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瓊
《愛蓮說》是部編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片文言散文,是宋代著名文學家周敦頤的一首古體議論文。蓮花,曾經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然而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于它的清姿素容,紛紛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篇文言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花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視和厭惡。
一、體察涵泳,文章賞析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細致描繪了蓮花高潔的形象。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的高貴品質。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好和天真自然、不俗不媚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筆直挺拔、不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就像傲然不群的君子,需要尊重,凜然不可侵犯。
這部分所寫實際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于像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襯托,表明自己獨愛蓮花,并描繪蓮花的形象,贊美蓮花的品格。第二段與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相比較,點明蓮花“君子”的比喻意義,表明作者對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全文托物言志,以蓮喻人,通過對蓮花的描寫和贊美,歌頌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一句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為:“蓮,花之君子者也。” 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古風古韻的背景音樂、意境悠遠的吟誦調,讓學生們一下子進入到《愛蓮說》的美妙情境之中。可從標題入手,分三大環節:品“蓮”——品人格特質,品寫作角度;析“愛”——析作者獨特的情感;悟“說”——了解文體,探究作者的志向。在清晰的問題鏈中,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確立如蓮般的志趣追求。
二、深入思考,提出問題
1.“淤泥”指代官場上的不正之人,所以“出淤泥而不染”,然而“清漣”則是比較好的意象,為什么作者要說“濯清漣而不妖”呢?
2.“淤泥”和“清漣”是否與后面的“牡丹”“菊”有一定的聯系。
3.《愛蓮說》中“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周敦頤為什么獨推崇蓮花,有什么深意。
如何在文本理解中體現,這樣的經典文本,教師應該讓學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讓他們能夠真正積淀深層的文化底蘊。圍繞“經典文本的文化價值”這一話題,我在此作了深度挖掘。
三、隨文學習,適度有用
《愛蓮說》教學中應該不只是從概念的角度上來生硬地介紹“說”這種文體,而是結合著文本中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去體會特點的教法,這符合課程標準中的把握靜態知識的原則:“隨文學習,適度有用”,即:讓學生建立一種知識運用的情境,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理解一些靜態知識。哪怕是字音、字形、字義,也可以體現這樣的理念。字音、字形等只有在具體的運用情境中,才能獲得鮮活的意義。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淤”所蘊含的根深蒂固、積重難返。“染”字里“九”包含的顏色之多,這些地方推敲一下,在學生形成理解的過程之中,就能落實我們對靜態知識“隨文學習,適度有用”的方法了。
四、文化范疇中的君子理想
在探討“清漣”問題時,應該超越原有框架的理解方式。針對上面內容提出思考“清漣本來是好的,為什么作者還要說濯清漣而不妖呢?”我們要把它納入到君子品格的文化范疇里來理解,而不是把它納入到兩元對立的思維框架里:清漣是一種正面的價值追求。但又不是一種故作清高,司馬光有言“以矯俗來干民”,用這樣一種自己的不入俗流、特異獨行來表達自己的與眾不同,這就是一種君子品格,中庸之道。
五、文化脈絡中的蓮花人格
面對“周敦頤為什么獨寵蓮”的疑問,經過梳理“蓮”的文化發展脈絡,我發現:從詩經里“出現”,到屈原賦予它高潔品格的象征,到宋明理學這里蓮花成為一種獨立的人格理想寄托物(宋學“關、閩、濂、洛”四個流派,“濂”就是濂溪先生周敦頤)。因此可以從文化脈絡角度去理解:宋明理學是儒、道、佛合流而形成的中國文化的一種新的學說,是對儒家元典一次重新的挖掘和闡釋。對“蓮”的推崇至少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潛在影響。教師在執教之前可以讀一讀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相關論著,多一些深層的理解。
六、語言形式中的情感推進
教學時老師還可以關注文章的語言形式,如《愛蓮說》中三次“愛菊、愛牡丹、愛蓮”的順序變換:結尾的抒情句“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里的順序和前面不完全一致。可以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蓮的人格理想的敬仰——作者不是遺世獨立、不識人間煙火,他是帶著非常深刻的現實關懷提出來的。最后的“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實際上表達了周敦頤對于現實的深沉感喟、深廣思考。這種人格理想,實際上也正是他所追求的君子品格的重要內涵之一。
七、隨文思考,教師感懷
世間花草樹,繁類萬種,而世間之人又何嘗不是?千人千面,萬人萬性,比之自然界的花木,要更為復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取向,總是在尋找著,能夠與各自產生共鳴的事物。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相互吸引,正所謂物以類聚,便是如此道理,不存在貶義或者褒義。
然而這種人,自古以來便為數不多,那是因為他們的追求太過清寒,得不到認可,不符合這個世上大多數人的觀念。世人十之八九,都在追求著榮華富貴,希望得到物質上的富足,也正因如此,人們才偏愛牡丹這種富貴之花。不要說是人庸俗,因為這是生活的根本,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過得富足,這是人的天性,幾乎所有人,都存在著對于財富的向往。
但是在向往富貴的同時,人們往往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堅守本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在滾滾紅塵中獨善其身。而另一種則是丟掉原則,放下節操,投身于名利的海洋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直到徹底失去良知。其中第二種占據了多數,同時也造就了世間的環境,就像此文中所寫,清水之下,一片淤泥,污濁不堪。
因為菊花的生長環境,本就在清寒之處,世人對于牡丹富貴的追求,固然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作者單位:上海市青浦區崧澤學校