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懷風 詹義兵 李傳望 梁甜 劉慶波
(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 湖北荊州434000)
據統計,在所有脊椎骨折疾病中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發生率約占據50%左右,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骨科疾病;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的應用對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整體效果顯著。因此,本次研究中將針對這一結論進行分析,并以對比的方式探析其臨床效果。
研究資料為我院納入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納入時間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內容及相關手術指征,且排除存在脊髓損傷、嚴重骨質疏松、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以及依從性較差等。給予所有研究納入對象進行統一編號后,按照電腦分配的方式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35例;常規組給予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女性患者占比17:35,男性患者占比18:35;年齡20~67(37.2±10.3)歲;主要致傷原因涉及:高處跌落、重物擊打、道路交通等。實驗組給予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女性患者占比15:35,男性患者占比20:35;年齡20~68(37.8±10.3)歲;主要致傷原因涉及:高處跌落、重物擊打、道路交通等。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自愿參與研究,并已經全部簽署協議書;兩組研究對象的資料比較差異小,無統計意義(P>0.05),經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監督核準后可納入本次研究。
1.2.1常規組患者。常規組,給予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入院接受結合相關指標及手術指征的檢查后,按照醫護人員指導行俯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切口長度約為12~15cm,直至將其傷椎及上下各一椎體充分暴露后在C型臂機輔助下將傷椎及椎弓根螺釘的植入位置進行充分確定,采用Weinstein定位法分別在其傷椎及上下各一椎體處將椎弓根螺釘置入、固定。將事先準備好的連接棒進行置入后沿連接棒將椎弓根螺釘置人傷椎,預連接棒固定對其傷椎椎弓根螺釘間進行充分的支撐,將螺絲釘固定,之后在X線的觀察下反復調整椎體前緣高度,并將手術切口關閉。
1.2.2實驗組患者。實驗組,給予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患者入院接受結合相關指標及手術指征的檢查后,按照醫護人員指導采用Sanyo系統在,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對其椎弓根投影區域進行確定,同時將關節突上下緣及內側緣相應位置進行標記,之后確定穿刺點后經皮穿刺進入小關節及橫突交匯處,在穿刺針到達椎弓根后將針芯抽出置入引導絲,取出穿刺針針管;之后以同樣的方式進行另2枚引導絲的安裝,依次將擴大管及空心攻絲鉆導入后在其引導下將椎弓根釘擰入椎體,最后在X線的觀察下對其固定情況進行觀察和確定,安裝置棒器后將椎弓根螺釘置入,進行螺帽擰緊利用撐開器加以支撐,最后確定椎體前緣高度與凸角度恢復后將手術切口關閉。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緩解程度、生活質量以及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手術指標,并作以對比和分析。
(1)疼痛緩解程度: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越低表示其臨床疼痛緩解效果越好。
(2)生活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評估指標包括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理機能、健康狀況、活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數據與生活質量評分呈正比。
(3)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發生率=(切口感染+神經損傷+運動功能障礙)/總例數×100%。
(4)手術指標:切口長度較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少的一組患者表示其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相關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S)描述表示,組間t值進行有效檢驗;計數資料例數(n)、百分比(%)描述表示,組間X2進行有效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下表1所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6%(1/35),其中運動功能障礙患者1例;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14%(6/35),其中切口感染患者2例、神經損傷患者1例,運動功能障礙患者3例;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n(%)]
如下表2所示,實驗組治療后的切口長度相比常規組較短,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較少,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治療后的手術指標[]

表2 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治療后的手術指標[]
?分組 例數 切口長度(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常規組35 17.35±4.12 256.36±37.22 147.21±32.21實驗組35 10.13±2.66 87.55±21.88 96.33±18.10 T - 8.710 23.131 8.147 P - 0.000 0.000 0.000
如下表3所示,實驗組和常規組治療前的疼痛緩解程度、生活質量相比,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VAS評分相比常規組較低,SF-36評分較高,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緩解程度、生活質量[]

表3 比較常規組和實驗組治療前后的疼痛緩解程度、生活質量[]
治療前(分) 治療后(分)VAS評分 SF-36評分 VAS評分 SF-36評分常規組 35 6.15±0.56 49.25±3.88 2.86±0.46 61.35±4.56實驗組 35 6.16±0.78 49.87±3.96 2.16±0.24 75.26±5.36 T-0.062 0.662 7.982 11.694 P-0.951 0.511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發現,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高處跌落、重物擊打、道路交通等所致,再加上人體脊椎由運動度較小的胸段以及運動幅度較大的腰段所組成,胸腰段主要是指人體T11-L2節段,進而發生骨折。臨床治療中通常以穩定骨折和預防脊柱畸形為主要治療原則;本次研究中通過給予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臨床中采用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與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后的結果表示: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86%(1/35),常規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14%(6/35);且實驗組治療后的手術指標及疼痛緩解程度、生活質量均相比常規組改善效果較好,兩組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的臨床治療中通常給予患者采用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而部分醫學研究專家則發現,相比傳統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針對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后的效果更加顯著,整體更讓患者滿意,這一結論也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而言,在臨床治療中相比傳統開放式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微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治療后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保證其良好的預后效果,存在一定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