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胡利霞
(1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重慶;2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重慶)
肝硬化是常見的肝病類型,該疾病呈現出慢性進行性發展,當疾病發展到失代償期之后,患者的肝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并可出現門脈高壓癥候群等情況[1]。這個時期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消瘦、乏力、下肢水腫、食欲減退、胃腸功能紊亂、貧血、脾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質量[2,3]。此外,還有些患者會導致肝性腦病,這是失代償期肝硬化的嚴重并發癥,可導致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精神神經功能紊亂、昏迷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因此導致死亡[4]。因此,對于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以及護理工作都應當給予高度重視,保證較高的治療以及護理質量。本研究在此類患者中開展了前瞻性護理干預措施,收效顯著,本文對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報道。
本研究共選取35例患者,均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0在本院接受臨床治療,病情均為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本研究入選的患者疾病均經明確診斷,且具有比較清晰的意識以及較好的溝通能力。對這些患者實施分組對照,詳細分組如下:(1)常規組入組35例患者,進行性別統計,男∶女=20∶15,進行年齡統計,介于39-70歲,平均數(52.86±4.98)歲;進行肝硬化病程統計,最短2個月,最長23年,均值(10.21±1.53)年。(2)干預組35例患者中,男性人數為21例,女性14例,年齡40-72歲,平均數(52.15±4.76)歲;肝硬化病程為2個月至25年,均值(10.69±1.84)年。兩組患者入院時的各項資料水平相近,均衡可比。
1.2.1 常規組
該組接受常規護理,如指導合理的飲食原則,遵醫囑實施藥物治療,做好患者腸道管理等。
1.2.2 干預組
該組除了接受常規護理外,還加強前瞻性護理,內容如下:(1)入院評估:在患者入院之后,對患者的病史、病情、肝功能、意識障礙、疾病誘因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分析、評估,并對患者的肝儲備功能進行評估、按照Child-Pugh分級標準進行相應的分級,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護理方案的制定[5]。(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積極主動地和患者以及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出足夠的耐心,態度溫和親切,拉近護患距離,促使護患溝通能夠更為順暢。護理人員詳細了解、評估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等,據此采取適宜的溝通技巧。若患者有焦慮、抑郁、悲觀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當引導患者傾訴,并實施針對性的疏導[6]。同時多給患者列舉療效較好的案例,幫助患者建立信心,緩解負性情緒,積極配合治療。(3)肝性腦病預防措施:護理人員給患者、家屬進行疾病有關知識的講解,使患者更好地了解肝性腦病發生原因、預防措施等[7,8]。指導患者正確的飲食原則,對高蛋白食物進行適當限制。同時告知患者、家屬肝性腦病的征兆,以便更好的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異常[9]。(4)對癥護理:若患者有便秘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促進患者排便,使腸道氨吸收量減少;對于有大量腹水情況的患者,嚴格控制水、鈉攝入量,并加強意識障礙患者病情的觀察,以便能夠及時發現肝性腦病,并給予有效治療[10]。另外,對病房應當做好清潔消毒,確保環境的安全、舒適。還應當做好對患者電解質、尿量等指標的監測。(5)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方法,督促患者遵醫囑用藥。
對兩組護理干預后的血清總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血氨水平以及意識障礙加重、肝性腦病再發、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分析。
統計學軟件及版本:SPSS 22.0;計數資料:差異進行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差異進行t檢驗,用(±s)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P<0.05。
干預組在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各項臨床檢測指標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后臨床指標對比()

表1 兩組干預后臨床指標對比()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意識障礙加重、肝性腦病再發率對比[n(%)]
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肝硬化具有比較復雜的發病機制,在失代償期,肝功能受到明顯損害,導致體內毒素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清除,這些毒素在體內淤積,并隨著體循環傳遞到全身各部位,對大腦中樞系統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導致肝性腦病發生[10,11]。而要想使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患者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除了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臨床治療之外,還應當加強臨床護理。本研究通過實施前瞻性護理,包括前瞻性評估、心理護理、肝性腦病預防、飲食護理、并發癥預防及管理等措施,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降低。本研究證實了前瞻性護理在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肝性腦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