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杰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醫院影像科,吉林 四平)
PICC為英文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的縮寫,即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一種靜脈輸液(藥物及營養物質)途徑。較長一段時間的臨床應用證實,PICC與常規靜脈穿刺比較,具有機體痛苦小,可持續、重復輸液等多種應用優勢,故近年來在我國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1]。為保障PICC的穿刺質量和安全性,我國醫療領域在對患者行PICC時多應用影像學方法的輔助,早期主要應用超聲技術,現階段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也逐漸得到推廣,經實踐證實可獲得優于超聲的應用效果,但也發現存在多種應用風險問題,提示有必要加強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患者的護理配合[2,3]。
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必須符合以下幾點標準:(1)年齡大于18周歲;(2)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3)置管前無感染性疾病;(4)無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根據上述標準從2018年7月開始選取,至2019年10月截止共納入92例。以拋硬幣的方法將患者分入兩個組別中,兩個組別分別設置組名稱一般組(43例)和觀察組(49例)。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均衡性,結果顯示P均>0.05,家屬同意讓患者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一般組:采取常規的護理措施配合本組患者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包括置管前的健康宣教、置管后的健康指導等。
觀察組:基于護理干預模式采取護理措施配合本組患者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具體采取的護理措施按穿刺前后的不同進行階段進行闡述:(1)穿刺前的護理干預:①協助患者進行穿刺準備,對患者的全身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如進行該項準備的目的、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度。②觀察患者情緒狀況,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耐心與患者交流,為患者解答疑惑,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給予患者心理支持。③穿刺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均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檢查導管及相關器械有無使用上的問題,避免穿刺成功后因器材問題重新進行穿刺。(2)穿刺后的護理干預:①穿刺成功后早期嚴密監測患者狀態,包括有無皮膚黏膜瘀斑、局部疼痛腫脹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②使用導管期間嚴密監測患者導管的使用狀態,預防導管異位、堵塞等危險事件的發生。③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詳細告知患者導管維護方法、導管不良事件可能引發的危險事件,增強患者的風險意識,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
對比觀察兩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時間,PICC相關并發癥,如靜脈炎、血栓形成等,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其中滿意度通過開展問卷調查獲取,調查應用的問卷為參與研究的工作人員自制,包括采取護理措施的及時性、有效性和護理人員的技能水平、工作態度4個項目,各項目均采取1-4分四級評價,根據評分分為滿意、較滿意、一般,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應用軟件SPSS20.0進行,計數、計量資料差異分別進行χ2、t檢驗,分別使用(%)、()表示,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置管成功率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明顯為觀察組的置管操作時間更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時間對比
在PICC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上無疑是一般組更高,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學中的意義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pIcc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兩組之間護理滿意度的差異明顯,P<0.05,一般組明顯更低,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開展調查性研究發現,雖然我國醫療領域的PICC技術在不斷的進步,穿刺材料不斷改進和豐富,但影像學引導下行PICC仍存在多種潛在的危險因素[4]。如患者穿刺前產生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導致的身心應激水平升高、穿刺后導管維護不當引發的風險事件等。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視行PICC置管患者的護理配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的應用優勢與其他影像學方法引導下行PICC比較的應用優勢近年來逐漸顯現出來,正逐漸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和認可,在我國臨床上的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5,6]。
本研究主要探討該方法引導下行PICC的有效護理配合模式。以常規的護理配合對照分析護理干預模式的護理效果發現,除置管成功率外,觀察組在置管操作時間、PICC相關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方面的情況均明顯優于一般組,具體表現為置管操作時間更短,并發癥更少,護理滿意度更高[7,8]。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為適用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引導下行PICC的護理配合模式,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置管安全性,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