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斌 賴琳
(黎城縣中醫院 山西長治0476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腰痛”“腰腿痛”“痹病”范疇,是指腰椎間盤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變后,在某種外力作用下使得纖維環破壞,有的連同髓核向外突出,壓迫了神經根引起的以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小便困難等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變。據流行病學統計,該病多發于青壯年。腰痛發生率約為91%。坐骨神經痛發生率達90%。筆者用烏頭湯合曲直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3例,效果顯著,現報道于下。
本組病人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年齡在32歲到70歲,病程1月~12年。其中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者7例,腰椎間盤滑脫2例。所選取的33例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所規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依據,均有腰椎CT或腰椎MRI檢查依據。
所選取的33例患者治療上都沒有使用止痛藥物,均使用烏頭湯、曲直湯加減治療。主方藥物組成:制川烏13~15克、麻黃12克、赤芍12克、山萸肉30克、生乳沒各12克、當歸9克、丹參9克、炙甘草30克。辯證加減:陽虛較重,腰背部冷痛明顯,加用黑順片、肉桂增強補陽力度;腰部沉重感明顯,牽連到后背、兩脅,舌苔厚膩,加炒蒼術、麩炒白術、炒薏苡仁醒脾化濕;有外傷病史,加用續斷、青皮;腰痛入夜加重,病程久的,加全蝎、蜈蚣、蘄蛇以通絡止痛。
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標準,臨床控制:相關臨床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輕工作;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60度,能恢復部分輕工作;無效:癥狀無好轉或加重。
經治療7~60天,臨床控制12例,顯效9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9%。
李某,女,68歲,2019年6月20日初診。主訴:腰背部反復疼痛2年,左下肢麻木脹痛半年,不能彎腰,不能左右活動,服用甲鈷胺片、腰痛寧膠囊緩解。此后每因勞累或受涼后病情便會發作,近半年疼痛加重,伴左下肢麻木脹痛,行走困難,每走幾步便要坐下休息,行腰椎CT檢查提示:L3-4、L4-5椎間盤變性并突出。查體:脊柱側彎,第3.4.5棘突旁壓痛陽性,左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60度)。舌淡,苔白膩,舌邊齒痕明顯,脈沉細,左脈微弱。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腰腿痛(寒濕阻絡、肝血虧虛證)。治法:散寒祛濕、補益肝腎。方用烏頭湯合曲直湯加減治療。藥用制川烏13克、麻黃12克、白芍12克、山茱萸30克、生乳沒各10克、蒼術10克、白芥子10克、薏苡仁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30克。服藥5劑后,腰痛明顯緩解,活動度增加,制川烏加致15克,繼續服藥15劑,腰痛明顯減輕,腰俯仰轉側無礙,左下肢麻木脹痛感減輕。再服藥30劑,腰痛消失,至今隨訪未曾復發。
現代醫學認為: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腰部的活動范圍較大,椎間盤承受著腰部以上身體的重量。當腰椎間盤多次受到損傷后,髓核里面的液體含量就會逐漸減少,髓核不斷的纖維化和失水,就使得椎間隙突出和變窄,髓核突出壓迫神經則引起腰痛,椎間隙變窄擠壓神經根,則引起下肢的放射痛和感覺障礙。
中醫認為,跌撲扭傷或感受風寒濕邪是本病的誘發因素,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是疼痛的病機。烏頭湯中烏頭祛寒止痛,麻黃發汗宣痹,甘草、白芍緩急舒筋。曲直湯中山萸肉補肝,知母泄熱,當歸、乳沒疏通氣血,活血止痛。烏頭湯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表里內外,開冰解凍,加入蟲類藥化瘀之力大增,則如陽光普照,冰雪消融,曲直湯補偏救弊,二方合用,共奏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