝外膽結石103例、63例;腹部CT診出原發性肝外膽結石與繼發性肝外膽結石83例、54例,共診出137例;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診出原發性肝外膽結石與繼發性肝外膽結石98例、60例,共診出158例;兩種檢查方案的疾病檢出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案的疾病檢出率比較(n/%)
166例患者中結石直徑大于9cm患者有48例、結石直徑小于等于9cm患者有118例;腹部CT診出結石直徑大于9cm與結石直徑小于等于9cm患者39例、98例;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診出結石直徑大于9cm與結石直徑小于等于9cm患者47例、111例;兩種檢查方案的結石直徑不同肝膽外結石患者檢出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結石直徑不同肝膽外結石檢出情況比較(n/%)
腹部CT檢查的靈敏度、準確性、漏診率、陽性預測值分別是82.53%、82.53%、17.47%、100.00%;核磁胰膽管成像檢查的靈敏度、準確性、漏診率、陽性預測值分別是95.18%、95.18%、4.82%、100.00%;兩種檢查方法的靈敏度、準確性、漏診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表4。

表3 腹部CT與金標準診斷對比

表4 核磁胰膽管成像與金標準診斷對比
肝外膽結石是一種發病率偏高的膽道結石,也是臨床常見病。臨床研究[6]明確指出,隨著人們年齡的持續增長,人們發生肝外膽結石的概率越高。從臨床檢查可以看出,多數患者均有高熱、腹部絞痛以及黃疸癥狀存在[7]。疾病有較高概率誘發感染,增加胰腺炎、肝膿腫以及膽管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促使病情進一步發展,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不僅和病情嚴重程度存在直接關系,還和疾病診斷準確率、疾病影像學圖像質量存在直接關系[8]。但因為人體肝外膽結石有膽紅素存在,經人體膽囊排出后,膽結石的疾病表現以混合型為主,所以存在疾病表現和臨床癥狀不契合現象,最終影響疾病診斷準確性與有效性,妨礙臨床在第一時間采用有效治療方案,影響疾病治療效果。
腹部CT檢查是臨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也是比較傳統、在臨床應用實踐比較長的一種檢查方法。腹部CT檢查具有較全面的檢查功能,在腹部疾病診斷中應用,可獲得相對理想的診斷結果,尤其是腹腔器官、肝臟疾病中,如腹腔穿孔、肝臟感染、腹腔積液以及肝膽結石等疾病[9]。但為了進一步提升檢查準確性與圖像質量,患者需要禁食、控制飲水量,還需給予碘水溶劑口服,才能獲得最佳效果,更清晰的呈現患者的肝膽狀態,輔助臨床明確疾病類型與病情嚴重程度。核磁胰膽管成像也是臨床現今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影像學診斷方法,也是一種非介入性診斷方法,具有無需使用對比劑、操作簡單便捷等多種優勢,所以在臨床廣泛應用[10]。
膽囊結石因為多種原因進入人體膽管,促使肝外膽結石形成,疾病影像學表現和原發性膽管結石CT成像均具備造影密度偏高或中間密度較低但除中間周圍密度較高的特點。腹部CT檢查可完成橫向檢查,具有較高的陽性敏感度,但是成像比較單一,無法清晰準確的反映人體結石位置,所以陰性結石的實際診斷結果并不理想。而核磁胰膽管成像不僅可以清晰。準確的展現人體結石位置,且不會被姿勢影響,可從任何方向切層檢查,獲取更直觀的圖像,提升疾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11]。
路雨澍[12]研究指出,核磁胰膽管成像診斷肝外膽結石的準確率高于腹部CT,且核磁胰膽管成像的診斷特異性98.6%、敏感性96.3%、漏診率1.9%均優于腹部CT的診斷特異性69.1%、敏感性52.7%、漏診率22.2%。本研究同意上述觀點,本研究結果指出,核磁胰膽管成像的結石診出率95.18%大于腹部CT82.53%;核磁胰膽管成像的結石診出率97.92%、94.07%大于腹部CT81.25%、83.05%;核磁胰膽管成像的靈敏度95.18%、準確性95.18%、漏診率4.82%優于腹部CT82.53%、82.53%、17.47%。
由上可知,肝外膽結石的核磁胰膽管成像診斷價值顯著優于腹部CT,具有顯著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