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雅利,王倩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河南 鄭州)
作為典型的神經外科疾病和腦血管疾病,腔隙性腦梗死的發生與腦深部動脈和小動脈狹窄、痙攣密切相關,在此狀態下患者管腔閉塞、血液流通受阻,從而導致梗死發生,多發于內囊、丘腦、殼核、尾狀核等部位。由于腦部深動脈和小動脈多為末梢支,供血范圍和供血能力較小,所以患者病灶普遍比較微小,直徑一般小于20mm,在0.2-15mm之間。由于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病灶較為微小,因此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現象,從而影響患者生命及疾病預后[1]。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CT和MRI技術均為臨床常用方法,特異度和靈敏度較為理想,本文將以7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為例,探究兩種方法的診斷價值。
研究對象為70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均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所有患者為首次發病,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語言障礙、頭暈頭痛、嘔吐、嗜睡等,已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大面積腦梗死及精神異常患者,平均發病時間(8.19±2.42)h,平均年齡(62.96±2.85)歲,男女比例39∶31。
CT診斷:采取無間隔連續性掃描,層厚0.6mm,矩陣1024×1024,所用設備為德國西門子炫速雙源CT(型號:SOMATOM Definition);針對不典型患者,層厚選擇0.6mm,實施動態增強掃描,以3ml/s的注射速度,按照1.5-2.0ng/kg的劑量,予以患者靜脈注射非離子造影劑,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分別控制為30s、50-60s及120s,最常不超過360s,可根據增強效果確定延遲時間;對于疑似患者,CT圖像需進行高分辨重建處理,薄層為0.6mm。
MRI診斷:對患者進行常規矢狀位、橫軸位及冠狀位掃描,所用設備為西門子3.0T磁共振成像系統(西門子醫療系統有限公司),冠狀位和矢狀位掃描參數如下:21層連續性掃描,矩陣180×240,視野30cm×30cm,層距0.3mm,層厚6mm,T2WI、T1WI及TSE探查,TR250-400ms,TE 10-20/100-120ms。橫軸位掃描序列同上,掃描參數:21層連續性掃描,矩陣340×240,視野20cm×20cm,層距0.3mm,層厚6mm。增強掃描實施三期,經肘前靜脈注射對比劑(釓噴酸葡銨),劑量控制為0.2mmol/kg,注藥速率2.5ml/s,選用矢狀位、冠狀位、橫軸位掃描。由2名高年資影像學醫生共同分析70例患者CR及MRI成像,同時作出診斷[2]。
記錄CT和MRI檢查費用、檢查時間以及病灶大小,比較兩種方法檢出率。
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檢出率為計數資料,檢查費用、病灶大小及檢查時間均為計量資料,分別以[n(%)]、()的形式表達,P<0.05提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價值。
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式檢出率比較[n(%)]
如表2所示,與CT檢查相比,MRI檢查病灶大小平均值更小,但檢查費用明顯更高,且檢查時間更多(P<0.05)。
表2 兩種檢查方式檢查費用、病灶大小及檢查時間比較()

表2 兩種檢查方式檢查費用、病灶大小及檢查時間比較()
腔隙性腦梗死具有高致殘率、高發病率和高復發率等特點,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在所有腦血管意外中,腔隙性腦梗死占比約為25%。該病的發生與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等密切相關[3]。其中,高血壓是最為主要的誘發因素,患者血壓長期處于較高水平,患者腦內血管壁結構改變,小動脈血液流速變緩,腦內腔隙逐漸形成,在某些因素影響下,患者腦部小動脈血管閉塞,梗死或阻塞發生,臨床癥狀表現為眩暈、反應遲鈍、頭痛、抽搐、肢體麻木、記憶力減退、癡呆等,若治療不及時,還會引發癱瘓甚至死亡,且患者預后較差,生存質量易受到影響。通過研究腔隙性腦梗死疾病特點可知,該病可導致患者腦部功能異常,腦部組織細胞壞死,但早期病灶微小,難以診出,使得患者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病情惡化甚至影響生命安全[4]。CT與MRI都是該病的常見診斷方法,CT診斷技術應用超聲波、X線束、γ射線等進行檢查,具有空間分辨率高、掃描范圍廣、圖像清晰、掃描時間短等優勢,可快速檢出多種疾病,但對于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來說,CT診斷很難發現腦內隱蔽部位的病灶,使得診斷準確率降低[5,6]。MRI屬于新興醫學影像技術,具有組織分辨率高、成像參數多、圖像清晰度高等特點,通過多體位、多方位的掃描,能夠有效檢出患者腦內微小病灶,清晰反映患者病灶圖像,應用價值理想,診斷準確率和靈敏度都較高[7,8]。
本研究結果顯示,CT、MRI檢出率分別為61.43%、92.86%,MRI檢出率明顯更高(P<0.05);與CT檢查相比,MRI檢查病灶大小均值更小,但檢查費用和檢查時間明顯更多,(P<0.05)。MRI診斷具有以下幾方面優勢:(1)MRI釋放的電磁波對人體損害小,基本不會對患者造成輻射危害,是一種有效、安全的檢查方法[9,10];(2)通過全面觀察人體斷面,MRI檢查可從多角度觀察患者病灶情況,臨床醫師能夠清楚地看到患者腦組織結構異常情況,明確病灶位置和范圍,同時MRI對腦細胞水腫具有良好的敏感性,腦灰質和腦白質分布情況可清晰顯示,所以療效優于CT檢查;(3)MRI多序列成像,能夠獲得更多病灶信息,為臨床醫師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支持。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封閉的檢查空間,部分腔隙性腦梗死患者在MRI檢查時,可能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臨床醫務工作者應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引導患者配合完成檢查[11,12]。
綜上所述,MRI檢查在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檢出率顯著優于CT檢查,但其所需費用更高、檢查時間更長,醫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