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摘要]目的探討艾滋?。ˋIDS)患者給予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MB)的延續護理模式干預的效果及對患者院外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深圳市龍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診治的96例 AIDS 患者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 n=48)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 n=48)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信息-動機-行為延續護理模式干預。比較兩組自護能力、遵醫行為和生活質量。結果干預后兩組 ESCA 量表四個維度評分和總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遵醫率為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后兩組的 HIV/AIDSQOL-46量表四個維度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結論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模式干預的 AIDS 患者自護能力和遵醫行為提升,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關鍵詞]艾滋病;信息-動機-行為;延續護理;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遵醫行為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1)23-0131-04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 transitional care mode on self-care ability of AIDS patients outside hospital
LI? Went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Longhua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Shenzhen 5181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transitional care mode of Information-Motivation- Behavioral (IMB) Skills Model on patients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and the impact on self- care ability of the patients outside hospital. Methods A total of 96 AIDS patients treated i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Longhua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from February 2019 to February 2020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n=48)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8) were given the intervention of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 transitional care mode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Self- care ability,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Qo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four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s of ESCA scale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9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77.08%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four dimensions of HIV/AIDSQOL-46 scale in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and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IMB transitional care mode can ameliorate the AIDS patients'self-care ability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improve their QoL.
[Key words] AIDS;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 Transitional care; Elf-care ability; Quality of life; Compliance behavior
艾滋?。ˋIDS)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一種世界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對患者及家庭甚至社會造成嚴重影響。臨床病理研究顯示[1],AIDS 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抗逆轉錄病毒,可有效降低機會性感染風險,使患者存活期延長。但該種藥物治療時間相對漫長,且受疾病的困擾,加之長期服藥,患者負面心理情緒強烈,病情控制效果越來越差。因此,應對 AIDS 實施延續護理干預,但該護理模式在我國處于探索階段,干預形式相對簡單。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MB)是被廣泛應用的行為改變理論模式[2],其中信息是基礎,是行為改變的先決條件;行為改變是最終目標,是貫穿于知識、動機和行為的必要元素?;?IMB 的延續護理為 AIDS 患者康復提供信息,通過護理人員專業溝通[3],強化動機,增強動機的同時促使患者獲取康復信息的迫切性提高,兩者相互影響。行為技巧在信息和動機的促使下,導致行為的改變。為探討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對 AIDS 患者的干預效果,分析對患者院外自護能力的影響,本研究對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在深圳市龍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我院)診治的96例患者進行研究?,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96例 AIDS 患者資料,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艾滋病診斷標準[4],且經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及流行病學史確診;意識清晰者;有一定文化程度,溝通無障礙者;同意本項研究并簽署意向書者。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家族史者;合并其他嚴重免疫系統缺陷者;合并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不完整,無法配合研究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1。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抗病毒治療。
常規護理干預:向患者發放健康知識手冊,給予患者心理狀態疏導,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并告知患者日常注意事項。出院時,囑患者定期來院復診。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情況,并解答患者問題。
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模式干預:①成立延續護理干預團隊,團隊成員包括護理人員、AIDS 專家、志愿者,均接受系統培訓,討論并制訂多形式、多層次評估策略。②強化知識宣教,對患者進行 AIDS 相關知識宣教,每周以健康知識講座的形式,向患者重點講解疾病、藥物治療、藥物不良反應、日常護理等,強調健康行為及堅持用藥的重要性,講座結束后,通過發放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宣教知識的掌握程度。掌握度較低的患者進行一對一干預指導。③建立信念,給予患者上述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精神支持,堅定患者信念。和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鼓勵患者傾訴真實想法。護理人員理解患者內心感受的同時,應向患者闡明負性情緒、錯誤認知及不健康行為對健康狀況的危害,分析消極信念成因。通過介紹經典案例,幫助患者樹立并堅定治療信念。④改變行為,鞏固患者健康行為,肯定這一階段患者為達成健康目標的努力,同時針對不健康行為給予針對性指導,傳授給患者負性情緒疏導方法,指導患者健康飲食。⑤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兩次,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遵醫囑用藥情況。一個月后,電話隨訪頻次為2周一次。每月家訪一次,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和家屬關系改善情況,共隨訪3個月。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自護能力[5]: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從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水平四個維度進行評估,共43個項目組成,每部分評分為32、24、48、68分,總分值172分,分值與自護護理能力呈正比。②遵醫行為:利用我院自制《遵醫行為調查表》評估遵醫行為,該調查表由規律飲食、運動鍛煉、情緒控制和遵醫用藥四項構成,總分值100分,按得分將遵醫行為劃分為完全遵醫(86~100分)、部分遵醫(75~85分)、不遵醫(<75分)。遵醫率=(完全遵醫+部分遵醫)例數/總例數×100%。③生活質量[6]:以艾滋病生活質量量表(HIV/AIDSQOL-46)評估生活質量,該量表分患者信息和量表正文兩個模塊。量表正文包括一般性感覺、社會狀態、心理狀態和身體狀態四個維度,共46個問題,每個問題給予1~5分評分,總分值46~23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 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能力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 ESCA 量表四個維度評分和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干預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2.2兩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遵醫率為97.9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干預后的 HIV/AIDSQOL-46量表四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4。
3討論
AIDS 是臨床上特殊性比較顯著的免疫缺陷疾病,患者機體免疫系統中 CD4+T 淋巴細胞被 HIV 病毒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喪失,生命安危受到嚴重威脅。研究顯示[7],抗病毒治療方法可顯著提高機體 CD4+T 淋巴細胞水平,并有效阻斷 HIV 病毒的復制,提高機會性感染對抗能力,延長生存期限。梁能秀等[8]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療可提高 AIDS 患者累積生存概率。另有研究稱[9],服藥依從性維持在95%以上,血藥濃度穩定后,抗病毒才能達到預期療效。但長期用藥增加了 AIDS 患者并發多種并發癥的風險。分析其中的原因,受疾病本身影響,加之社會歧視,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 AIDS 患者常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服藥依從性下降。缺乏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AIDS 患者自控能力差,不重視用藥規律性。自我護理能力和服藥依從性差,不僅無法有效抑制 HIV 病毒復制,而且導致出現耐藥毒株,更加不利于后續治療。
實踐調查顯示[10],因大部分 AIDS 患者院外自我護理能力降低,病情反復出現,治療效果不理想。 IMB 最早用于大學生 AIDS 預防,將影響行為的可能因素用關鍵組分概括,闡明兩者關聯及關聯的方向性及強弱,從關聯中對 AIDS 預防行為進行預測。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為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信念,以支撐行為改變。只有患者掌握了豐富的健康知識,樹立了堅定的康復信念,才會通過采取積極應對方式來改變不健康行為。延續護理則是針對出院患者康復需求設計的護理干預模式,對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和遵醫囑用藥情況,解決患者問題,幫助患者康復?;?IMB 的延續護理干預則將兩者優勢結合,發揮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在臨床其他領域已被廣泛應用[11-12]。
自我護理能力是患者主動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加強疾病癥狀管理[13-14]。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ESCA 量表四個維度評分和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分析其中的原因,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通過強化知識宣教,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念,培養患者健康行為,并針對不健康行為給予針對性指導。出院后的電話隨訪、家訪等,了解患者病情變化、遵醫囑用藥情況、生活狀況和家屬關系改善情況,有效提高自護能力。從而也提升了患者遵醫率,本研究觀察組遵醫率為97.92%。均與熊玲玲等[15]研究的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于艾滋病患者,可提高遵醫行為和自護能力的結果一致。
增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是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 HIV/AIDSQOL-46量表四個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該種護理模式幫助患者建立信念,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精神支持,堅定患者信念。針對不健康行為給予針對性指導,出院后的延續護理干預,通過電話隨訪、家訪,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干預,掌握患者治療和康復情況。
綜上分析,基于 IMB 的延續護理模式干預的 AIDS 患者自護能力和遵醫行為提升,生活質量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但是本研究所選病例較少,缺乏大樣本臨床資料觀察,尚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鄭艷,王志勇,陳橙,等.HIV 感染者/AIDS 患者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感知效果影響因素分析[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21,46(4):493-498.
[2]唐建,喻行莉,謝紅,等.基于 IMB 理論的艾滋病教育游戲化設計[J].中國艾滋病性病,2020,26(11):1230-1233.
[3]王萍,高華,馬玉,等.基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的延續性護理對腦卒中溶栓術后病人治療有效性及依從性的影響[J].護理研究,2020,34(2):333-335.
[4]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內科雜志,2018,57(12):867-884.
[5]劉延錦,余溯源,郭麗娜,等.漢化修正版自我護理能力評估量表用于成年人群中的信效度研究[J].重慶醫學,2018,47(33):4266-4269.
[6]張明利,魏俊英,吳毓敏,等.HIV/AIDS 生存質量量表(HIV/AIDSQOL-46)[J].中醫學報,2010,25(4):599-601.
[7]盧珍珍,姜晨晨,倪明健,等.中國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20,36(4):639-642.
[8]梁能秀,藍光華,魯鴻燕,等.HIV/AIDS 患者2174例接受抗病毒治療后生存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21,37(3):488-492.
[9]高巖,章清,孫美艷,等.HIV 感染者/AIDS 患者服藥依從性管理的系統評價再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4):604-610.
[10]盧珍珍,姜晨晨,倪明健,等.中國艾滋病高效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20,36(4):639-642.
[11]仲桂英,賈生菊,黃成萍.IMB 模型聯合延續性護理對腦梗死橋接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下肢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9,36(4):637-639,642.
[12]譚利華,曹歡,萬榮珍,等.艾滋病患者生存質量心理護理研究進展[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20,47(1):69-72.
[13]范益平,張瑞玲,王玉英,等.協同護理對艾滋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22):147-149.
[14]劉治,唐邦倫,林嘉.胸腺五肽聯合 HAART 治療對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性科學,2019,28(4):117-121.
[15]熊玲玲.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院外自護能力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內蒙古醫學雜志,2020,52(11):100-102.
(收稿日期: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