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英,吳孟孟,王偉金
(即墨區第三人民醫院內科,山東 青島)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即冠心病,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病變導致患者血管腔阻塞、狹窄,從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臨床癥狀多為胸悶、胸痛,隨著疾病進展,還易引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1]。本研究對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對比與分析。
研究對象為78例冠心病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干預組(口服瑞舒伐他汀)和對照組(口服阿托伐他汀),各39例。所選患者無藥物過敏史,確診為冠心病,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見表1。

表1 臨床資料
根據兩組患者實際病情,予以氯吡格雷、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等常規治療,給予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相應的降壓、降糖治療。在此基礎上,干預組和對照組于清晨或晚間入睡前分別口服瑞舒伐他汀(阿斯利康制藥,國藥準字:H20170008)和阿托伐他丁(輝瑞制藥生產,國藥準字:H20051407),劑量為10mg/次/d、20mg/次/d,均連續用藥2個月[2]。
密切監測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血脂指標,并進行對比,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詳細統計兩組治療后心臟功能指標,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評估兩組療效,標準如下,無效:患者心絞痛分級無變化,心絞痛發作頻率未降低,胸悶、心律不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有效:心絞痛分級≤Ⅰ級,心絞痛發作頻率明顯降低,胸悶、心律不齊現象顯著改善;顯效:心絞痛分級≤Ⅱ級,心絞痛、胸悶、心律不齊癥狀完全消失[3]。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治療有效率為計數資料,血脂指標和心臟功能指標為計量資料,分別以[n(%)]、()的形式表達,分別進行χ2、t檢驗,P<0.05,說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價值。
由表2可知,干預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更高(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39]
治療前后兩組TC、LDL-C、TG等血脂指標變化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n=39)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n=39)
如表4所示,干預組LVEF高于對照組,hs-CRP水平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治療后心臟功能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后心臟功能比較()
冠心病病因復雜,遺傳、高血糖、高血壓、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冠心病高危因素,在多個或單個因素作用下,患者動脈管壁變硬、內膜增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其可能誘發諸多并發癥,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4,5]。他汀類藥物在冠心病治療方面的效果得到了臨床學者的普遍認可,其具有降低患者膽固醇水平、穩定和逆轉斑塊等作用[6]。阿托伐他汀有抗血管炎癥、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的作用,但在不同冠心病患者中,其療效也不盡相同,部分患者應用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現便秘、頭痛等毒副作用,這可能與阿托伐他汀肝臟毒性較大有關,因此在危重癥冠心病治療中,阿托伐他汀更為適用,可降低患者死亡風險[7]。瑞舒伐他汀屬于選擇性還原酶抑制劑,對肝臟損傷小,具有親和力強、血清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等優勢,通過反饋性刺激LDL受體,可逆轉血脂異常現象,減少膽固醇形成,從而達到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狀態,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的目的。此外,瑞舒伐他汀還能顯著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最大限度預防心肌梗死、中風、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對于合并高膽固醇癥、高脂血癥患者,瑞舒伐他汀也能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持續有效控制冠心病病情[8]。本研究中,經不同藥物治療后,干預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LDL-C、TG、TC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上述指標差異較小(P>0.05);治療后干預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hs-CRP水平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和對照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31%、71.79%,提示干預組療效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予以冠心病患者瑞舒伐他汀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患者心肌損傷,降低患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臨床療效明顯優于阿托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