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慧軍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龍感湖醫院,湖北 黃岡)
在臨床中,慢性淺表性胃炎為較為常見的一種胃炎類型,通過胃鏡檢查,檢查結果可顯示為胃黏膜水腫、充血和點狀充血等[1]。慢性淺表性胃炎一旦確診,要馬上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次研究將泮托拉唑鈉腸溶片聯合鉍劑三聯療法實施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研究資料為本院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集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共計100例,全部患者均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2],且全部患者均簽署同意書,隨后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有5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情況,差異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較強的可比性。
對照組:應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左氧氟沙星片聯合枸櫞酸鉍鉀治療,主要用藥方法: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口服,每次20mg,bid;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口服,每次312.5mg,bid;左氧氟沙星片,口服,每次0.2g,bid;枸櫞酸鉍鉀,口服,每次0.22g,bid;囑患者連續用藥4周。
觀察組:實施泮托拉唑鈉腸溶片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聯合左氧氟沙星片聯合枸櫞酸鉍鉀治療。主要用藥方法:泮托拉唑鈉腸溶片,囑患者每天在晨餐前服用,每次40mg,qd;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左氧氟沙星片、枸櫞酸鉍鉀用法用量與對照組相同;囑患者連續應用4周。
運用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結果比較,差異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前,對比兩組嘔吐、燒心、腹脹、腹痛癥狀積分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嘔吐、燒心、腹脹、腹痛癥狀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癥狀積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的癥狀積分對比(,分)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和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在臨床中,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病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3,4],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炎主要致病原因,臨床治療以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為主。左氧氟沙星能夠抑制細菌DNA的復制,抑制細菌DNA的旋轉酶活性[5,6],其抗菌作用強、性質穩定、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阿莫西林是β內酰胺類抗菌藥,主要特點為低毒性、高選擇性等。枸櫞酸鉍鉀對胃酸引起的胃部灼熱感、胃痛、反酸有很好的緩解效果[7]。質子泵抑制劑能夠對胃酸分泌產生阻礙作用,且具有抗菌活性。泮托拉唑鈉腸溶片為新一代質子泵抑制劑藥物,可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穩定且持久[8,9]。本次研究將泮托拉唑鈉腸溶片聯合鉍劑三聯療法用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治療中,效果佳[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