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艷,程春霞,羅越,羅新超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肝癌患者根據其腫瘤分期、身體狀況及治療方式的不同,預后差異較大;早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而中晚期患者會表現出肝區疼痛、食欲減退、腹脹、惡心、腹瀉、嘔吐、發熱等。臨床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肝移植、血管介入及射頻消融術等[1]。
本研究所選樣本,為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肝癌患者;將其中55例接受常規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采取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方式的5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樣本平均年齡(64.05±2.35) 歲;男女性別比例為62:48;所選樣本中排除治療依從性差或有交流及意識障礙患者、有其他腫瘤疾病患者、有射頻消融治療禁忌證患者;樣本均經本院臨床相關病理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肝癌疾病患者,且預期生存年限超過1年。相關資料數據分組后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通過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定位病灶,并在常規超聲引導下,對患者進行射頻消融治療[2]。
觀察組則使用超聲造影引導下的射頻消融治療,具體方法及步驟包括:調整患者體位,并使用超聲定位病灶、明確消融的腫瘤位置及范圍[3];采取 2% 利多卡因進行浸潤麻醉[4];調整射頻消融電極為流水模式,排空管道內空氣[5];按照影像顯示及超聲探頭監測,調整進針方向、深度、位置,確保射頻消融范圍覆蓋整個病灶[6];根據患者病灶范圍、大小,調整儀器的消融模式治療時間,并隨時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的各項體征及臨床反應,及時處理異常情況[7];治療完成后,再次對患者進行射頻造影,確保病灶完全清除;加熱針道并拔針[8]。
本研究統計分析指標包括療效指標(治療后肝癌病灶完全消融率、1年生存率及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出血、膽瘺、皮膚灼傷和針道轉移)及預后生活質量(物質生活、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評分三類指標內容;預后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GQOLI-7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各項指標進行打分評價,并進行指標數據的組間均值對比。
本研究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經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病灶完全消融的患者顯著多于對照組;患者預后1年的生存率更高、復發率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灶消融及預后情況對比[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的單項指標及生活質量總分較治療前的提升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指標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指標對比[(),分]
觀察組患者出現各類臨床并發癥的患者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肝癌的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一般認為,原發性肝癌的發生與患者飲酒、病毒性肝炎、食物及飲水、毒物及寄生蟲、遺傳等因素有關。肝癌的臨床發生率、復發率和病死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治療難度大、預后不良,手術切除后復發及轉移率均較高。
射頻消融術是一種微創手術,是通過兩電極間的離子調頻振動產生重物熱,并作用于腫瘤組織,達到殺滅癌細胞的目標[9]。相比傳統手術治療,該術式手術創口小、操作便捷、可視性強、對病灶周圍組織損傷小,因此患者治療后傷口愈合迅速、恢復時間短,尤其適用于手術耐受性差及高齡患者的臨床治療[10]。相比常規的超聲引導,使用超聲造影引導下的射頻消融治療,造影劑可極大地提升超聲影像的分辨率,能夠更加準確地對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圍進行判斷,使治療更加精確、病灶的消融殘留更少,因而有助于治療效果的提升。本研究的相關數據對比,也充分證實該治療方式的優勢[11]。
綜上,在對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取超聲引導下射頻消融治療方法,能夠顯著增加患者的病灶完全消融率、提升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同時該治療方式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極大地降低了臨床各類并發癥的發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