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穗宇 譚琬琳
【摘要】目的:探索在早期肺癌診斷中采取CT動態增強掃描的應用價值。方法:于本院收治的肺部孤立性肺結節患者中選取68例,資料來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對所有患者實施CT動態增強掃描,同時將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將兩種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結核檢出率(86.76%、8.82%、4.41%)與病理學檢查結果(85.29%,8.82%、5.88%)對比無差異(P>0.05);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過時間均低于肺炎/肺結核灌注參數,而血流量、表面滲透壓高于肺炎/肺結核(P<0.05);TNM分期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過時間以及表面滲透壓對比無差異(P>0.05)。結論:將CT動態增強掃描用于診斷早期肺癌中應用價值較高,可提升疾病檢出率,同時在診斷時對病灶灌注參數進行對比,可提升診斷有效率,為患者日后診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值得借鑒。
【關鍵詞】肺炎;肺癌;肺結核;CT動態增強掃描;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R734.2;R730.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158-02
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我國肺癌發病率也隨之增加,我國每年新增肺癌人數在80萬人左右,占新發惡性腫瘤20%左右[1]。肺癌主要是源于肺部組織不受控制地進行惡性繁殖,咳血、發熱、胸痛等均是該病主要臨床表現,若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腫瘤細胞極大程度會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直至患者死亡。早期肺癌患者無顯著臨床表現,當患者出現明顯臨床癥狀,經臨床確診后多數已發展至肺癌晚期,雖治療方式多樣,但治愈難度增加。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生存率約為15%[2]。故針對肺癌患者進行早期診斷對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針對疑似肺癌患者主要給予影像學檢查方式進行初診,而CT動態增強掃描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其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因此本文就此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選擇68例肺部孤立性肺結節患者進行研究。68例患者男女各41例、27例,年齡31~71歲,平均年齡(52.31±11.02)歲;6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咳血、胸痛、發熱等臨床表現。入組標準[3]:68例患者均經X線或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肺部有孤立性肺部結節病變組織,但未有肺門轉移或淋巴結腫大等情況發生;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4]:患有精神障礙疾?。换加邪籽?、腎衰竭等其他重癥疾?。毁Y料不全者。
1.2方法 對68例患者均實施CT動態增強掃描,最后進行病理學檢查,與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分析。CT動態增強掃描操作如下:儀器選擇東芝 Aquilion 64 層螺旋 CT 機,依據操作要求,檢查前對患者實施碘過敏試驗,為保證診斷準確性囑咐患者空腹檢查,將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碘帕醇注射液(批號:國藥準字H20053384,15 g(I)/50 mL/瓶)作為造影劑,靜脈注射65 mL,速度:2.7~3.0 mL/s。在不同時間段對患者進行掃描,時間分別為注射后20 s、80 s、140 s、200 s、260 s,掃描位置為腫塊具體位置以及距離腫塊6 mm的范圍。結束后將得到的原始圖像使用Philips EBW工作站進行處理,計算所得病灶灌注參數,其中包括血容量、血流量、通過時間以及表面滲透性。
1.3觀察指標 將CT動態增強掃描結果與金標準進行對比;并分析CT動態增強掃描后所得的早期肺癌、肺炎/肺結核的病灶灌注參數。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研究中選擇SPSS 20.0系統計算數據,其中x±s表達計量數據,選擇t檢驗,而%表達計數數據,選擇χ2檢驗,兩組數據存在差異后選用P<0.05表達。
2 結果
2.1病理結果 68例孤立性肺結節患者中,經病理學檢查確診,早期肺癌58例,其中TNM分期為17例0期,28例IA期,13例IB期;肺良性病變患者10例,其中6例肺炎,4例肺結核。
2.2…分析CT動態增強掃描與病理學檢查檢出率
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肺炎、肺結核檢出率(86.76%、8.82%、4.41%)與病理學檢查結果(85.29%、8.82%、5.88%)對比無差異(P>0.05),詳見表1。
2.3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和肺炎/肺結核病灶灌注參數對比 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過時間均低于肺炎/肺結核灌注參數,而血流量、表面滲透壓高于肺炎/肺結核(P<0.05),詳見表2。
2.4不同TNM分期早期肺癌CT灌注參數 TNM分期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過時間以及表面滲透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肺癌是我國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以及致死率,對人類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早期肺癌患者,基本無明顯癥狀,以胸痛、發熱、咳血等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病情不斷發展,極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增加患者心理、經濟壓力,嚴重時可能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影響患者預后恢復[5]。因此盡早采取診斷措施,并實施有效的治療措施有利于增加患者壽命,提升其生活質量。
CT是臨床常見的影像學診斷方式,能夠很好的觀察到生物活性,CT操作簡便、快捷,是一種無創的檢查方式,可反復進行,安全性較高,且得出結果的時間較短[6]。同時CT掃描針對肺癌病癥的顯像具有一定的特點,有助于判斷患者病情變化。再實施動態增強掃描,能夠使病灶圖像顯示更加清晰,以此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率。CT動態增強掃描能夠更加清晰的將肺炎病灶征象顯現出,可完善傳統CT掃描技術,可以更加全面的對患者病變位置進行掃描[7]。病灶組織內血管較為繁雜或血流緩慢,造影劑會在病灶位置集聚,使用CT動態增強掃描可以清晰觀察到病灶組織密度,清楚反映出病灶病理性質。分葉征主要特征為邊緣凹凸不平、切跡模糊,是腫瘤內部生長速度不均勻或局部受限引起的腫瘤特征之一。毛刺征是一種伴隨小靜淤積形成的肺孤立性結節影像學表現。若上述征象不明顯時,可使用CT灌注參數對病灶進行鑒別判斷。在CT動態增強掃描過程中,若發生惡性病變,淋巴回流速度會有所減緩,淋巴數量也隨之減少,故血管內間質及其間隙相對狹窄,因此導致造影劑在此處停留、聚集[8]。而血管內皮間隙增加寬度后,會造成基底膜缺失,以此使血管內血流量增加。本文結果顯示,CT動態增強掃描與病理學檢查結果對比無差異(P>0.05);CT動態增強掃描早期肺癌血容量、通過時間均低于肺炎/肺結核灌注參數,而血流量、表面滲透壓高于肺炎/肺結核(P<0.05),由此得出,針對早期肺癌患者可通過CT動態增強掃描進行檢查,在診斷與鑒別肺部孤立性結節病變性質上,可參考CT灌注各項參數;TNM分期為0期、IA期以及IB期早期肺癌患者血容量、血流量、通過時間以及表面滲透壓對比無差異(P>0.05),由此得出,上述血流參數對于鑒別肺癌的良、惡性具有重要意義,但無法準確區分TNM分期,在臨床應用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紤]可能為惡性病灶組織淋巴回流與淋巴體積影響,在實施CT掃描過程中,因惡性病灶組織中淋巴病變,其淋巴回流速度變緩,其體積也隨之減小,影響造影劑流動,但由于毛細血管內皮空間擴張,可能會導致基底膜消失,故血管中的血流量大[9]。
綜上所述,CT動態增強掃描在診斷肺癌患者中具有重要意義,可為后期患者治療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且操作簡便,可重復實施,值得借鑒。但本文還存有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樣本數量少、研究時間短、結果未引用客觀性指標等,因此在今后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數、引用具有說服力的指標、延長研究時間等,深入探索CT動態增強掃描應用于早期肺癌診斷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錦棠, 馮志浩, 謝志騰. CT動態增強掃描應用于早期肺癌診斷的價值[J]. 心電圖雜志(電子版), 2020, 9(3): 157-158.
[2] 郭德舜. 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早期肺癌的臨床價值研究[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9, 3(3): 5-7.
[3] 趙貴香, 王炳良, 蔡朝明. 探討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早期肺癌的臨床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9, 3(2): 129-130.
[4] 韓立平. 研究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早期肺癌的臨床價值[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1): 45-46.
[5] 徐新峰, 陳殿森, 馬麗珍, 等. 128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對實性肺結節的診斷價值研究[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20, 21(1): 83-84.
[6] 馮道春. 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早期肺癌的臨床價值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61): 159-160.
[7] 周勤冰, 余小忠. 雙血供Extended-Tofts模型與Exchange模型在肺癌SPECT/CT符合線路顯像聯合磁共振成像中的對比研究[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9, 19(13): 2190-2192.
[8] 王洪運, 李琳. 左肺上葉肺癌43例螺旋CT三期動態增強表現特征分析[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8, 16(7): 10-12
[9] 曹文彬, 羅偉, 袁衛, 等. 128層CT容積掃描三維重建結合雙期增強對早期周圍型小肺癌的診斷價值[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9, 35(8): 1245-1248.
*通信作者:譚琬琳,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E_mail:443919190@qq.com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采血途徑及檢測時間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18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性分A、B兩組,空腹狀態下接受血液標本采集:A組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然后再靜脈血采集法采集一份,行血常規檢測;B組采集部位為肘部靜脈,共兩份,分別于采集2h內及8h繼續行血常規檢測。結果:A組指尖血組白細胞(6.86±0.758)×109/L、紅細胞(5.12±1.34)×1012/ L高于靜脈血組(5.77±0.69)×109/L、(4.14±1.02)×1012/L;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靜脈血組(188.58±25.42)×109/ L(P<0.05),血紅蛋白比較無差異(P>0.05)。B組2小時內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L與4小時組比較無差異(P>0.05);2小時內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小時組(159.65±26.06)×109/L(P<0.05)。結論:血常規檢測受血液采集途徑及送檢時間影響,應選擇合適的采血途徑并及時送檢以提高血常規檢驗準確性。
【關鍵詞】采血途徑;檢測時間;血常規;檢驗結果
[中圖分類號]R446.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9-0160-02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臨床數據資料對疾病的詮釋能力越來越強,血常規檢測是最為常見的血液測試方法,檢測結果可以表明血細胞數量、形狀、病變細胞的分布狀態,便于臨床診斷疾病[1],血常規檢驗通過對其樣本進行收集直到完成檢驗,需要經過較多環節,任何環節出現疏漏均有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2]?;诖?,本文結合臨床血常規檢資料進行分析,針對其影響因素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選擇我院常規體檢者184例,男95例、女89例;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38.45±13.20)歲,隨機性分A、B兩組各92例,兩組年齡、性別等無差異。
1.2方法 (1)標本采集:兩組研究對象均在空腹狀態下接受血液采集:①A組 首先采集末梢血一份,采集途徑為研究對象左手無名指或食指指尖,每例取40μL,加入160μLEPK稀釋液,使其與指尖血充分混合;然后再通過靜脈血采集法進行血液采集一份,采集部位為肘部靜脈,每例采集3 mL血樣,置于抗凝管內,加入EDTA-K3抗凝劑,上下顛倒3次使其完全混合。采血后行血常規檢測,檢測時間不能超過2h。②B組;采集部位均為肘部靜脈,每例各采集兩份,分別于采集2h內及8h繼續行血常規檢測。(2)血常規檢驗方法:使用的是Sysmex-xn1000i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采用與儀器配套的稀釋液、溶血劑等的試劑,每天使用專業的配套的清洗液就行保養。同時每天進行配套三個批號的質控檢測(質控批號是00771101、00771102、00771103),且在控。
1.3統計學方法 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2.1不同采血途徑A組血常規比較 指尖血組白細胞(6.86±0.758)×109/L、紅細胞(5.12±1.34)×1012/L高于靜脈血組(5.77±0.69)×109/L、(4.14±1.02)×1012/ L(P<0.05);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靜脈血組(188.58±25.42)×109/L(P<0.05),兩組血紅蛋白(120.34±17.45)vs(118.89±18.08)g/L比較無差異(P>0.05)。詳見表1。
2.2不同檢測時間B組比較 2h內檢測組白細胞(6.90±1.21)×109/L、紅細胞(5.40±1.22)×1012/L、血紅蛋白(121.56±18.13)g/L與4h組(6.52±1.40)×109/ L、(4.88±0.97)×1012/L、(119.85±19.45)g/L比較無差異(P>0.05);2h內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組(159.65±26.06)×109/L(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血常規檢測在臨床中較為常見,通過檢驗可以對受檢者的血液情況進行評估,同時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相關疾病,引導臨床對患者進行病情的判斷和分析[3],而檢測結果必須在準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其臨床價值。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血常規檢驗也逐漸由人工檢查轉換成自動化儀器檢查,醫學檢驗也越來越趨向于超微量、準確、特異性強、快速、高度自動化的方向發展,儀器導致的誤差越來越低[4],人為非儀器設備因素影響就顯得明顯,本文研究發現采血途徑及標本送檢時間對血常規的影響如下:①不同采血途徑影響 采血途徑如果為患者手指,操作簡便,但指尖采血來源為毛細血管,血液循環情況相對較差,需對進行多次擠壓,可混入其他組織成分,從而標本純度[5];指尖血管管徑狹窄,血液流速高于靜脈血、血液溫度低于靜脈血,指尖血中的白細胞易聚集,所以計數普遍高于靜脈血[6],本文指尖血組白細胞、紅細胞高于靜脈血組(P<0.05)。指尖采血的時候在針刺深度方面往往比較淺,因此為了達到目的,需要進行擠壓,導致血小板受到擠壓刺激,產生聚集及損耗,檢測的結果就會偏低,本文指尖血組血小板(161.56±27.34)×109/L低于于靜脈血組(188.58±25.42)×109/L(P<0.05)。靜脈血液樣本在進行采集的過程中,基本不會因為循環不暢的現象,比較準確反映出受檢者的實際情況,同時靜脈血的血流充沛,進行采集基本能夠較為準確的代表受檢者的真實情況[7]。②針對于不同時間送檢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血液一旦被采集而裸露于空氣中,則很容易受到空氣中不同因素的影響,產生相關的反應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出現凝血或溶血等等情況,可影響血液檢驗的準確性。本文B組不同檢測時間結果顯示2h內組血小板(185.50±25.97)×109/L高于4h組(159.65±26.06)×109/ L(P<0.05),與隨著送檢時間的延長血小板可出現黏附、聚集及其形態改變(腫脹或構型變化)有關。而2h內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與4h組比較無差異(P>0.05),與臨床多數學者報告一致[8]。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檢驗中,導致誤差出現的原因有較多,所以檢驗科相關工作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除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避免出現違血常規操作,減少檢驗誤差的出現幾率外,在臨床血常規檢驗中,應選擇合適的采血途徑,首選途徑為肘前靜脈,盡量在2h內完成檢測,如無法確保在2h內檢測,在采集標本后應經離心分離并選擇相應的存放方式,以免因檢測時間延長而影響檢測結果。
參考文獻
[1] 夏萍, 張雪, 鄭爽. 在血常規檢驗中末梢血和靜脈血的應用效果觀察[J]. 當代醫學, 2019, 25(24): 182-184.
[2] 任君斌. 比較靜脈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兩種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當代醫學, 2018, 24(19): 23-25.
[3] 唐熟能, 吳長蓉. 血常規檢驗中易出現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 2019, 23(25): 3649-3650.
[4] 趙麗. 探討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J]. 中國社區醫師, 2019, 35(27): 128-129.
[5] 彭科燕. 末梢血和靜脈血兩種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臨床應用研究[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11): 2042-2043.
[6] Gravito-Soares M,Gravito-Soares E,Gomes D,et al. Red celldistribution width and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to total serum calcium ratio as major predictors of severity and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J]. BMC Gastroenterol, 2018, 18(1): 108-111.
[7] 余芳. 臨床血常規檢測的影響因素及控制對策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 2020, 36(8): 123-124.
[8] 侍勇. 血常規檢驗中的靜脈血檢驗與末梢血檢驗結果比較[J]. 醫療裝備, 2018, 31(21): 59-60.
作者簡介:施駿,江蘇省太倉市中醫院醫院檢驗科。E_mail:aaaaaaaCC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