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 江蘇南京210000)
抽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3月時段內高齡腦梗死患者60例,以抽簽法納入甲組(30例)、乙組(30例)。甲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高值82歲、低值65歲,均值(75.14±4.62)歲,NIHSS評分均值(20.58±4.85)分。乙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高值84歲、低值66歲,均值(75.39±4.72)歲、NIHSS評分均值(20.21±4.76)分。統計學無意義(P>0.05)。
入院時患者均采取對癥治療,如改善腦代謝、保護腦細胞等,隨后采取鼻飼療法。即告知患者保持半坐臥位,抬高床頭約30°,甲組為普通胃管鼻飼法,以20ml/h速率泵入腸內營養液;乙組為鼻空腸管鼻飼法,經胃鏡引導為前提緩慢置入胃空腸管,隨后以20ml/h速率泵入營養液。另外,腸內營養支持期間,非蛋白熱量攝入約146KJ/kg·d、氮攝入約0.25g/kg·d;首日營養液泵入量為1/4~1/3全量,若未見胃潴留、食物反流等狀況可在5~6d時增加到全量;營養液溫度約37~38℃;鼻飼時間為上午8點、11點,下午5點、8點、11點。
(1)比較患者營養指標。涉及鼻飼前后ALB(血清白蛋白)、PAB(血清前白蛋白)、Hb(血紅蛋白)。
(2)比較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涉及嗆咳/食物反流、胃潴留、吸入性肺炎。
鼻飼前患者營養指標相似,統計學無意義(P>0.05);但鼻飼后,甲組營養指標較差于乙組,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患者營養指標()

表1 比較患者營養指標()
ALB(g/L) PAB(g/L) Hb(g/L)鼻飼前 鼻飼后 鼻飼前 鼻飼后 鼻飼前 鼻飼后甲組/n=30 41.16±4.27 38.16±4.24 309.42±25.33 298.67±23.42 145.52±30.58 139.78±23.78乙組/n=30 41.33±4.43 33.51±3.38 315.57±27.84 240.49±16.61 146.65±29.22 127.09±20.11 t值 0.1513 4.6970 0.8950 11.0986 0.1463 2.2318 P 0.8802 0.0000 0.3745 0.0000 0.8842 0.0295組別
乙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6%低于甲組30.00%,統計學有意義(P<0.05)。
研究表明,腦梗死好發于老年群體,特別是在合并吞咽困難患者中,還會面臨營養不良、缺氧性功能障礙、胃腸黏膜缺血等狀況,不僅會誘發營養不良,還會阻礙軀體恢復。原因為:隨著年齡持續性增長,食管下括約肌肌力明顯下降,極易誘發胃食管反流、嗆咳、胃潴留等事件。為從根本上預防此類問題,應在明確鼻飼方案的同時少食多餐,準確控制營養液量。例如:鼻空腸管是經胃、幽門等器官置入空腸的鼻飼方式,經管路可將營養液深入至小腸部位,便于其消化吸收,還可預防胃潴留、食物反流等狀況。除此之外,鼻飼期間抬高床頭約30~45°,借助重力作用加快食物流入,預防反流;若為普通胃管,置入深度應為耳垂、鼻翼、劍突處總和,約55~70cm,若條件允許盡量使用鼻空腸管。本研究可知,和甲組相比,乙組營養指標較佳,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6.66%),統計學有意義(P<0.05)。
總之,針對高齡腦梗死患者,普通胃管、鼻空腸管鼻飼法均可增強營養指標,加快軀體恢復,但后者具有療效顯著、安全性高等優勢,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