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爾古麗·買買提
(新疆阿勒泰市阿勒泰地區哈薩克醫醫院,新疆 阿勒泰)
子宮肌瘤的具體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激素水平、干細胞有關;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患者可能出現月經異常、腹部腫塊、白帶增多、下腹墜脹等癥狀,但大多無明顯自覺癥狀且無需進行相關治療。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子宮肌瘤以30-50歲女性多發,對于有相關臨床表現的患者,存在導致不孕、流產的風險。
根據子宮肌瘤患者的年齡、臨床癥狀、生育愿望及肌瘤位置、體積等,臨床采取相應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子宮動脈栓塞術、高能聚集超聲及中醫療法等。而對于有明顯癥狀表現但藥物治療無效、造成不孕及反復流產、肌瘤直徑超過4cm且有生育需求、肌瘤過大引發相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絕經后持續生長可能出現惡變等明確手術指征的患者,應予以手術肌瘤剔除治療。本文,通過對本院實施兩種不同手術術式進行子宮肌瘤剔除治療的患者,相關指標數據的對比分析,探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
本次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和樣本納入標準,從本院歷年診治的子宮肌瘤患者中,篩選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所診治的11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樣本均經本院根據相關標準及臨床檢查結果,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并根據患者病情及臨床表現,確定實施手術剔除子宮肌瘤治療;樣本中57例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法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另外實施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的57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樣本平均年齡(34.50±5.50)歲;樣本中,有62例為肌壁間肌瘤、52例為漿膜下肌瘤;單發肌瘤患者85例、多發肌瘤患者29例;兩組樣本肌瘤總數138個,子宮肌瘤平均直徑(5.50±0.65)cm;所選樣本經臨床評估,患者均符合子宮肌瘤剔除術適應證、具有良好的麻醉耐受度;樣本排除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合并有子宮惡性病變患者、既往接受過盆腹腔手術且有嚴重粘連的患者、臨床相關數據不完成患者;所選樣本及家屬均對參與本研究知情、愿意配合進行相關調查隨訪,并授權本研究使用患者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相關資料數據分組后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觀察組
患者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主要方法步驟包括:(1)術前準備。患者禁食,并進行備皮和腸道清潔手術準備;行宮頸涂片、診斷性刮宮,以排除子宮頸和子宮體惡性腫瘤[1];(2)患者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3)患者取仰臥位、頭低足高,常規消毒鋪巾,在麻醉藥物生效后,于患者臍也緣下做穿刺孔,常規建立人工氣腹(壓力12mmHg),用1cm穿刺套管針置入腹腔鏡,對患者子宮肌瘤的位置、體積、形態及病理變化進行詳細探查[2];(4)分別于患者恥骨聯合上緣、右下腹麥氏點、臍輪下緣左側做穿刺孔,并用1cm、0.5cm、0.5cm套管針置入手術器械,手術方式采取四孔操作法[3];(5)切開子宮,在腹腔鏡引導下,進行子宮肌瘤剝離。肌瘤部位宮體處常規穿刺注射12U垂體后葉素,觀察肌瘤表面缺血變白后,切開包膜,鈍性分離肌瘤并取出,樣本送檢,常規電凝止血,多發肌瘤以此法逐一切除[4];(6)在腹腔鏡協助下進行病灶切除后的子宮創面縫合,縫合方式采用雙層縫合法,先以可吸收線縫合靠近內膜的肌層,徹底關閉瘤腔,再縫合切口兩側子宮漿肌層組織,針緣距長度根據殘腔張力情況設計,以子宮形態恢復正常為基準[5];(7)術后采用常規方法沖洗盆腔,等患者均任何出血點后,撤除手術器械、氣腹,隨后進行腹壁切口縫合[6]。
1.2.2 對照組
患者實施常規開腹手術治療,手術入路選擇患者下腹正中或恥骨聯合上橫切口;患者術前準備、麻醉方法、子宮股道剔除操作及子宮縫合方法,同觀察組[7]。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飲食指導,增加營養,少吃蜂膠、蜂蜜等食物;建議患者術后進行1-2個月休息,盡量少做劇烈運動;叮囑患者注意避孕措施,避免人工流產、上下環手術等,提高再次妊娠的幾率。
1.3.1 手術成功率
對兩組患者手術后的子宮肌瘤剔除情況進行相關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統計對比兩組樣本手術成功率;指標數據及比例關系,以[n(%)]表示。
1.3.2 手術治療相關指標
該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四項指標;對樣本相關指標情況進行實際觀察測量,并統計記錄測量結果,計算小組各項指標的均值進行組間對比;指標數據以小組所有患者的各項指標數據()表示[8]。
1.3.3 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出現感染、創面粘連、尿潴留、腸梗阻、盆底功能障礙等各類并發癥的患者進行患者例數的統計,并計算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9];指標數據及比例關系,以[n(%)]表示。
1.3.4 術后妊娠成功率
對兩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進行2年的長期術后隨訪,并根據患者術后復診檢查結果,觀察患者的子宮瘢痕愈合情況、妊娠及分娩結局。
本研究所獲得的指標數據,均通過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χ2檢驗,以組間指標數據對比,差異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10]。
兩組患者均成功進行了手術治療,且目標子宮肌瘤完全剔除,手術成功率及治療有效率均達到10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較對照組顯著縮短,而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大幅度少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指標對比()
兩組樣本的各類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顯示,觀察組患者中出現術后感染、腸梗阻各1例,尿潴留、創面粘連患者各2例,無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出現,臨床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0.53%(6/57),顯著低于對照組(24.56%,14/57)。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經對兩組樣本進行術后2年的隨訪,114例樣本中有16例具備了妊娠條件并成功妊娠、安全分娩,分娩成功率達到81.25%;且所有妊娠的患者子宮瘢痕愈合情況良好,無子宮破裂風險。
子宮肌瘤剔除術主要應用于因患有子宮肌瘤而引起月經增多、貧血且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或影響生育功能,及宮頸肌瘤且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根據手術入路,子宮肌瘤剔除術有經腹手術和陰式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需根據子宮肌瘤患者腫瘤的發病位置、大小和腹腔粘連情況綜合評估,選擇恰當的手術術式。
與常規開腹式手術相比,作為一種微創手術,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僅需對患者做很小的穿刺孔,因手術切口小、疼痛程度輕微,從而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減少住院治療時間和相關費用;腹腔鏡探查借助高清晰度顯示器的顯示,能夠更加清楚地觀察患者病灶的情況,尤其對于子宮肌瘤數目多、肌瘤過大的患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通過機械化操作,對子宮肌瘤的清除更加徹底、止血效果更加確切,從而降低對患者其他組織和臟器的損傷;此外,該術式治療下,患者腹壁創口更小,有效降低了發生術后感染和相關并發癥發生的幾率,而且術后切口瘢痕不明顯、切口愈合更快。因此,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受到廣大患者的普遍認可。
本次研究所選擇兩組研究樣本,通過開腹式手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后,均未完成了子宮內肌瘤、實現了治療目標,手術成功率和治療總有效率均為1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治療相關指標的數據統計對比中,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觀察組患者,其手術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治療時間,均較采取開腹手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明顯縮短,且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出現感染、創面粘連、尿潴留、腸梗阻、盆底功能障礙等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所選兩組樣本,術后縫合均采用了雙層縫合法,該柱切口縫合方式能夠減少和血、積液和術后感染的發生,且組織間縫合嚴密、縫合后創面平整,不但可以減少發生術后粘連,而且有利于保持子宮的正常形態、分散子宮壁的張力,從而讓有妊娠需求的患者,避免妊娠子宮破裂。術后2年的長期隨訪調查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子宮愈合情況良好,術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妊娠成功率達到81.25%,表明患者接受治療后的子宮破裂風險很低,不影響患者術后妊娠。
綜上所述,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法相比,臨床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安全性更高、治療效果更好,且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降低發生相關并發癥的風險,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