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強
(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里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濱州)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是指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患者的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性病變,臨床典型特點為淋巴細胞浸潤,在病情后期可能會伴發胃黏膜固有層腺體化生、腺體萎縮、上皮內瘤變等,若病情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甚至會誘發胃癌,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臨床需要加強疾病診治,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定期復查,防止疾病出現癌變。通過調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引發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另外,藥品食物刺激、十二指腸反流等均會導致該病的發作,疾病早期治療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所以當前應該采用微生物檢驗技術,對患者病情進行早期診斷[1]。微生物檢驗技術在感染性疾病中得到廣泛普及,因此當前以7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微生物檢驗的臨床效果。
病例樣本為本中心近1年收治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開展微生物檢驗,入選的所有患者神志清楚,無精神障礙,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主動在同意書上簽字。排除資料數據不完整、中途脫落實驗、不配合此次研究、檢驗結果失效的患者數據。78例患者一般資料數據見表1,此次研究實驗的進行獲得了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分析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開展胃黏膜活檢,具體應該將標本送往檢驗科內進行檢驗,將其作為對照物,分析微生物檢驗的臨床效果。唾液抗Hp LgG的測定是在非刺激條件下采集2-3ml的唾液標本,糞便HP抗原檢測是選擇當日的糞便進行胃鏡檢查,檢查后對仔細分析病原菌,從而有效提高疾病診斷效果,在分離提純君主后,開展細菌鑒定以及藥敏實驗,依據藥敏結果選擇針對性的抗生素予以治療,從而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
三組微生物檢驗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
借助SPSS 23.0處理本文資料,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證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檢驗方式均具有較高的準確度,敏感性、特異性最高的分別為實驗2組、實驗1組,見表2。

表2 三組微生物檢驗方式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
微生物具有體形小、無復雜結構的特點,用肉眼無法觀看到微生物,需要在顯微鏡下才可以對微生物加以辨別,現階段已知的微生物有真核微生物、無細胞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其所對應的分別為真菌、病毒、細菌。微生物檢驗是診斷感染類疾病的主要方案,主要是在顯微鏡下觀測微生物,并且聯合應用超速離心、組織培養等多樣化技術實施檢測,作為輔助診斷類技術可以明確患者的感染的微生物種類,從而為抗菌藥物的選擇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
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病情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近幾年該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所以需要對慢性胃炎的診治引起重視[3]。據不完全統計,多數慢性淺表型胃炎患者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電鏡檢查,可發現患者胃竇黏液與胃黏膜層上皮細胞數量銳減,且性狀多變,分析患者的血液有螺旋桿菌抗體存在。幽門螺旋桿菌作為與胃腸疾病有關的細菌感染,主要在胃黏膜中寄生,其動力性較強,進入到胃部后,可在鞭毛運動這一因素的影響下,將黏膜層穿透,尤其是在黏稠環境中,幽門螺旋桿菌運動能力更強,屬于誘發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慢性胃炎患者出現幽門螺旋桿菌的原因有內窺鏡、口腔傳播、家族聚集等,在損害患者胃黏膜后,患者會出現嘔吐、慢性胃炎等疾病。正常情況下,健康人群中的機體有系統、健全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效防止口腔微生物入侵到患者的機體,但是這種保護作用對幽門螺旋桿菌無效果,無法避免微生物破壞胃黏膜,導致疾病的出現。
臨床在對幽門螺旋桿菌進行檢測時,主要包括侵入性、非侵入性兩種方式,侵入性主要是指胃黏膜活檢,作為傳統的胃鏡檢查法,雖然具有極高的診斷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但是作為侵入性操作,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不適感,檢查依從性較低,所以當前提倡采用非侵入性的微生物檢驗法,采集患者糞便樣本、唾液樣本,分析患者機體是否受到幽門螺旋桿菌的入侵,臨床為了確保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有效性,需要加強室內質量監控與室間質量監控,在室內質量監控中需要提高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免其操作失誤對檢驗結果產生不良影響,在慢性胃炎的微生物質檢中發現,許多環節需要利用質檢人員的手工操作,這些環節應該做好細節管控,具體科室和內部應該組織這些人員定期進行專業化培訓,培訓方式主要以定性試驗方式、檢驗注意事項、檢驗流程、相關規章制度為主,從而有效提高質檢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確保檢查效果的精準性。除此之外,在室內質量監控中需要定期檢查培養基,確保培養基質量符合臨床微生物檢驗要求,在開展細菌培養工作時,應該在培養基有效期內實施,與此同時要確保培養基PH值誤差不超過0.2,為了確保微生物檢驗中培養基處于無菌狀態,需要對培養基進行不定期的高壓滅菌處理,從而有效提高培養基的合格率。另外,臨床應該注意標本的采集,標本采集結果與患者心情變化有關,若患者情緒波動過大,會導致患者檢查結果出現異常,所以在進行標本采集應該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相關問題,以此來消除患者焦慮、緊張、恐懼心理,獲得最佳質量標本。室間質量管控主要目的是創建無菌實驗室,具體應該依據規章制度對實驗室進行消毒管理,定期更換實驗室內不合格設備[4]。
臨床在微生物檢驗后,應該努力查找慢性胃炎的病因,依據病因來選擇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具體應該遵循個體化原則,確保治療方案的針對性、有效性,具體在治療慢性胃炎患者時,應該進行飲食干預以及生活方式調整,并且要選擇合適的藥物根治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目前推廣應用的方案有質子泵抑制劑+抗菌藥物+鉍劑治療,除了采用上述治療方案外,還需要針對性選擇抑酸藥、促動力藥、消化酶制劑、抗氧化劑、抗抑郁藥進行治療[5,6]。臨床為了取得最佳治療效果,需要加強疾病護理,具體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從而有效降低慢性胃炎發生率。日常生活管理中應該慎用阿司匹林等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并且要進行多樣化的飲食,不可挑食、偏食,并且要注意向身體補充多種營養元素,平時可以增加水果、牛奶等易消化食物的攝入,短時間內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作為供應[7,8]。另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食用霉變、粗糙、辛辣、脂質的食物,在疾病急性發作時應該注意休息,平時不可做劇烈運動,避免勞累過度的情況出現。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微生物檢驗技術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具有極高的診斷準確度、特異度、靈敏度,可以有效掌握患者的病情,以便疾病的科學治療,因此微生物檢驗技術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