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說。課文以“我”為第一人稱,通過講述“我”的父母對叔叔于勒前后態度的變化,從而深刻地反映19世紀法國的社會現狀。莫泊桑因其出色的小說描寫技巧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通過對《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的探究,可以提高學生解讀小說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小說題材的認識,也可以對教學活動有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
一、關注小說的敘述視角
敘述視角對于作者進行小說創造是至關重要的。敘述視角由作家的主觀意愿進行選擇,是作家深刻反映社會生活的立足點。值得注意的是,敘述者不一定是作者,不同的敘述者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立場,那么所敘述的內容和態度也會隨之不同。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作者采取了第一人稱,把“我”的親身經歷作為故事發展的脈絡。所以在進行小說教學時,要把握課文中的敘述視角,從而體會到作者的奇特構思,與作者的心靈進行深度交流。
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中,莫泊桑沒有選擇于勒或者菲利普夫婦作為整篇小說的敘述者,而是別出心裁,選擇了若瑟夫作為敘述者,他作為一個單純天真的孩子,是以兒童的思想觀念來看待他所處的世界。由于他仍然保持了天真的個性,所以并沒有成人世界里的利益關系的考慮,也不會用居高臨下的道德高度去評判父母的所作所為,只是用眼睛真實細致地反映出他所看到的一切。若瑟夫的兒童視角與菲利普夫婦的成人視角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若瑟夫看來,父母對待叔叔于勒的行為是矛盾的,當遠在美洲的于勒寫信提及自己發了財可以拿錢補償菲利普時,原本被眾人厭惡的于勒一下子轉變了形象,成為了人們心中善良正義的偉大者。“一下子”飽含著對父母態度轉變之迅速的嘲諷。等到于勒的第二封信到來后,這封信甚至成為父母進行炫耀的資本,時常拿出來念,也時常拿出來給他人觀看,從而刻畫出菲利普夫婦的愛慕虛榮以及對金錢極度癡迷的性格特征。此時的若瑟夫雖然是故事中的人物,但是仿佛跳出了故事之外,冷靜地審視著父母的種種行為,表達對他們拜金虛榮的諷刺與不齒。而當若瑟夫知道眼前貧窮蒼老的老人是他的親叔叔后,出于善良的真心,拿出錢送給于勒當消費,表現出若瑟夫跟他父母一樣被小市民精神所毒害,與他不顧道義的父母形成強烈的對比。莫泊桑在這個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因此,小說不只是局限在對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更隱含著作者的人道主義關懷,極大地提升了小說的深度和廣度,因此,通過對小說敘述視角的探究,可以充分理解作品中豐富的內涵和意義,體會到小說構思的精巧和敘事的張力,也有助于我們清晰地了解故事發展的過程,啟迪我們進行靈魂的深度思考。
二、注意小說的人物刻畫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有三個必不可少的要素,分別是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而人物形象更是小說塑造的中心,值得我們細細研究。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小說中,菲利普夫婦是作家重點刻畫的對象,莫泊桑主要是通過描寫他們的語言、動作和神態來揭示他們的性格特征,展示他們豐富的心理活動。因此,菲利普夫婦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更是作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菲利普與他的妻子都是典型的小資產階級形象。在小說中,作者花了許多筆墨對兩個人進行形象刻畫。當菲利普前去買牡蠣時,他認出眼前滄桑衰老的窮水手就是他的弟弟于勒,他的第一反應是緊張不安,而后他的動作是“向旁邊走了幾步”,這個小細節表明他害怕被于勒認出來,從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煩,這一連串的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地刻畫出菲利普內心的恐懼不安的心理狀態,也從側面反映出他對于勒的無情。而當聽到父親要請吃牡蠣時,母親雖然知道家里的經濟條件,但是不敢承認,只好嘴硬說牡蠣傷胃,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就行,不必過多,甚至忽略了若瑟夫,借口說男孩子不必吃這些東西。從這些語言描寫當中可以看見母親虛榮吝嗇的性格特征。明明生活非常拮據,但是母親有著強烈的虛榮心,不敢實話實說。作者通過簡短的幾句話,將母親復雜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情況的介紹展現了一個處于貧困邊緣苦苦掙扎的家庭,傳達出作者對處于社會底層的窮困人民的同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讀者對后文中菲利普夫婦躲開窮困潦倒的于勒的行為表現出一點理解。
三、立足小說的時代背景
小說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閱讀小說時,我們可以以一個更高的角度對小說進行全方面地審視,從時代背景出發,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聯系當今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進一步引發對人性與社會的思考。《我的叔叔于勒》寫于1833年,當時法國已經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于貧富差距過大,物質財富只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也日益尖銳,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是小資產階級不堪重負而紛紛破產。而一些不甘現狀的小資產階級力圖改變自身命運,到美洲去發展事業,希望可以在那里開疆拓土,然后有朝一日回到故鄉。而于勒則是這類人物的代表,課文中用寥寥數語交代了于勒的基本情況,從側面折射出這一社會現象。于勒原本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子,后來被人們送到了前往美洲的商船,到了美洲之后他做起了買賣賺了大錢,于是寫信說補償菲利普夫婦的損失,作者通過對于勒基本情況的介紹,表明于勒正是小資產階級在美洲發展事業的一個縮影,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描述和思考。
與于勒相對應,菲利普夫婦則是資本主義發展下被金錢所毒害的小資產階級的代表。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金錢成了人與人聯系的唯一紐帶,當于勒在美洲成為了有錢人時,菲利普夫婦滿心期待他的到來,而當發現于勒變成一個窮困潦倒的水手時,他們并沒有提供親情的救助,而是厭惡唾棄他,最終棄他而去,主宰菲利普夫婦精神世界的始終都是金錢而非情義。不顧道義,嗜錢如命的菲利普夫婦不只是個例,課文在描寫二姐選擇丈夫還透露出這么一個細節,二姐的丈夫作為一個公務員并沒有錢,而使他下定決心求婚的原因是看了于勒寄來的信件,讓他覺得這場婚姻是有利可圖的。由此可見,在金錢勢力的統治下,不僅人們親情觀念變得薄弱,就連愛情也成為利益交換的物品,通過對小說時代背景的研究,我們更能明白當時的法國資本主義發展下,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風氣在社會上盛行,原本人與人和諧友愛的關系已經異化,金錢成為人們聯系的唯一紐帶,以此來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作為一篇小說,在藝術和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敘述視角到人物描寫再到時代背景,三個方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不斷深入挖掘小說的靈魂,提高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增強個人的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要體會到小說中作者犀利的批判和溫情的關懷,使我們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