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新國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廣東 深圳 523071)
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各地區要立足自身優勢,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布局科技創新。要以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筆者曾任珠海清華科技園總經理七年,擔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四年,對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的有機融合具有一定的認識,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包括“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種形態的企業孵化空間載體,從創新創業項目到企業成立與發展的不同階段,涵蓋創意提出、概念驗證、技術研發、專利申請、資本引入、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產業發展,以及中介服務、創業輔導、科技金融等眾多方面要素的多層次的企業孵化全鏈條,為各類項目與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配套的孵化設施,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務與支持,以降低創業者“從零到一”的創業風險和初創企業的創業成本,不斷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創業者和初創企業的創業成功率,整合各種資源促進企業健康與快速發展。
近年來,孵化器的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目前國內孵化器數量為六千多家,服務的創業團隊規模也有較大的提升,行業增速明顯。孵化器在發展的同時,不斷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為中小科技企業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其發展模式也不斷創新,內涵與外延得到持續的拓展。
孵化育成體系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引擎,在后疫情時代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孵化育成體系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需要進一步擴大孵化育成基金投入規模,投融資服務能力有待加強;二是新增在孵中小科技企業和新增畢業企業數量存在下降趨勢,孵化育成績效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科技企業加速器是推動科技企業從幼苗長成大樹和銜接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關鍵一環,要建立畢業企業入駐加速器的通道或機制,擴大加速器建設規模;四是孵化育成行業發展有待規范,孵化育成載體過于依賴國家級和省級孵化載體資質認定來招商引資,在孵企業和畢業企業部分不完全符合相關規定;五是免稅政策等扶持孵化載體發展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部分孵化器根據享受政策成本與獲得利益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因為獲得利益與付出成本不匹配或者財務管理水平達不到稅務部門的要求而放棄。
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包括滿足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和企業不同成長階段需求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四種形態的企業孵化空間載體,是我國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平臺,是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通過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深度融合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生態系統[1]。企業孵化育成生態體系是以孵化器和加速器為核心,向孵化器的前端和加速器的后端延伸,通過為創新創業團隊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企業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專業化孵化服務,逐步實現從項目孵化到企業孵化再到產業孵化的全過程孵化(圖1為企業孵化育成生態體系網絡結構圖)。

圖1 企業孵化育成生態體系網絡結構圖
企業孵化育成生態體系是一個具有共生關系的經濟共同體,通過企業的生死存亡與優勝劣汰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合作共贏與價值共創”不斷實現進化,在價值共創和合作共贏中逐漸積累生存發展的經驗。孵化育成生態體系強調各體系內各個方面的網絡協作,企業作為核心的主體,通過與政府、科研機構、金融資本、中介服務等系統要素間的網絡協作,建立從成果產生到成果轉化、成果應用、成果產業化的整個鏈條,讓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創新要素有效匯聚,產生化學反應,為網絡中的各個主體帶來合作共贏與價值共創,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2]。
眾創空間,旨在吸引、服務、留住、匯聚青年創新創業人才,進一步降低科技創業門檻,幫助青年人才展現自身價值、實現創業夢想,同時以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創業空間。孵化器,充分發揮其產業組織者的重要作用,鏈接各種創新資源,集聚創業人才、孵化資金、商業信息等要素,為中小科技企業發展提供孵化服務,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速器,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鏈接更多的海內外創新創業資源,以孵化畢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服務對象,為高成長性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物理空間和配套拓展服務。產業園,結合特色產業布局和建設規劃,加快培育高成長性企業,實現從企業孵化到產業孵化的重要轉變,打通孵化載體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通道,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產業聚集區,推進區域新興產業的發展。
孵化育成體系圍繞項目“天使期—種子期—初創期—高成長期”需求,作為為各個創新主體提供公共創新服務和產業技術支撐的創新載體,集聚一批科研平臺、創業人才、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營造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推動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起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為企業的加速發展和城市的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3]。
企業孵化育成生態體系的構建,本質上是為了形成一個“官產學研資介”、知識產權、技術產品、銷售市場、利益分享、合作共贏的機制,讓在孵化載體里的各個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相互關聯,直接溝通,依靠各種信息網絡技術構建線上線下的資源平臺,進行多樣化、多方位的融合協作,從而創造增量價值,共同實現協同創新并獲得可持續發展。孵化育成體系建設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應加速優化孵化育成服務績效,圍繞載體、服務、人才、環境、政策等多方面構建完善的孵化育成體系,進一步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就孵化育成體系發展面臨的新挑戰與新機遇[4],提出促進孵化育成體系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政府要積極引導孵化育成生態體系建設的有序發展,制定有效政策支持孵化育成生態體系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增強創新的活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大力推進精準施策。一是突出孵化績效導向,由原來的規模導向,轉向對孵化績效的支持獎勵;二是加大對加速器建設的支持力度,補齊“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鏈條短板;三是進一步落實國家對孵化載體的稅收優惠政策,為孵化載體的發展減稅降負;四是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創業投資及信貸風險補償制度,加大對創業孵化的投融資支持力度。
要匯聚全社會的創新要素與產業化資源,加大力度提高“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的成功率,提升載體的孵化績效,建立健全專業化、鏈條化、生態化的企業孵化育成服務體系。一是打造專業化的創業導師隊伍,為企業創業者提供項目診斷、創業輔導、團隊建設、產品開發、市場咨詢等專業服務,以便最大限度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進一步提高創業企業的成功率;二是打造專業孵化育成運營服務隊伍,搭建孵化育成專業人才的多層次培訓體系,向孵化育成機構輸送更多專業型服務人才,提高運營人員服務水平;三是搭建孵化育成載體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平臺,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更加集聚、便捷的科技服務;四是完善孵化育成載體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平臺功能,為入孵企業提供商財稅、投融資推介、技術支撐、市場拓展等市場化服務,滿足中小科技企業多方面的需求。
一是鼓勵孵化育成載體組織企業創業者參與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大賽,通過專家輔導等環節,手把手地幫助創業者打磨項目、提高曝光率,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二是組織專業領域的孵化育成載體參加各種專業領域項目推介會,促進孵化育成行業交流及創新資源鏈接;三是積極與各種行業協會加強互動交流,幫助中小科技企業對其產品進行市場驗證,并開拓市場。
一是建設一批專業科技孵化育成載體,面向細分領域實施精準孵化,培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產業聚集區,強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助推作用;二是借助“雙循環”下的良好機遇,建設一批面向國際化創業者、創業團隊與企業的科技孵化育成載體,開展國際技術轉移服務,引進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技術落地國內,加強國際創新資源的高效流通與互補;三是鼓勵孵化育成載體設立海外孵化器,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提升孵化育成載體吸納全球高端創業項目和團隊的能力[5]。
一是補齊孵化育成生態體系鏈條中的加速器與產業園短板,建立孵化器畢業進入加速器再到產業園的發展聯動機制[6],集聚技術研發服務平臺等孵化育成資源,優化孵化育成服務體系,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一體的專業孵化鏈條;二是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內生動能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及高成長性企業,發揮加速器與產業園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孵化育成生態體系要搭建投融資機構與孵化育成載體內科技型中小企業之間的橋梁,吸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銀行、擔保機構等廣泛參與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的服務,為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升級、產品創新、市場開拓、客戶合作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產業基金,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尋找不同行業方向的投資機構,為優秀項目和優秀企業提供科技金融孵化服務,通過資本的力量增強優秀項目和優秀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構建科技金融與企業孵化的“孵化—投資—收益—再孵化”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7]。
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網絡化的“互聯網+孵化器”孵化育成集群,探索物理孵化與虛擬孵化相結合,通過虛擬孵化平臺融合各種資源,打造云創業、一站式的創業孵化育成平臺體系,著力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促進創業者與孵化育成服務機構之間突破區域、產業、物理空間的良性互動,實現創新創業資源充分共享與知識的自由流動[8]。有實力的孵化育成載體可通過“智能孵化”“云孵化”模式、異地共建分園等方式進行品牌、服務輸出,實現孵化育成載體的跨區域經營、連鎖經營。
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共同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針對產業、區域的共性技術需求展開聯合攻關,加快共性技術研發和應用。搭建開放的平臺生態圈體系,促進大企業創新創業資源開放共享,幫助產業鏈的中小企業提高技術轉化效率,降低中小企業創新成本。在價值共享和合作共贏的孵化育成新生態建設中,政府提供政策引導與保障,孵化載體提供空間與服務,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產學研資介”等多種服務機構給予資源支持,共同培育孵化育成新生態,進一步促進產業與科技的融通發展[9]。
近年來,隨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倒逼我國加快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前沿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科技創新的周期在不斷縮短,不確定性及風險也在不斷提高,孵化育成體系更需要與企業、政府等多方主體協同,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對接多樣化科技服務需求,提高科技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
孵化育成體系作為連接政府、企業、高校的橋梁和紐帶,成為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各類服務機構之間的黏合劑和催化劑,要構建政產學研一體的協同創新開放共同體,實現政府引導、科技協同、資源協同、產業協同、中介協同,進一步發揮孵化育成體系培育科技企業和新產業、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在建設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專業化運營,合作共贏、利益共享,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深度融合的孵化育成生態系統的同時,要提高企業孵化育成體系的鏈條化、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生態化水平,不斷改革投入與運行方式,著力完善全過程、全要素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相結合的孵化育成生態鏈,打造深化企業孵化與轉型升級的科技試驗區,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為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