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興
(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疾控中心,貴州 平塘)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屬于一種傳染病、危害性較大的感染性疾病。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AIDS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性生活及血液等,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目前,對于AIDS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且亦無有效的疫苗接種預防。因此,加強對該病的健康教育,做好相關預防知識的宣教,提高人們的預防意識,降低AIDS的發病率勢在必行[1]。本研究對健康教育在AIDS患者預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探究。
選取確診的AIDS及HIV感染者共計10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44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58歲,最小年齡為26歲。所有患者均進行了病原體、機體免疫功能檢查進行確診,且無嚴重精神障礙,均對此次研究知情同意。將所有患者在隨機的原則下進行分組,其中一組為對照組,包含患者51例,另外一組為觀察組,包含患者51例,兩組間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進行后續的研究有深遠價值。
對照組中的51例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給予常規的護理方法,包括為患者提供常規的生活護理,保障基礎的生活質量,對病情進行檢測,有效控制感染情況。觀察組中的51例患者則在以上常規護理的同時聯合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1.2.1 加強健康教育評估
使用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認知病癥程度進行有效的評估,同時制定出適合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在這過程中應充分地結合患者自身的病情及文化程度,以患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實施。通過向患者進行宣教能夠使其改變以往不良的生活習慣及行為,有效提高生活質量[2]。
1.2.2 健康干預措施
1.2.2.1 心理方面
一旦患者得知自己確診為AIDS或HIV感染時往往會出現情緒激動,心理上遭受重大的打擊。因此,醫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使其對自身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對患者的心理動態進行評估,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情況,多安慰鼓勵患者,制定出合理的疏導方案,有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使其情緒保持在穩定狀態[3]。
1.2.2.2 飲食方面
對于AIDS及HIV感染者在飲食上應進行有效的指導,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出飲食方案,告知患者要以低脂肪、低纖維、高熱量的食物為主。而對于有口腔炎癥的患者應以流食為主,對于有習慣性腹瀉的患者可指導其定時服用糖鹽水或是淡鹽水,在飲食上一定要保持營養均衡,規律飲食。
1.2.2.3 其他方面
對于污染物的處理也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室內應保持干凈整潔,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對于患者接觸過的物品應在太陽下暴曬。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應單獨放置,定期對其進行消毒處理。性生活過程中要使用安全套,在月經期間的女性指導其做好對經血的處理,以免其他物品受到污染[4]。
對于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及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對比。
滿意度使用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向患者進行發放后根據填寫情況進行評分,根據評分情況進行劃分,其中在85分以上的為非常滿意,評分在60-85分之間的為基本滿意,評分不足60分的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對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使用AIDS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定,根據得分情況分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知識掌握率=(完全掌握例數+部分掌握例數)/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滿意度及知識掌握率均記為計數資料,使用(%)表示,并進行χ2檢驗,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則使用P<0.05 表示。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對健康知識掌握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當前,艾滋病成為具有較大危害性的傳染病之一,以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及性生活傳播為主要的傳播途徑。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巨大改變,一些不規律的習慣在人們生活中較為常見,增加了艾滋病的發病率。艾滋病病毒入侵人體后會使得機體免疫力逐漸降低,不斷對患者的免疫細胞進行侵蝕,從而引發一系列并發癥。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發生艾滋病的概率更高,原因就是流動人口多為外出務工人員,他們對艾滋病缺乏一定的認識,也沒有較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及能力。因此,需要在人群中展開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加大力度做好宣傳,從而降低艾滋病的發生率[5]。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效的護理干預手段,主要是向大眾通過行為干預、信息傳播、樹立個人觀念等的方式改變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理念,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當前艾滋病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高度的關注。因此,為了進行有效的預防保健及疾病控制充分發揮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讓患者對疾病有充分的認識,了解疾病的變化情況,提升疾病認知度[6]。在開展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與患者的實際相結合,制定出合理的干預措施,從而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改善,增強疾病的預防意識。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51例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了健康教育,首先根據患者的情況實施健康教育評估,其次展開健康教育,包括的內容有心理疏導、皮膚護理、飲食指導、污染物的處理等。通過全方面的健康教育得出,觀察組的滿意度及對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證實了健康教育在艾滋病患者預防保健及疾病控制中有積極意義[7]。
綜上所述,對于艾滋病患者在預防保健及疾病控制中實施健康教育能夠收到顯著的效果[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