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赫云,解玲娜,鄭 璽
1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農業農村局農村社會事業服務中心,黑龍江大興安嶺 165299
2 北京元亨匯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北京 100193
3 清遠海關綜合技術服務中心,廣東清遠 511500
實現犢牛階段生長最大化對牛只機體發育、斷奶后固體飼料的采食量和首次泌乳時產奶量等方面都具有積極影響。犢牛成長為高生產性能泌乳奶牛的潛力巨大,科學的飼養管理和良好的健康狀況使犢牛在青壯期獲得更高的日增重,有助于發揮遺傳潛力,提高產奶量[1]。目前,國內大多數規模牧場都已經使用代乳粉飼喂犢牛,但是如何通過飼喂代乳粉獲得更高的日增重是牧場在探索的問題。荷蘭Schils公司從1950年開始生產犢牛代乳粉,2004年Schils與Vandire(范德利)集團進行戰略重組,實現生產線升級改造。Vandire集團年產代乳粉50 多萬噸,占據歐洲市場30%以上的份額。多年來,Schils對代乳粉的質量和使用方法進行著深入的探索研究,本文結合Schils的最新試驗結果,對使用代乳粉提高犢牛日增重進行闡述,為牧場提高生產效率提供參考。
保持犢牛健康,實現高日增重的基礎是出生后立即飼喂牛初乳。除了遺傳潛力和初乳管理,還有諸多因素影響犢牛生長(圖1)。只有將多種生長相關因素正確結合,制定合理的飼養方案,才能真正實現犢牛階段生長最大化。

圖1 影響犢牛生長的因素
犢牛4月齡內的生長對牛只生產性能的發揮至關重要。在其他生長因素得到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可通過增加代乳粉濃度或飼喂量,提高犢牛階段的日增重。在4月齡以后,通過飼喂高能量飼料來糾正生長損失,會增加牛只肥胖的風險,且對其后期產犢和初次泌乳產生更為復雜的影響。
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會遇到犢牛在出生最初幾周到斷奶前使用代乳粉的數量和濃度差異很大的情況,數量從25.0~80.0 kg,濃度從110~200 g/L[2]。這些因素導致犢牛出生后前3 個月日增重范圍在500~1200 g之間,生長差異明顯,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荷斯坦犢牛的平均日增重和3月齡體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代乳粉的總飼喂量。結合不同牧場的養殖情況,制定合理的代乳粉飼喂流程,可使犢牛在3 個月內實現更高的日增重。犢牛若長期營養攝入不足,如每天代乳粉食用量低于500 g,會影響其正常生長,導致抵抗力降低,還會抑制犢牛乳腺組織、消化和免疫系統的發育。

表1 犢牛的生長與代乳粉飼喂量的關系
加強型代乳粉飼喂(加強型飼喂),即通過提高喂食量或濃度來飼喂更多的代乳粉。隨著代乳粉越來越廣泛的被使用,越來越多的養殖者體會到加強型飼喂流程給犢牛的生長和健康帶來的積極影響。荷蘭Schils通過眾多試驗(包括內部和外部試驗)發現,對犢牛進行合理管理,并采用加強型飼喂流程,可以在犢牛斷奶前實現1.0 kg日增重。除了提高日增重外,加強型飼喂還具有以下的優勢。
(1)降低首次產犢的年齡
在斷奶前提高日增重,為牛只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可以更快達到初配標準(體重≥360.0 kg,胸圍>168 cm)。
(2)刺激牛只乳腺/器官的發育
研究發現斷奶體重高的犢牛,在9~11 月齡時其臟器(肝臟和瘤胃)以及胸圍比斷奶體重低的犢牛大[3]。
(3)增加成年后產奶量
Bach和Ahedo[5]在2008年指出,犢牛斷奶前平均體重每增加100 g,成年后產奶量將提高180 L[4]。
(4)改善犢牛健康,提高抵抗力
斷奶體重高的犢牛免疫器官的發育也更好,可以更好的抵抗斷奶應激,致病菌等。
雖然加強型飼喂對犢牛有積極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代乳粉都適合于加強型飼喂流程。原料質量、營養成分含量(脂肪和蛋白質)及植物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決定了代乳粉是否適用于加強型飼喂流程。
根據荷蘭Schils提出的1.0 kg生長方案,建議采用55.0 kg代乳粉進行加強型飼喂(表2)。即在犢牛0~2 月齡階段飼喂55.0 kg代乳粉,并在最初幾周內攝入盡量多的代乳粉,斷奶后減少代乳粉的飼喂。從出生到出生后5 周飼喂更多的代乳粉和(或)增加代乳粉干物質的比重,將為犢牛出生后前10 周帶來額外3.0~4.0 kg的增重。

表2 加強型飼喂流程
選擇高質量的代乳粉意味著保證蛋白質的來源和占比[5,6]。值得注意的是補充這些來自牛奶或植物的蛋白質,并不是越多越好。Schils的試驗發現當代乳粉蛋白質含量在18.0%~21.0%時,每增加1.0%的蛋白質可以為犢牛帶來超過1.0 kg的體重增長;而蛋白含量在21.0%~25.0%時,每增加1.0%的蛋白質只能帶來0.5 kg的體重增長。
此外,及時提供優質可口的顆粒料也十分重要。瘤胃可以看作是奶牛產奶的發動機。為了保持瘤胃在奶牛的生產周期中運行良好,正確啟動引擎是非常重要的[7]。為防止犢牛斷奶后體重下降,Schils建議在斷奶前每天至少攝入2.5~3.0 kg顆粒料。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